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
⑴ 民法中的自然死亡與宣告死亡的區別
1、法復學上的自然死亡制,又稱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
2、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怎麼理解呢?就是在被宣告人住所地中心的區域內,其喪失民事主體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
3、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行為與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以其實施的民事行為為准。
4、主要是在婚姻繼承等關繫上有區別。
⑵ 自己說自己死了犯法嗎
法律分析:不犯法,但是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除了醫院開具死亡證明的自然死亡,只有法院可以宣告某個自然人死亡,其他任何主體包括自然人自己宣告的死亡均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十六條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
第四十九條 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並未死亡的,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⑶ 宣布自己死亡並沒死犯法嗎
您好,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除了醫院開具死亡證明的自然死亡,只有法院可以宣告某個自然人死亡,其他任何主體包括自然人自己宣告的死亡均不具有法律效力。您說的這種情況不犯法。
⑷ 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是否一樣 請懂的人回答
兩者的死亡所產生的直接民事後果是一樣的,發生生前法律關系的了斷,如繼承,喪偶等,但對死者本身,宣告死亡而實際未自然死亡的依然享有民事行為能力,他作的行為依然有效
⑸ 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是民事法律事實嗎不是的話為什麼是的話是事件還是行為
事件,可分為非由人所引起的絕對事件和由人引起的相對事件。
出生,是自回然現象,能直接引答起父母與子女的法律關系等,屬於絕對事件。
死亡,如果是因病死亡或自然死亡,屬於絕對事件;如果是他殺,如因車禍死亡或兇殺死亡,屬於相對事件;如果是自殺死亡,以自殺者的角度來看屬於行為,以繼承人的角度來看則屬於相對事件。
所以,簡單來說,出生、死亡都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個人還認為,以自殺者角度來看的自殺死亡屬於行為。
⑹ 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是怎樣
1、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相同法律後果。繼承開始;其與配偶納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回起消滅。
2、有民事答行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被宣告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並沒有因為被宣告死亡而真實的消失。自然死亡之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3、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則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⑺ 被法院宣告死亡的死亡日期
法律分析: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宣告死亡是人民法院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按照法定程序推定下落不明的公民死亡的法律制度。這種推定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定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時間。一般來說,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相同,如何推定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的死亡時間涉及繼承的開始、身份關系解除等,如遺產的具體范圍、繼承人的具體范圍、遺囑效力之發生時間以及代位繼承是否發生等遺產繼承有關重大事項,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十八條,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⑻ 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二者效力一樣嗎
您好,是一樣的。
【法律依據】《民法典繼承編解釋(一)》第 1 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生理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時開始。宣告死亡的 ,根據民法典第四十八條規定確定的死亡日期 ,為繼承開始的時間。
《民法典》第 48 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⑼ 人自然死亡財產怎麼分配
法律分析:人自然死亡財產的分割首先看生前該自然人是否有訂立遺囑,如果再此之前自己就訂立了遺囑,那麼是有法律效力的,應該按照遺囑的規定分割財產,如果沒有遺囑,就按照法定的順序繼承財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本編所稱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編所稱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本編所稱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