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行政程序法律責任的案例分析
㈠ 行政法案例分析
不出示證件,程序違法
追加罰款,違反一事不再罰原則。
當場處罰程序對公民罰款上限為50元,違反。
㈡ 行政處罰法案例分析
某房產開發公司未經有關部門批准在河道邊建造價值5000萬的商品房。市防洪指揮部領導小組認版為該片住宅違反權了《防汛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予以拆除的處罰決定並於第二天強行爆破拆除,但沒有下達任何書面決定。房地產開發公司認為處罰決定不合法,申請行政復議。1房地產開發公司應以誰為被申請人?為什麼?2房地產開發公司應向誰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為什麼?3經查,市防洪指揮部領導小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在事實、證據、程序上確實不符合有關法律規定,此案應如何處理?為什麼?
㈢ 關於行政人員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的案例分析與答案
楊慶峰訴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行政糾紛案
【裁判摘要】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應當從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算。這里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應當包括工傷事故導致的傷害結果實際發生之日。工傷事故發生時傷害結果尚未實際發生,工傷職工在傷害結果實際發生後一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不屬於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情形。
原告:楊慶峰。
被告: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法定代表人:錢宗建,該局局長。
第三人:無錫市機關汽車修理有限責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國強,該公司董事長。
原告楊慶峰因與被告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無錫市勞動局)發生工傷認定糾紛,向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原告楊慶峰訴稱:原告於2004年3月進入無錫市市級機關汽車修理所(以下簡稱汽車修理所)從事汽車修理工作。後汽車修理所改制為第三人無錫市機關汽車修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汽車修理公司)。 2004年6月某日,原告與師傅王繼聰拆一輛汽車的拉桿球頭,用榔頭敲打球頭時鐵屑濺入原告左眼中。當時原告只是感到左眼疼痛,視物有點模糊不清,隨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但並沒有特別在意,汽車修理所也沒有及時送原告就醫診治。2006年10月3日,原告左眼突然劇烈疼痛,感到視覺模糊,10月4日左眼即看不到任何東西。原告由父親陪同到醫院診治,確診為陳舊性鐵銹症,經過手術治療,雖然病情趨於穩定,但造成左眼永久性失明。而且,根據醫生的陳述,從醫學的角度看,此類陳舊性鐵銹症如果造成一眼失明,則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感染發展,導致另一眼的失明。原告於 2006年12月21日向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判令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及其上級主管部門賠償原告因涉案事故受到的損失,並承擔後續治療費用。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系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害,應請求工傷保險賠償,裁定駁回了原告的起訴。原告遂於2007年4月9日向被告無錫市勞動局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被告於2007年4月11日以原告的工傷認定申請已超過法定的申請時效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通知書》。原告認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應為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而不是被告所稱的事故發生之日。涉案事故雖然發生在2004年6月,但當時傷害結果並沒有實際發生,至2006年10月3日原告眼疾發作時,才是涉案事故傷害發生的時間,2006年10月13日原告在醫院手術後取出鐵屑之時,才是最終確診涉案事故傷害的時間,也是原告得知自己所受傷害系由涉案事故所致的時間。因此,原告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時效,應從2006年10月13日醫院確診開始計算。綜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書》違反了《工傷保險條例》關於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規定。請求依法撤銷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
原告楊慶峰提交以下證據:
1.被告無錫市勞動局作出的[2007]第 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一份,用以證明無錫市勞動局作出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
2.楊慶峰的身份證復印件,用以證明楊慶峰的身份及其訴訟主體資格;
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根據原告楊慶峰的申請,調取了該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號案件卷宗內的以下證據:
1.兩次庭審筆錄以及證人王繼聰、傅生龍、周仁良的當庭證言,用以證明涉案事故發生的情況;
2.楊慶峰的醫療費憑證、出院記錄,用以證明楊慶峰因涉案事故受到的傷害後果、該傷害後果與涉案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楊慶峰為此所支出的醫療費用;
3.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最初對楊慶峰主治醫生王祥群所作的調查筆錄,用以證明楊慶峰眼睛所受傷害在病理上的特殊性,以及鐵屑濺入眼睛後因受傷部位的不同和病人感覺情況的個體差異,可能導致傷害潛伏期,並證明涉案事故與楊慶峰所受傷害之間存在必然聯系;
4.楊慶峰的工資表,用以證明楊慶峰與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存在勞動關系;
5.企業轉制材料,用以證明汽車修理公司應對涉案事故負責;
6.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用以證明原告就涉案事故提起民事訴訟,被法院依法裁定駁回。
被告無錫市勞動局辯稱:2007年4月 9日,原告楊慶峰以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職工的名義,申請被告對其在2004年6月從事汽車修理工作時發生的事故進行工傷認定。被告受理後,經調查取證,查明原告確於2004年6月在工作中發生事故,但原告直至2007年4月9日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已經超過法定的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故被告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和《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於2007年4月11日作出涉案《不予受理通知書》,決定不予受理楊慶峰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理由如下:1.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涉案事故發生於2004年6月份,原告於2007年4月9日才向被告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早已超過了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根據《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申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的或者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超過規定時效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因此,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書》完全正確。2.原告關於《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的理解是不正確的。這里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是針對工傷認定申請時效起算時間的規定,強調的是「日」這一固定的時間點,即事故與傷害有直接因果關系的那一日。原告認為應認定 2006年10月13日最終確診之日為涉案事故傷害發生之日,並認為其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應從該日起開始計算。其訴訟主張並無法律依據。沒有事故就沒有傷害,事故與傷害密切相關,事故發生之日也就是傷害發生之日,這一時間點應當是固定的,不是隨意可以變動的。《工傷保險條例》之所以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對工傷職工怠於申請工傷認定作出一定的限制,以節約行政管理資源,提高辦事效率,便於勞動保障部門及時、准確地查明案件事實。綜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楊慶峰工傷認定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請求法院依法維持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無錫市勞動局提交以下證據:
1.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用以證明被告作出的涉案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
2.《工傷認定申請表》、原告楊慶峰的工資表、身份證、醫療證明復印件,用以證明被告審核楊慶峰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所依據的材料;
3.被告對原告的調查筆錄,用以證明被告在涉案工傷認定程序中進行了調查並形成相關材料;
4. 《無錫市職工工傷認定申請材料接收單》、涉案《不予受理通知書》交寄郵件清單、送達回執,用以證明被告作出涉案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合法。
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述稱:同意被告無錫市勞動局的答辯意見。
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提交以下證據:
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單位組織機構代碼證,用以證明第三人的法人資格;
2.單位轉制批復,用以證明汽車修理所改制為第三人的情況。
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一審查明:
原告楊慶峰於2004年3月進入汽車修理所(該單位於2005年6月因改制變更為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從事汽車修理工作。2004年6月,原告與其師傅王繼聰共同拆卸一輛汽車的拉桿球頭,王繼聰用榔頭敲打球頭時導致鐵屑濺入原告的左眼中。原告當時感覺左眼疼痛,滴了眼葯水後疼痛緩解,故未去醫院檢查。2006年10月 3日,原告感覺左眼劇烈疼痛,視覺模糊,於同年10月5日到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診療,同年10月11日至13日經醫院手術治療,診斷為:1.左眼外傷性白內障;2.左眼鐵銹沉著綜合症;3.左眼球內附異物。雖經治療,原告的左眼視力明顯減弱。醫生診斷認為楊慶峰左眼所受傷害與涉案事故存在因果關系,從醫學角度看此類事故傷害可以存在較長的潛伏期。2007年4月9日,原告向被告無錫市勞動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被告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和《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於同年4月11日以原告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已超過規定的申請時效為由,作出了[2007]第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並於同年4月17日郵寄送達給原告和汽車修理公司。原告不服,於2007年 4月25日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書》。
另查明:2006年12月21日,原告楊慶峰以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為由起訴無錫市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系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的上級主管部門)、汽車修理公司,要求兩被告賠償原告因涉案事故傷害就醫診療所支出的醫療費人民幣10 718.29元並承擔後續治療費用。案經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款第(三)項之規定,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請求工傷保險賠償,不能直接對用人單位提起民事訴訟,故於2007年4月 26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2號民事裁定書,駁回了原告的起訴。
本案一審的爭議焦點是:工傷事故發生時傷害後果尚未發生,傷害後果發生後經醫生診斷證明確系工傷事故導致的,應當如何確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
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申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的或者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超過規定時效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根據本案事實,原告楊慶峰於2004年6月在工作中發生事故,至2006年10月事故傷害結果實際發生,經醫生診治認為楊慶峰所受傷害確系涉案工傷事故導致。被告無錫市勞動局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就是指「事故發生之日」,據此將2004年6月發生涉案工傷事故的時間作為楊慶峰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沒有考慮涉案工傷事故的特殊性,是錯誤的。根據醫生的診斷證明,楊慶峰所受傷害在臨床上稱之為鐵銹沉著綜合症,該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受傷後可能暫時不發生傷害後果,傷害後果的發生可以存在較長的潛伏期。本案中,涉案工傷事故發生兩年多以後,傷害結果才實際發生,在此之前楊慶峰並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傷事故中受到了傷害,當然也就不可能在涉案工傷事故發生後及時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因此,被告以2004年6月涉案工傷事故發生的時間作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是錯誤的,不利於保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本案應以傷害結果實際發生的時間作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楊慶峰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並未超過規定的申請時效,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書》適用法律、法規錯誤,原告的訴訟請求應予以支持。
綜上,無錫市南長區人民法院於2007年7月19日判決:一、撤銷被告無錫市勞動局於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二、被告無錫市勞動局在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60日內對原告楊慶峰的工傷認定申請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元,由被告無錫市勞動局負擔。
無錫市勞動局不服一審判決,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主要理由是:1.《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是針對工傷認定申請時效起算時間的規定,強調的是「日」這一固定的時間點,即事故與傷害有直接因果關系的那一日。沒有事故就沒有傷害,事故與傷害是密切相關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就是指「事故發生之日」,這一時間點應當是固定的,不是隨意可以變動的。2.上訴人作出的不予受理被上訴人楊慶峰工傷認定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3.一審判決對於《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的解釋沒有法律依據。綜上,請求依法撤銷一審判決,維持上訴人於 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號《不予受理通知書》。
被上訴人楊慶峰辯稱:上訴人無錫市勞動局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就是指「事故發生之日」,是對該規定的誤解。《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明確規定「事故傷害發生之日」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而不是上訴人所稱的「事故發生之日。」「事故傷害發生」和「事故發生」為兩個明顯不同的概念,事故發生時並不一定同時發生事故傷害,事故對人的傷害也不一定在事故發生當時就明顯表現出來。本案中,被上訴人因涉案工傷事故所受的傷害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隱蔽性,涉案工傷事故發生當時並未馬上出現傷害後果,直至2006年10月3日被上訴人的眼疾才開始發作,2006年10月13日在醫院手術後取出鐵屑,此時被上訴人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傷事故中受到傷害,才可能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故應當認定該時日為「事故傷害發生之日」,並以之作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人的上訴請求,維持一審判決。
一審第三人汽車修理公司述稱:同意上訴人無錫市勞動局的上訴意見。
各方當事人在二審中均未提交新的證據。
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經二審,確認了一審查明的事實。另查明:
2006年10月11日至13日,被上訴人楊慶峰在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該院醫生經手術從被上訴人的左眼底部取出一鐵屑。2006年10月26日被上訴人出院,醫生作出的診斷結論為:1.左眼外傷性白內障;2.左眼鐵銹沉著綜合症;3.左眼球內附異物。出院時檢查被上訴人的左眼視力為手動30CM,矯正無提高。
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仍然是:工傷事故發生時傷害後果尚未發生,傷害後果發生後經醫生診斷證明確系工傷事故導致的,應當如何確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
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
工傷認定是工傷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基礎,而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是啟動工傷認定程序的前提。《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該規定明確了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主體、申請時效及其起算時間,以及受理申請的行政部門。其中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即是關於工傷認定申請時效起算時間的規定。在通常情況下,工傷事故發生後,傷害結果也隨即發生,傷害結果發生之日也就是事故發生之日,故對於「事故傷害發生之日」的理解不會產生歧義。但在工傷事故發生後,傷害結果並未馬上發生,而是潛伏一段時間後才實際發生,即傷害結果發生之日與事故發生之日不一致的特殊情況下,「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應當理解為傷害結果發生之日,並以之作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
首先,文義解釋是正確理解法律條文的首選方法。《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從字面含義上看,「事故」是對於「傷害」的修飾和限制,即這里的「傷害」是基於工傷事故而發生的,傷害結果與工傷事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據此理解,「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就是指傷害結果發生之日,而不是事故發生之日。
其次,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前提,是工傷事故傷害結果已經實際發生。工傷事故發生後,如果傷害後果尚未發生,上述工傷認定申請主體無法預知是否會產生傷害後果、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後果,也無法預知傷害後果會引發什麼樣的損失,當然也就無從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因此,正確理解《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應當認定「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即為工傷事故傷害結果實際發生之日,而不是工傷事故發生之日。
第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八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工傷認定申請時效雖然與民事訴訟時效不同,但在判斷時效起算時間時,應當參照上述關於民事訴訟時效起算時間的規定。勞動保障部門在確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時,應當以工傷事故傷害結果實際發生的時間為標准。
根據本案事實,被上訴人楊慶峰於 2004年6月在工作時發生鐵屑濺入左眼的事故,但當時並未實際發生傷害後果,而是直至2006年10月才病情發作,經醫生確診為左眼鐵銹沉著綜合症。根據醫生診斷證明,該病具有潛伏性和隱蔽性,與 2004年6月被上訴人在工作時發生的事故具有因果關系。鑒於涉案工傷事故發生時傷害後果尚未實際發生,傷害結果發生後經醫生確診證明確系因涉案工傷事故所致,故本案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應當從傷害後果實際發生之日起算,被上訴人提出涉案工傷認定申請時,尚未超過申請時效。
上訴人無錫市勞動局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關於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規定是為了防止工傷認定申請的提出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並因此導致浪費國家行政管理資源,影響辦事效率,妨礙勞動保障部門及時、准確地查明事實。上訴人還認為上述規定中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應當理解為事故發生之日。其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如果不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作出時效限制,確實可能造成行政管理資源的浪費,影響勞動保障部門的工作效率,也不利於勞動保障部門及時、准確地查明事實。但是,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更為重要的是充分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如果將事故發生之日作為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起算時間,則勞動保障部門在工傷事故發生後,傷害後果沒有馬上出現的情況下,也無法及時、准確地查明事實,無法作出正確的處理,反而必將造成行政管理資源的浪費,影響勞動保障部門的工作效率,也不利於工傷職工合法權益的保護。
綜上,正確理解《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應當認定「事故傷害發生之日」就是指傷害結果實際發生之日。被上訴人楊慶峰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沒有超過申請時效。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判程序合法,應予維持。
據此,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 (一)項的規定,於2007年10月12日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元,由上訴人無錫市勞動局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㈣ 行政行為程序違法的法律後果
法律分析:實質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懲罰性行政責任 (如 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而形式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補救性行政責任 (如撤銷違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八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一)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二)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三)屬於政府信息公開案件的。除前款規定以外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
㈤ 請問案例中李某的行為哪些方面違反了行政處罰法
1、執法主體不合法。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應由兩名以上執法人員進行,而李某自己一個便對當事人進行罰款。
2、處罰程序不合法。行政處罰法規定,(1)進行行政處罰時,當事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本案中,這些權利當事人都沒有得到行使。(2)行政處罰應當出具法律文書,李某沒有開具《行政處罰通知書》。(3)一般情況下(本案罰款金額已達500元不屬於可以委託執法人員當場收取罰款的情形),罰款應由當事人到指定的銀行網點交納,而不應該由執法人員以現金的方式收取。而且李某收取罰款後沒有開據發票,不合法。
3、執法不規范。行政處罰法規定,執法人員進行行政處罰法時,應當依法著裝、出具執法證件,這些程序李某均未履行,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的規定。
㈥ 行政違法行為案例
行政違法行為案例太多了,你可以查閱一些資料就知道了。
㈦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參考答案】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㈧ 行政處罰案例分析。。。
你好,宋某在執法過程中違反了:
行政執法的普遍要求是: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依據。宋某在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郭某的違法違章事實的前提下實施處罰,是典型的違法行政。
行政執法中,行政執法人員有告知義務,必須要完整、明確、清楚地告訴行政相對人執法理由和執法依據,「根據有關規定」這一說法,顯然是和以上要求不配套的。
行政處罰的實施,執法人員必須要向被處罰人開具加蓋財政部門印簽和處罰機關的處罰通知書,然後到指定銀行繳納,做到罰收兩條線,不能當場向執法人員繳納罰款。
行政處罰法明文規定:不得因被處罰人的陳述和申辯加重處罰,在20元罰款基礎上加處罰款20明顯違反規定。
最後宋某不發放處罰通知書,也不出具任何收據,更是違反處罰法規定。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
㈨ 程序違法的法律後果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的產生總是和違法行為相聯系的,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是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沒有違法行為就不會產生法律責任。因此,追究行政程序違法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即行政程序違法。要界定行政程序違法,則必須明確其概念、主體及認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㈩ 違反行政許可法的行政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有哪些
試參考...
法律責任的承擔形式
1、違法設定許可的 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行為 是法律授予的權力。《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許可只有法律、 行政法規 或者在法定授權范圍內才能設定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得自行設立或實施任何行政許可,未經法律授權的任何許可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同時存在故意過錯,就構成了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條件。因此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凡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許可的,即本無設定行政許可許可權而設定許可,或者直接實施未經法律授權的行政許可,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以依法撤銷許可的形式追究其法律責任。
2、越權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守職權法定的原則。超越法定的許可權而作出了不屬於自己職權范圍的行政許可,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具體包括:
(1)無許可權許可。即沒有行政許可權的機關實施了行政許可。
(2)越級許可。下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上級行使的行政許可,或者上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下級行使的行政許可,如屬地管理的事項等。
(3)超越許可的地域。超越了行使行政許可權的地域范圍,如甲地行政機關許可了應由乙地管理的事項。這些同樣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且有故意過錯,同樣要應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依法撤銷許可。
3、違反法定許可內容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許可時,所依據的事實錯誤,不履行法定的許可 職責 ,違反了行政許可的原則。
一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後應當審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條件、標准,如果符合,行政機關就應當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如果不符合法定條件,行政機關就應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和依據。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許可或者越權作出准予 行政決定 的行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構成了違法行為。
二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人的行政申請並進行審查後,對符合法定條件、形式的申請項目,應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相反,如果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沒有給予許可或者沒有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許可決定的,就應為行政許可違法。
三是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於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限有限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力的行政事項,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擇優作出行政許可;對於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事項,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舉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擇優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因此,行政機關在實施許可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作出許可而未進行招標、拍賣、考試,或者不依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不擇優作出行政許可的均應視為違法行為。四是行政機關在許可後不履行法定的監督責任或者履行監督不力,違背了法定的「誰許可,誰監督」的原則,造成嚴重後果的,同樣是違法行為。上述四個方面,行為人既有違法行為,又有主觀過錯(有故意的,有些是過失),因此,都應承擔行政許可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違法後果嚴重,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違反法定許可程序的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法應當遵循法定的方式、步驟、期限和相關義務。如果違背了法定的方式、步驟,或者超越了法定的期限,造成了嚴重後果,同樣是違法行為。具體有:
(1)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應接受申請而不予受理的。
(2)應該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而未公示的。
(3)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應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而未履行或履行不當的。
(4)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應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而未一次告知的。
(5)應依法說明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而未說明的。
(6)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上述違反法定程序是違法行為,同樣存在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無論故意還是過失,均應當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違法行為導致的後果危害程度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5、實施許可、監督濫用職權的法律責任
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法定的目的、原則。在實施許可或監督過程中主觀上故意違背法定目的和原則行使權力,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都是違法行為。包括: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時,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利益的;
(2)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時,擅自收費或者不按規定項目和標准收費;
(3)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行政許可時違法收費或者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依法收取的費用。這些都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要件,並且都是行為人主觀過錯引起的危害性較大的後果,承擔的責任也就比較重。因此,《行政許可法》規定,對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擅自收費或者不按照法定項目和標准收費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退還非法收取的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於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實施行政許可依法收取的費用的,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