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
『壹』 中國古代各朝代律法中有兒童保護的法規條文嗎
閣下好:
在我國奴隸制時代的西周,《禮記•曲禮》中記載:「八十曰耄,七年(即歲)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周禮》又規定:「未齔者,皆不為奴。」就是說未換牙的小孩犯了罪,也不被罰為奴。所謂齔者,毀齒也,即指換牙。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達此年齡以上,犯國罪就要承擔刑事責任。
戰國時代魏國的《法經》有:「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減,罪卑一減。」
《漢律》則規定:「八歲以下,……當鞠系者,頌系之。」「年未滿七歲,賊斗殺,合肥市犯殊死者,上清延尉以聞,得減死。」
南北朝時南朝梁刑法志也記有:「夫刑法悼耄,罪不收奴。」
《唐律》有「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者人,亦收贖,余皆勿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的明確規定。
明朝實行唐明合制,對違法犯罪青少年及兒童的處理,基本上與唐朝相同,但對於不罰者如「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這里所說的「教令者」即今日之教唆犯,一經查實,則嚴懲不貸。
在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也有類此規定。比如清末《大清新刑律》規定:「凡未滿十六歲之行為不為罪,但因其情節,得命以感化教育」。「中華民國」偽刑法則規定:「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由此可見,我國歷朝各代刑法都對青少年罪犯和違法兒童的刑事責任年齡作有基本一致的不同規定,不少朝代的起刑年齡還提早到十歲、八歲、甚至七歲。
『貳』 古代未成年人犯法了,是怎麼判的哪三個案例值得我們借鑒呢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當代司法面臨的重要問題。特別是有些校園欺凌案件,已經構成了犯罪,社會影響極為惡劣,輿論對此十分關注。不少人一直呼籲法律能夠為這些問題的治理保駕護航。
最近大連13歲,虛歲14的男孩,奸殺10歲女孩的新聞,牽動了大家的心,大家都在關心,最終蔡某某是怎麼判的。
清朝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原則一個重大變化就在於丁乞三仔案件。雍正十年,十四歲的孩子丁乞三仔和兒童丁狗仔在一起挑土,丁狗仔欺負丁乞三仔年幼,讓丁乞三仔挑運笨重的籮筐,又用土塊丟丁乞三仔。丁乞三仔忍無可忍,於是拾起土塊反擊丁狗仔。不想打中了丁狗仔的要害部位,丁狗仔最終死亡。
這個案子其實比較簡單。依照案發時的清朝法律,這個案件應該遵照《大清律例》「斗毆及故殺人」條款,對丁乞三仔處以絞監候的刑罰。
因為此時犯罪人丁乞三仔已經年滿十歲,其觸犯死刑,不適用《大清律例》的「恤幼」條款規定。
然而,雍正皇帝覽此判決後感到這樣判決不甚妥當。他看到這份案卷後,感到丁乞三仔十分可憐,而丁狗仔雖然死了,但他欺凌丁乞三仔的做法十分可惡。
於是,雍正皇帝親自下旨:「丁乞三仔情有可原,免去死罪,從寬減等發落,並且賠償死者家屬喪葬費。」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案件,但是這個判決可謂影響深遠。此後,這個由皇帝欽定的「丁乞三仔案」成為清朝司法機關審判青少年殺人犯罪可供援引對犯罪人予以減輕刑罰的重要判例。
『叄』 中國古代刑律對未成年人的規定
我認為中國古代基本沒有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因為古代中國基本上是人治的社會!全是為皇帝老兒服務的!他讓你死你就不能活!無論你是功臣還是有罪!
這種狀況大大延緩了我民主法制進程.
當然從倫理道德上可能會有些保護未成年人教導,象《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書籍中會散布著類似的觀念!
至於刑律上對未成年人的免予追究責任的情況可能會由其家長代受處罰,常有斷案官來決定。不會寫在律典中的!
『肆』 為了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宋朝都有哪些未成年保護制度
隨著道家的傳播,"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也逐漸影響著古代統治者,在兩漢時,主張依靠法律和懲罰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只有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進行教化,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個時期未成年人的保護也一直沒有很大的進步,直到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之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才變得更加完善。
在唐朝的《唐律》中就對未成年的保護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的財產、健康、等方面,唐朝的未成年人保護就是通過法律來盡心實現的,違法法律的人都會遭受司法的懲罰。
不僅如此對於未成年人的家庭,在唐朝也會根據情況進行保護,最大程度上讓未成年人健康快樂的成長。
『伍』 古代,未成年人殺人怎麼判
古代對於成年,不同時期有不同標准!
一般而言十二歲以上就可以承擔法律責任了!
而殺人在古代也分好多種,為血親復仇殺人在某些時期甚至是被稱贊的!
無故殺人且被抓住了,那就只能殺人償命了!
『陸』 古代有未成年保護法嗎
我國古代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上,當然與現代的規定相比差距是很大的。
我國古代就有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秦律以身高作為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的依據,對身高不滿6尺(相當於現在一米高左右,也就是8、9歲的孩子)的兒童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漢律則對刑事責任年齡有明確規定:「年未滿8歲……非手殺人,皆不坐,」也就是說,8歲以下的人,除非親手殺人,否則都不處罰。至於中國古代集成文法典大成的《唐律》在這一問題上更有明確的規定,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1)10至15歲的少年,對所有犯罪行為都有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減輕處罰,並可用贖金的方法代替刑罰。(2)7歲至10歲之間只對反逆、殺人、盜及傷人這幾種犯罪須負刑事責任,且仍可通過贖金替代。(3)7歲以下,雖犯死罪,亦不處罰。
『柒』 未成年在古代如果犯罪怎麼辦,有哪些相關法律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產生,未成年犯罪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種事情的發生頻頻在社會引起爭議。針對未成年人,我們現代的法律可謂是非常完善了,盡管有著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對這些犯錯的未成年人,我們也有著獨立於成年人之外的處理方案。那麼不知是否會有人疑惑,在中國古代,未成年人犯法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秦法的未成年保護——長大後再受罰
提起秦國,我想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中國首個大一統的王朝,而秦國之所以能夠結束亂世,商鞅的變法功不可沒,法律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使得秦國成為了軍國一體化的戰爭巨獸。
而這些記載又是代表著怎樣的意思呢?禮記中記載的意思則是對於七歲以下的孩子或者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即使有罪也不會受到刑事追究,而李悝的法經中的意思則是說,對於十五歲以下的孩童或者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根據犯罪情節來從輕處理。
這兩項記載可謂是中國最早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了,相比起來,周朝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則更講仁恕之道,對於犯罪的兒童或者老人不追究責任,顯得略微有些偏袒。
『捌』 秦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規定是什麼樣的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和李斯定法,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秦法雖繁雜嚴苛,但從立法思想看,有一定合理性,很值得後人思考玩味。
秦律規定:故大夫斬首者,遷。本為大夫而在陳前斬首,應加流放。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奮勇殺敵,本是國家所希望的,為何大夫在陣前斬殺敵人要受遷刑呢?因為大夫是軍功爵的五級爵,大夫以上將軍是重要的軍事指揮者,職責是軍事指揮,而不是沖鋒陷陣。試想如果在戰場上,將軍不登高望遠,掌控全局,洞察敵情變化,及時指揮戰斗,而是逞英雄揮戈上陣斬殺敵人,那就等於放棄了指揮權和指揮系統癱瘓,如此軍隊只能打亂戰、敗仗。
擒賊先擒王、三軍奪帥、斬將奪旗,是軍事斗爭的釜底抽薪之策,也是雙方競相使用的破敵之法。故此,秦國特別重視對將軍的保護。在軍隊中因軍功獲爵位的將領,根據級別不同,護衛士兵的數量也不同。商鞅之法規定:五百人的將官有五十個短兵;統率兩個五百人的將領,是將官中的首領,有一百個短兵。千石俸祿的長官,有一百個短兵。八百石俸祿的長官,有八十個短兵;七百石俸祿的長官,有七十個短兵;六百石俸祿的長官,有六十個短兵。國尉有一千個短兵,大將有四千個短兵。如果將官戰死,短兵要受處罰;如果能夠得到一顆敵人的首級,就可以免除刑罰。目的就是軍隊的主心骨和指揮系統不能缺失。
『玖』 中國古代有沒有什麼保護兒童的法律
像現代社會一樣,在古代同樣有保護兒童的法律。兒童作為年齡較小的未成年人,沒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辨別能力,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兒童都是祖國的未來。他們需要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其合法權力,保證他們的成長環境。下面就列舉幾個古代的保護兒童的法律:
宋元明清法律中,對性侵兒童的行為有嚴厲的懲罰。如果與十歲以下的幼女發生性關系,將會按照強奸罪來判刑。性侵兒童罪這是法律的一大進步。即使在今天,我們還會聽見這樣的丑聞,兒童被綁架、被性侵,這樣的事件,細思極恐。願法律給兒童一片清澈的天空。
『拾』 放在秦朝,未成年人犯了法要怎麼處置
最近,發生在大連的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14歲男孩的行為令人發指,同時事件最後的處理方式也引起了社會上的一些爭議。確實是在按照法律在辦事,眾所周知,我國的法律以年齡來界定成年和未成年人,法定的年齡是18周歲,不滿18周歲的少年因為沒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考慮到少年兒童心智的不成熟,所以犯罪後從寬處罰。
所以如果大連男孩的罪行放在秦朝,處理的方式我們可想而知。綜上,了解到了秦朝的律例,讓很多現代人陷入了深思,有很多網友甚至發表評論說,這種把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進來的處罰方式更加合理和公正,也值得我們借鑒,如果單以一項標准作為是否承擔嚴重法律後果的依據,可能在法律的保護傘下還會有一些青少年會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