合夥保底條款的法律效力
㈠ 合夥協議中的保底條款有效么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合夥協議約定保底條款具備生效要件的有效。合夥協議中的「保底條款」意為在合夥人之間簽定的合夥協議中約定:一個或數個合夥人不論合夥組織是否取得盈利,都要按照一定的金額或比例從合夥企業中分得收益。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合夥企業法》第三十三條合夥企業的利潤分配、虧損分擔,按照合夥協議的約定辦理;合夥協議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合夥人協商決定;協商不成的,由合夥人按照實繳出資比例分配、分擔;無法確定出資比例的,由合夥人平均分配、分擔。合夥協議不得約定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夥人或者由部分合夥人承擔全部虧損。
㈡ 保底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視情況而定。聯營合同中的保底協議是無效的。因為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應當共擔風險、共負盈虧的原則。有保底條款的聯營,是名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企業間不得拆借資金的金融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㈢ 保底條款的效力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一般認定為無效條款。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認定證券公司與客戶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非證券公司與委託人之間的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也認定為無效。但是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和中的保底條款,法院傾向於認定為有效。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四、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一) 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通常是指聯營一方雖向聯營體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聯營的盈利,但不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在聯營體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㈣ 法人合夥對內有哪些民事責任
法人合夥的對內民事責任包括:
1.出資違約責任。按照合夥協議約定的出資方式、數額和繳付出資的期限投資,是合夥法人的義務。如果合夥法人未按合夥協議的約定依期如數按約定的方式繳付出資,即構成出資違約,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如約定的違約金不足補償實際經濟損失的,由賠償金補足。如合夥協議既未訂明違約金數額或比例,又未訂明賠償金計算方法的,過錯方應賠償實際經濟損失。
2.擅自退夥的民事責任。合夥法人不符合合夥協議約定的條件而中途退出的,退出方應當賠償由此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但合夥他方也有過錯的,應按各方過錯大小,各自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退出方對退出前合夥的全部債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3.無效民事行為的責任。法人合夥協議中訂立保底條款的,該條款無效。保底條款是合夥一方雖向合夥企業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合夥的盈利,但不承擔合夥的虧損責任。在合夥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合夥企業發生虧損的,合夥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如數退出,用於補償合夥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作為合夥的盈餘,由合夥各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明為合夥,實為借貸的合夥協議無效。合夥一方向合夥企業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合夥的風險責任,不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的是明為合夥,實為借貸。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利息應予以收繳,對另一方應處以相當於銀行利息的罰款。
合夥協議被確認無效後,合夥企業在合夥協議履行期間的收益,應先用於清償合夥的債務及補償無過錯方因協議無效所遭受的經濟損失。
㈤ 保底協議是否有效
    某投資者問:我委託了某投資咨詢公司進行投資理財服務,我們所簽的協議中有一條條款是保底條款,即保賺不保虧。現在我的賬戶已虧損,可否追究責任?廣東君道律師事務所周舟律師答:    您與投資公司所簽定的協議中的保底條款是無效條款,無法通過法律追究,但是該協議其他的未違規條款依然有效,你可以看該公司是否對這些協議條款有違反行為,如果有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解決。
㈥ 保底條款的介紹
無論法人型聯營還是合夥型聯營,聯營各方是互擔風險,共享利益。所謂規避聯營行為,就是名為合夥型聯營或者法人型聯營,但卻約定有一方當事人只享受利益、不擔風險的聯營。這樣的約定,司法實踐中謂之「保底條款」。
㈦ 合夥協議保底條款最終認定
法律分析:合夥聯營是一種聯營組織,但不具備法人資格,它的民事主體仍然是參加聯營的各成員。因而,對聯合體的債務,由聯營各方承擔無限責任或連帶責任。根據規定,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六十七條 合夥合同是兩個以上合夥人為了共同的事業目的,訂立的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協議。
第九百六十八條 合夥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出資方式、數額和繳付期限,履行出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