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與調解有法律效力嗎
㈠ 民事和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你好,如果你所說的民事和解協議是在法院主持下達成的民事調解,該調解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且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只是在訴訟外形成的和解協議,同樣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要求法院作出司法確認,進而賦予其強制執行力。
㈡ 和解和調解的區別
和解和調解的區別:發生的階段不同、性質不同、效力不同。
【法律分析】
法院調解又稱訴訟中調解。包括調解活動、調解的原則、調解的程序、調解書和調解協議的效力等。是當事人用於協商解決糾紛、結束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審結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制度。訴訟中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其調解協議經法院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院調解,可以由當事人的申請開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開始。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除法律規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應當公開調解。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人民調解又稱訴訟外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進行的調解活動。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下設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進行工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㈢ 和解協議有無法律效力,調解協議有法律效力對嗎
執行和解,是指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就執行標的的一部或全部,自願協商達成如何執行的協議。
對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有的學者認為「執行和解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理由是執行和解協議是當事人之間自行和解的結果,
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仍要按原法律文書執行,只有原法律文書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
簽訂協議書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達成和解,至於和解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上是有明確規定的。雙方在自願的情形下簽訂的協議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大家在簽訂協議書的時候也要看清和寫明協議書的基本內容,確保自身合法權益不受損。
《調解協議》與《民事調解書》不同。調解協議系案件各當事人自行判斷各方利益後,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達成的協議,提交給法院,法院據《調解協議》製作《民事調解書》。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89條的規定,法院調解書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項:
一是訴訟請求。即原告向被告提出的實體權利請求。
如果被告向原告提出反訴的,調解書中也應當列明。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還應當寫明第三人的主張和理由。
二是案件事實。即當事人之間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和雙方爭執的問題。
三是調解結果。即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其中包括訴訟費用的負擔。
拓展資料:
和解協議,是指債務人與債權人會議之間就債務清償、避免破產清算所達成的書面契約。和解程序開始後,為達成和解協議,債務人須向債權人會議提交和解協議草案,供其審査討論。
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和解協議,交法院裁定是否認可。法院裁定認可後,發布公告,中止破產程序。和解協議自公吿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通常,和解協議包括對債務人減免清償債務的數額,債務清償期限,清償方式,債務清償的擔保等內容。
由債務人提出草案、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法院認可的關於清償債務的協議。債務人提交的和解協議草案的內容應當包括:清償債務的財產來源;清償債務的辦法;清償債務的期限等。
1.雙方債務糾紛的情況、金額。
2.債務人承認的債務事實。
3.債務人償付債務的期限與金額。
4.債務支付的優惠。
5.延遲付款的後果。
6.雙方簽字、生效。
㈣ 庭外和解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有,只要是庭外和解,雙方協商,寫在紙上,簽字就可以了,也有法律效益
㈤ 和解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是有效力的。基於「契約必須遵守」的理念,合法有效的和解協議對雙方當事人都有約束力,債務人亦可以對債權人的執行請求有抗辯權,要求債權人按和解協議履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㈥ 調解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在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調解協議後,雙方都能反悔,由此看出無論是和解協議還是調解協議都沒有法律效力,最多是具備合同的效力,當事人一方反悔,另一方不得向法院請求強制執行。
而由法院、仲裁庭根據和解或調解協議做出的裁決書、調解書是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反悔,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製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後,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第一百七十五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㈦ 和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
和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是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調解協議書是雙方當事人的經過協商,自願處分其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一種文書形式。調解書是人民法院確認雙方當事人調解協議的法律文書。糾紛的分類有很多,一般以案由來算。如:離婚糾紛,合夥糾紛,相鄰關系糾紛,經濟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
在審判人員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平等協商,自願達成了調解協議,調解程序即告結束。《民事訴訟法》第89條第1款規定:「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法院調解書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記載當事人之間協議內容的法律文書。它既是當事人相互協商結果的記錄,又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重要標志。
法院調解書應當按統一的格式製作,一般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
第一,首部。首部應當依次寫明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編號,當事人、第三人以及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案由。
第二,正文。調解書的正文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調解結果。這部分內容是調解書的核心部分,不能簡略或疏漏,應當具體、明確而有重點地寫在調解書里,避免當事人履行調解書時因有異議而發生新的糾紛。
第三,尾部。調解書最後由審判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並寫明調解書的製作時間。同時,調解書的尾部要寫明「本調解書與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具有同等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㈧ 和解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
和解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和解協議書是當事人雙方之間簽訂的,不同於調解書,因此只具有普通合同的效力,如果一方違約了只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違約金可以在和解協議中進行約定,協議書中如果沒有約定,可請求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九條 法院調解書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項:一是訴訟請求。即原告向被告提出的實體權利請求。如果被告向原告提出反訴的,調解書中也應當列明。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還應當寫明第三人的主張和理由。二是案件事實。即當事人之間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和雙方爭執的問題。三是調解結果。即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其中包括訴訟費用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