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背後詆毀有沒有法律責任

背後詆毀有沒有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24 03:16:51

❶ 有人在背後詆毀你可以報警嗎

有人在背後惡意詆毀你,損害你的名譽權,這種情況下報警是你的自由,是可以選擇報警處理的,如果對你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詆毀你的人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❷ 故意詆毀他人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惡意誹謗誣陷他人的,如果不構成犯罪的,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條 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❸ 在背後詆毀別人犯法嗎

法律分析:在背後詆毀別人的,可以通過報案的辦法,要求公安機關立案查處,使行為人受到嚴厲的法律懲罰。如果給你造成了損失,或者侵犯了你的權利,你還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訴,主張你的民事權利。情節嚴重的,對方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 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

犯罪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適用第三款規定。

❹ 誣告誹謗負什麼法律責任

誣告誹謗負什麼法律責任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惡意誹謗誣陷他人的,如果不構成犯罪的,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責任。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行為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誹謗罪的構成要件如下:
1、誹謗罪客體要件,誹謗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2、誹謗罪客觀要件,誹謗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3、誹謗罪主體要件,誹謗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誹謗罪;
4、誹謗罪主觀要件,誹謗罪主觀上必須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目的在於敗壞他人名譽。如果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事實加以擴散,或者把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則不構成誹謗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❺ 同學背後詆毀他人算犯法嗎什麼法

犯法,侮辱罪和誹謗罪。請遵紀守法管好自己不要去詆毀他人。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誹謗罪屬於自訴案件,根據《刑法》第98條的規定,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幫忙告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利用信息網路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構成誹謗罪。

❻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觸犯什麼法律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可能會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嚴重的可能構成誹謗罪。
誹謗侵犯了公民的名譽權,屬於違法行為,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口頭遭遇誹謗,當事人可以通過錄音錄像、請知情人作證、報警處理固定侵權證據、通過聊天記錄固定證據等以上手段收集證據,依法維護合法權益。誹謗的構成要符合下列要件:
1、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2、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
行為人必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容完全是虛構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於情節嚴重的才能構成誹謗罪。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相關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❼ 惡意詆毀他人名譽法律怎麼處理

惡意詆毀他人名譽,情節不嚴重的,要對對方進行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❽ 被別人惡意詆毀,使名譽受損,作為當事人可以起訴嗎

可以起訴的。遭遇他人惡意誹謗的,可以要求惡意誹謗者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如果惡意誹謗情節嚴重的,可以到法院起訴誹謗者。誹謗行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協商不成,可以及時搜集證據,到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訴對方承擔民事侵權責任,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
法律分析
向法院提起誹謗罪的刑事自訴,當事人也是需要提供一份書面的文書,即刑事自訴狀,然後法院在審查之後才會決定是否立案受理。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誹謗行為都會構成犯罪,必須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才可以。遭受他人侮辱誹謗,作為受害一方所受的心靈打擊肯定很大,甚至可能會影響日後工作和生活,為此,不少當事人或其家屬肯定想誹謗者做出相關的道歉和賠償,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誹謗的話還有可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從《刑法》中的規定中可以知道,一般要是通過暴力或者其他的一些手段,在公開場合對他人人身進行侮辱的,或者存在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誹謗的情況,在情節達到嚴重的時候,那麼就會按照誹謗罪進行處理。此時往往是對行為人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當然也有可能直接判處剝奪政治權利。以此可以看出,遭受他人誹謗或發現嚴重造謠事件是可以報警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刑法規定,大部分誹謗案件屬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所以,案件中的受害人往往就需要自行收集相關證據,然後到法院去提起刑事自訴,如果證據不夠充分有效,那麼很有可能就無法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❾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是否應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不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只是沒有道德,並沒有觸犯法律,是個人思想問題,如果是陷害,誣告就觸及法律責任了。

❿ 一般別人在你背後說壞話可以構成法律責任嗎

有可能構成誹謗,侵犯他人名譽權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