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提供證言後需負什麼法律責任
① 證人作證義務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1、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10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2、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如果予以准許的,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承擔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3、證人出庭後、作證前,審判人員要告知其作證的權利和義務4、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三條 證人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六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② 有證人的書面證詞,還需要證人出庭作證嗎
證人提供證言後必須出庭作證,除因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而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以外,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證人必須了解案件情況。知道案件情況是證人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成為證人的必備條件。
法律分析
證人對案件事實的了解,是在案件事實的發生過程中或發生之後形成的,在訴訟中,證人把在此之前形成的記憶通過語言文字再現出來,成為證人證言。證人在作證時應當如實提供證言,如果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
證人拒絕出庭的處理方法:
(一)對拒不出庭作證的證人採取相應的法律制裁。
(二)對證人實行切實有效的司法保護。
(三)對證人出庭作證所導致的經濟損失要給予補償。
具體補償項目包括:誤工費;交通費;外地證人的住宿費、伙食補助費;無固定工資收入人的勞動收入損失。至於具體的計算訴訟法,各地可以參照本地區一般國家工作人員的出差標准,也可以根據本地區的生活水平制定專門標准。
(四)對公民加強法制及素質教育,提高其出庭作證的自覺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③ 證人需要履行的義務有哪些
法律分析:證人需要履行的義務有:1、證人必須了解案件情況、證人作證的義務性,出庭作證是證人的義務;3、強制性,證人在作證時應當如實提供證言,如果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因此,證人在接到公、檢、法機關的作證通知後,應當按照通知的時間、地點,及時到場接受詢問。
④ 法律上的證人證言怎麼規定的
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證人證言一般是口頭陳述,以筆錄加以固定;辦案人員同意由證人親筆書寫的書面證詞,也是證人證言。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所以,證人應當是除當事人以外了解案情,能夠辨別是非並正確表達的公民個人,單位不能作證人。鑒於證人的身份是由於他們對案件情況的感知在客觀上與案件之間形成了相應的證明關系所決定,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由辦案人員隨意指定更換;證人本人也不可以僅以個人意見作證或拒絕作證;證人必須親口陳述或親筆書寫證言,除辦案人員製作筆錄以外一般不能委託他人代理。這種「證人不可替代」的特性同時決定了證人作證的優先,即當訴訟中的證人身份形成以後,他們將不可以在訴訟中擔任偵查、檢察、審判人員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
見證人,是指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辦案人員要求對訴訟中的某些法律行為進行見證的人。例如,對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的訴訟程序行為是否合法所進行的見證,由於這些證明行為不是針對案件事實而作,所以,見證人不是證人。
證人證言具有以下特點:(1)它只是證人對案件有關情況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推測或分析判斷意見。(2)它是證人對感知或傳聞情況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證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即使善意證人也可能提供不真實或不夠真實的證言。由於證人是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與案件和案件處理結果沒有切身利害關系,所以,一般來說,證人證言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或被害人的陳述更為客觀,真實性和可靠性也較大。證人轉述他人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必須說明來源。(3)證人證言的來源和證明的范圍十分廣泛,所以,它是刑事訴訟中最常見的證據。
證人證言在訴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體現在:(1)幫助辦案人員發現和收集其他證據;(2)用於鑒別其他證據的真偽;(3)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甚至是案件主要事實的根據;(4)揭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諾言或者被害人的虛假陳述;(5)作為公民同犯罪做斗爭的法律武器,通過作證,使犯罪行為和犯罪人得到證實,以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
當前的司法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證人不願作證,特別是不願意出庭作證的問題,為此,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正時增加了一條專門規定,即第49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收集證人證言的方法是詢問證人。收集證人證言必須依法定程序進行,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以保證證人提供證言的真實性。詢問證人,應當首先告知他一定要如實提供證言,如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詢問證人應當個別和口頭進行。嚴禁對證人採用拘留、刑訊、威脅、利誘、欺騙等非法方法收集證言,也不得先由辦案人員具體介紹案情,再暗示證人如何提供證言。詢問時,應當全面、如實地對證言內容進行客觀記錄,不能加入辦案人員的主觀臆想和個人理解;證言中的矛盾,應當由證人自己作出解釋。
⑤ 證人證言的效力認定
法律分析:證人作證時,應告知他:要如實提供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同時,根據法律的規定對證人的人身安全予以保護。庭審中詢問證人,由審判長主持。《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證人證言應當是證人耳聞目睹的與案件有聯系的客觀情況,即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以及發生爭議的事實。對於證人提供的證言只要其能將這些事實陳述清楚即可,並不要求證人對這些事實作主觀上的評價。因此,證人陳述與案件無關的事實,不應作為證言的內容;證人的分析認識或者法律評價也不能作為證據。證人證言應是自己親自所見所聞,如果是別人看到或聽到轉告的所謂傳聞證言,也不能作為證人證言的內容。人民法院在分析證人證言時,還必須查明證人的身份以及他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然後,再仔細地從證人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研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⑥ 法律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十三條規定:「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未成年人依法可以作證。年幼的人,能否作為證人,應視其智力發展狀況,判斷其能否辨別是非,正確表達。如果該未成年人對其所感受的案件事實能辨別是非,正確表達,則可以作證人,此時應該肯定他的作證能力,允許其作證。
但證人是未成年人時,應當通知其監護人到場。
⑦ 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如何
法律分析: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是:如果證人證言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證屬實的,該證人證言具有法律效力,能夠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