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大學生法律知識低下的原因

大學生法律知識低下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5-22 08:44:32

『壹』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的原因

思修學的不好,再就是對有關法律相關的書籍包括新聞看的太少,不去了解,上思修課老師講根本不用心聽,也不去看新聞看書充實自己,所以法律意識缺乏

『貳』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沖動,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這一階段,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系統還缺乏完善的認識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著心理壓力的積淀,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抵觸。

二、價值取向的偏差

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丑等問題上分辨不清,甚至顛倒是非;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三、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並且強化了「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四、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著高校與社會聯系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通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使其偏離正常健康成長的軌道。三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發生,極易使大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容易產生犯罪。有的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叄』 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2014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十八屆四中全會,大會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方略,而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是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和前提。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這主要表現為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法律條文知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增強等。但是近年來,由於大學生犯罪呈上升趨勢,多起惡性案件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由此引發的大學生法律理論較為缺失、法律信仰較為淡薄、誠信意識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值得大家重視。而且,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教育途徑單一、師資隊伍不健全、教學方式不夠規范等都阻礙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進程。所以,在找出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的基礎上,積極探尋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就有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從法律意識的一般理論分析入手,以多角度的方式對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和缺失成因進行分析,最後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報告精神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思考。以期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的。本文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從法律意識的結構、內涵、功能三個方面闡述了法律意識的相關概述,並指出了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二,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和成因。首先應該肯定的是,近年來大學生法律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依法治國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共識,他們對法律的理解、把握和認知更加的理性化。但同時,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基本法律常識缺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及情感控制、法律信仰較為淡薄等。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社會不良風氣和輿論的影響,更有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第三,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對策思考,比如:創設有利於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社會輿論環境、加強和改進學校法制教育、加強法治課程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大學生自我法律意識的增強。

『肆』 當代大學生存在哪些法制觀念淡薄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的問題只要有四個方面:

1、法律知識缺乏。當前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主要有兩 個途徑,一是課程學習。目前除法律專業學生外,其他專業的 學生主要通過《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獲得法律的認知;二是 接受媒體宣傳。媒體的法律宣傳是多數非法律專業大學生學 習法律知識的直接途徑。這兩個途徑獲得的法律知識量有 限,系統性不強,難以較好地樹立法律思維與觀念。

2、權利意識較差。權利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有與生俱來 的作為人應當享有的權利,包括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權 利、生態權利;並清晰的懂得權利的正當性、可行性和界限 性,勇於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和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 的合法權利。當前大學生由於長期以來以被管理者的角色定 位自己,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在工作就業方面,大都不願 也不敢很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了侵 害,聽之任之,自認倒霉。

3、法治信心和追求不強。由於受到社會、家庭的片面影 響,有的大學生對法治存在誤解,認為法治也不能從根本上 解決種種社會弊病,認為「人治和法治沒什麼區別」,不能樹 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將法治單純地視為 一種「工具」,更有個別大學生認為在中國「權就應該大於 法」,遇到事情,喜歡私了、忍讓,認為抗爭不能產生什麼實際 效果,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4、守法意識淡薄。守法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要 求。現在不少大學生認為遵守法律是對個性的約束,限制了 人身自由,敢於違反法律就是敢於突破陳規陋習,敢於挑戰 世俗。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率不減,其根源是大學生守法 意識淡薄。

『伍』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有哪些

對法律方面的知識學習得少,經歷也少
普法教育還不完善,大學生總感覺法律知識沒什麼實際用處,到用時才覺得少
因為接觸的少,感覺不到它的重要性,所以才那樣,多看相關法律的書,真實案例和多資訊專家關鍵在於積累。

『陸』 當代大學生存在著哪些法治觀念淡薄的問題

(一復)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制不高。
(二)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
(三)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柒』 ◆◆◆◆為什麼當代 大學生 一 點 法 律 也不懂◆◆

不一樣的,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甚至還不如有社會經驗的老百姓呢!!
他們不懂法,首要原因當然就是中國的教育系統存在著問題---正式的法制教育課程沒有覆蓋非專業類學生。盡管有,試問一門不是必修的課程、或者不影響你高考或其他考試的成績的課程你會認真學嗎?!
至於怎麼去改善現狀也確實是一個很復雜很深奧的問題。我們就留給那些領導人和公務員去考慮解決吧。怎麼說他們也是通過了「很高」的門檻考進去的。。。

『捌』 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應該採取什麼對策

一、高中應開設法律常識課,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 高中學生處於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生是次品,學生除了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之外,還應該有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社會科學素養,尤其是要有一定的法律素養,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正當防衛?什麼是防衛過當?什麼是激情犯罪?等等,這樣就會對違法犯罪現象有一個後果的認識,不至於因法律知識缺失而引發犯罪。
二、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法律知識教育;
如今大學教材已經把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合二為一了,每周基本上只有一節課程,或許各大高校可以嘗試一種「課時少,內容多」的教學方式,不僅在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加體現在關注法律基礎教育方面。開展課堂積極討論,豐富課余活動,調動學生對這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大學生們的法律意識。
三、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因為法律意識的貧乏,而法律意識的缺陷是由於其心理發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具有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從而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北京大學精神研究所研究員王玉鳳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礙,尤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症等為主。如在雲南大學發生的「2.23」特大殺人案,馬加爵於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亞市被抓獲。雲南人力資源中心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惠主任說,從提供的資料來看,馬加爵可能是一個有人格障礙的人。這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屬分裂性質,表現在他性格內向、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則屬攻擊性質的人格分裂,表現在從提供照片上看,馬加爵蠻有攻擊性。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時很壓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話,就有可能爆發,且喜歡報復打擊。當今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不良情緒佔主導地位,而不良情緒源自於家庭、社會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低下,社會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家庭過高的期望值與自身能力差異所產生的壓力,有的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們有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而釋放出來
四、全社會應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法律氛圍。
社會和學校應加強法制氛圍的製造:社會應該通過多種媒體,宣傳法制觀念,進行普法教育。佔領網路思想教育陣地,讓互聯網同樣也成為法律宣傳的一個新平台。摒棄網路弊端,發揚網路平台的廣泛性。加強社會注意榮辱觀的教育,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氛圍,進而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大學是一個學術重鎮,要有活躍而濃厚的學術氛圍,有寬松而自由的創新環境,從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最後要有良好的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接受教育。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還很低,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多數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他們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玖』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應該是還是蠻好的,他們因為有文化,懂得也比較多,但是有些大學是跟法律意識,感覺還不如幼兒園的小朋友

『拾』 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是什麼

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WBR>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WBR>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WBR>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WBR>

熱點內容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
事業單位臨聘人員適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04 12:46:29 瀏覽:281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