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商業詆毀法律責任

商業詆毀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17 08:30:55

Ⅰ 反不正當競爭法 和 反壟斷法 是同一部法案嗎

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次會議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至今也還沒頒布《反壟斷法》。總的來說,《反壟斷法》屬於公法范疇,主要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公平競爭機制;《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私法范疇,主要是維護商業倫理道德、以及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反壟斷立法與執法,具有宏觀特點和政策性,反不正當競爭立法與執法,則屬於......
如有時間,請參考下文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開始著手制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經反復修改後,2005年底其通過中國法院網,向全社會徵求意見。2006年12月30日,《解釋》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12次會議上,獲得通過,並於2007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
《解釋》的出台,對遏制我國目前眾多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真正保護知識產權人,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事救濟,也使侵權人大大增加了侵權成本。
《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的問題及《解釋》出台背景《解釋》出台的目標,是要解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點法條的司法適用問題。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於1993年底出台,那時我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市場不規范問題,急需一部法律對其予以規范,這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出台的時代背景。該法也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之一。
眾所周知,完整的競爭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西方國家一般是將二者合一,但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缺乏對大多數壟斷行為的規定,而《反壟斷法》還沒有出台,這使許多行為出現了實踐中的法律真空。
《反不正當競爭法》涉及的內容包括:市場交易中的知識產權侵權、行政性壟斷、獨佔地位企業壟斷、商業賄賂、侵犯商業秘密、不正當低價銷售、虛假廣告、損害競爭對手商譽、虛假招投標等11種行為。對這些行為的法律規范從目前來看,有的可歸入亟待出台的《反壟斷法》,如壟斷行為和低價銷售行為;有的需要單獨立法,如虛假廣告行為、侵害他人商業秘密和虛假招投標行為;有的可歸入將來出台的《侵權行為法》,如侵犯商譽行為。但還要看具體問題,如對於濫用訴權侵犯知識產權人商譽的行為,《法國知識產權法》對此就作了專門規定,對一般濫用訴權行為,可在《民事訴訟法》中加以規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內容,一般都可歸入其他法律。在我國法律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有沒有存在必要?應該說仍有存在必要,而且應當通過對該法的修訂加以完善,因為其他法律目前沒有規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可拿過來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以減少立法成本。而且有相當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不能放到其他法律中去的,必須單獨立法規定,日本和德國等國家,都是採取《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單獨立法的二元立法結構,澳大利亞、匈牙利及我國台灣地區,將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合並立法,採取一元制立法結構,我國採取的二元立法結構。
我國目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立法定位有缺陷,到底為公法還是為私法不明晰。
《反不正當競爭法》從整體來看,側重於公法性質,尤其是行政法性質。如規定了監督檢查部門的行政執法、法律責任多數規定了刑事責任和罰款等行政責任,只是在該法的第20條,簡單規定了根本無法實施的私法救濟責任。但從該法規定的內容來看,大部分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是企業以假冒、虛假廣告、竊取商業秘密等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競爭優勢,是對同業經營者的一種侵權行為,損害的主要是私人利益,但同時也涉及到消費者利益即公共利益,所以《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以私法為主,公法為輔,體現在法律責任上,即主要是通過私人訴訟,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國家對其採取不告不理態度。
美國等判例法系國家,主要是通過判例法的方式,對不正當競爭適用侵權關系,即私法關系。《反壟斷法》正好相反,主要保護的是公共利益,常通過行政程序來制止壟斷行為,甚至用刑罰來懲罰性質嚴重的壟斷行為,但也涉及到個體經營者利益,如對個人進行賠償等,所以《反壟斷法》是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總的來說,《反壟斷法》屬於公法范疇,主要是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公平競爭機制;《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私法范疇,主要是維護商業倫理道德、以及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反壟斷立法與執法,具有宏觀特點和政策性,反不正當競爭立法與執法,則屬於微觀領域,限於經營者或消費者。
二是規定的不正當行為混亂、既不完全也不明確。
首先是不正當行為混亂問題,一些壟斷行為卻被規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和7條中的部分行為,而這些行為應適用於《反壟斷法》;
其次是規定的反不正當行為不完全。
在國外,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其廣泛且不確定而著稱。而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根據當時經濟領域不正當競爭的情形,規定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致使許多新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無法納入現行法律的調整范圍。對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也限制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商標、專利、版權法的後盾法的作用發揮。商標、專利、版權法管不到的違法行為,由《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管,而許多國家一般在商標、專利、版權法中,單獨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但我國相應法律中,卻沒有對此作規定。我國著名知識產權專家鄭成思曾說過:「對知識產權不正當行為的規定,是對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雖然為專利法保護不到的發明創造,提供了更寬保護,但仍比較弱。而如何在版權法之外提供更寬的保護,還沒有相應的規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本應保護到商標法所管不到的違背誠實信用的商業行為,僅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例,其既不是《商標法》調整對象,也不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范圍,因此影響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效力的發揮。同時在規定的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中,許多行為內容並不明確,如何謂「知名商品」?何謂特有名稱、包裝、裝潢?何謂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何謂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等等。這些規定簡單而模糊,即不能指導行為人的行為,也難以指導執法機關正確執法,更難以指導法院判案。
三是法律責任不明確。《反不正當競爭法》重點規定了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卻基本沒有規定對私人的私法賠償責任,而該法是以私法為主公法為輔,這使該法法律責任的規定,有些本末倒置,不利於對不正當行為的規制。
如該法將低於成本銷售、搭售及商業詆毀行為等,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卻未規定相應罰則,使追究這些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出現真空。該法對某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只規定了責令停止違法,最高罰款10元萬或20萬元的處罰,卻沒有規定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致使一些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願意接受罰款的現象。
對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人的罰款數額依據,也難以涵蓋所有違法行為。
實踐中違法行為人由於種種原因,如為逃避打擊故意低價銷售、或確實因經營不善,未有盈利,甚至虧損;有的案件在調查時,違法行為人不提供物品購銷發票及成本核算、銷售價格等計算違法所得的證據,致使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其違法所得,無法核實,難以計算。《解釋》出台後,增加了以違法經營額計算罰款的依據,這不僅可加重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而且比較簡便、易操作。
四是執法效果差強人意。
由於該法本身存在上述缺陷,造成違法現象增多,但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卻不能對此准確執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在頒布後的十幾年中,基本沒有發揮應有的法律效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因時代發展所限,尚顯幼稚的紙面法律。
《解釋》包含的內容
《解釋》共19條,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0條、第14條的規定,對傍名牌、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明確界定,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第一個涉及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主要體現為以下內容:一是《解釋》中的1~7條,是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中、部分內容的補充和解釋,對目前市場上大量發生的傍名牌現象,如何進行法律規制提供了法律依據。
《解釋》第1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知名商品」的內涵;第5條第(二)項的原告,負舉證責任及適用的例外,如在不同地域范圍內,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如使用者能證明其是善意使用,將不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解釋》第2條採取列舉式,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的內容。
《解釋》第3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裝潢」的內涵。
《解釋》第4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的「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解釋》第5條規定:商品名稱、包裝和裝潢,屬於商標法第10條第一款規定的不得作為商標使用的標志,當事人請求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規定予以保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釋》第6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三)項規定的「企業名稱」和「姓名」的含義。
《解釋》第7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使用」的含義。
二是《解釋》中的第8條,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第9條關於產品宣傳中的虛假宣稱,進行了解釋。
《解釋》第8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第一款規定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的含義。
三是《解釋》的第8~17條,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進行了內容解釋和擴充。
《解釋》第9、10和11條,分別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三款規定的「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和「保密措施」的含義。
《解釋》第12條規定:通過自行開發研製、或以反向工程等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不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一)、(二)項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並對反向工程進行了界定。
《解釋》第13條解釋了「客戶名單」的含義,並規定了職工離職後,與原客戶進行商業交易,非侵犯商業秘密的規定。
《解釋》第14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訴訟的舉證責任和對證據的要求。
《解釋》第15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訴訟的原告要求。
《解釋》第16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中,「停止侵害的時間」的確定。
《解釋》第17條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賠償標准。
四是《解釋》第18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9條、第10條、第14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民事第一審案件的一般法院級別管轄及例外。
《解釋》出台等同於知識產權的附加保護
從《解釋》出台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條款,對其進行了解釋和擴充,即對反不正當行為的界定、民事賠償標准和法律責任,進行了准確規定。傍名牌、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和侵犯知識產權商譽的不正當行為,在我國國內市場上大量存在,這些行為都發生在知識產權領域,但我國目前的相關知識產權法中,並沒有對這些行為進行規定,而國外的知識產權法中,一般都對此作了規定,我國卻不規范地將其規定在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但規定的又十分原則,難以指導具體行為和司法實踐,沒有起到應有作用。
《解釋》的出台,是在我國相關知識產權法進行修訂和完善之前,在已經嚴重落後了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前,對於目前市場上發生的大量而嚴重的侵犯知識產權現象,無疑提供了及時而重要的附加保護。以近兩年我國出現的一些國外知識產權人在我國進行的通過在報刊上發布侵權申明、向客戶發侵權函、濫用訴權等形式、侵犯我國經營者的商譽行為為例,由於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對此規定不明確,而且沒有明確的民事賠償等法律責任,使該條形同虛設。但此次《解釋》也沒有對此進行規定,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可見《解釋》只是部分彌補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缺陷,《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想真正發揮應有效力,必須全面重新修訂。

Ⅱ 如何規避企業運營中的法律風險

問題一:行業企業在申請上市時應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律師:企業在考慮上市的同時,必須考慮到企業的管理規范的問題,這關繫到企業能否順利上市。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由於規模較小,內部運作不規范 ;甚至有的企業原本就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產權不清、管理混亂、財務不透明等,這些企業要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還需要經過一段過程。這些問題是企業能否上市的關鍵,也是對券商壓力最大的問題。按照《公司法》與目前正在討論的《創業企業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規定,擬上市企業首先必須改制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是非公司制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就應當先改制設立或依法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而且必須在「在同一管理層下,持續經營二年以上」。其次擬上市企業還要在內部管理與規范運作、財務制度等方面進行整改與完善。
問題二:什麼是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行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防範
由勞動者泄露商業秘密的風險?
楊律師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可能成為企業的商業秘密的信息包括(不限於):設計、程序、產品配方、製作工藝、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計算機軟體的源代碼及目標代碼、准備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已申請但還未公開的專利技術方案等。
中小企業應當認識到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意義,並及時對商業秘密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對商業秘密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不但可以事前預防商業秘密的泄露,而且在發生商業秘密侵權糾紛時,是司法機關認定企業商業秘密是否可以得到法律救濟的關鍵性證據,只有企業採取了適當的保密措施,商業信息才能成為商業秘密法律的保護對象。有鑒於此,中小企業一方面要注意對商業秘密採取物理性保密措施,諸如對廠區或生產區域進行監控;將合有商業秘密的生產進程置於保密區域內進行;對秘密的原材料、模具確定專人管理;建立保密文件的管理責任制度、文件借閱制度和文件復制的制度,並對文件採取可靠的銷毀方法;加強對計算機的保密措施,建立全面具體的計算機使用記錄,對數據和軟體加密,使用防毒軟體和硬體,對計算機的外部通訊線路採取特別的防護措施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人員的管理措施,諸如對外來人員駐留、參觀、來訪等活動嚴格管理,防範商業間諜行為;對內部加強職工加密教育,限制知情范圍,以減少職工疏忽泄露和惡意出賣商業秘密的可能性。針對當前有些知密人員特別是科技人員的「跳槽」、辭職等人才流動所引發的企業技術、商業秘密嚴重泄露問題,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簽訂保密合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例如可以根據《勞動法》第22條關於「勞動者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等法律規定,與員工簽訂保守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保護合同,並以合同為依據,約束企業職工和流動走的職工。
問題三:企業在處理與員工的勞資糾紛時具有哪些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在招收和解聘員工時有哪些相
關的法律規定?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律師 :關於調整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勞動法》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些法規、規章及司法解釋。企業在和員工建立勞動關系或者解除勞動關系時,應當注意:企業應當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對於有機會接觸企業商業秘密的員工,應當簽訂保密合同,明確約定保密義務;企業解聘員工時,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收集保留員工違規的證據;企業打算解聘某員工時,盡量在合同期滿時解聘,以避免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於掌握重要商業秘密的員工,辭工後有可能和企業形成競爭關系的,企業可以考慮和其簽訂禁業競爭合同,但要給員工適當的補償。
問題四:什麼是不正當競爭?參與不正當競爭者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楊律師 :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較多,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以及商業詆毀、侵犯商業秘密等等。
經營者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國家監督檢察部門還可以對其做出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還可以被追究刑事責任。
問題五:企業經營者在正當經營過程中,如果遇到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應該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楊律師 :政府應當依法行政,如果政府違法行政或者執法不符合法律程序,企業經營者有權向上一級政府機關申訴或者申請復議,並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行政機關糾正錯誤行為,並賠償錯誤行政行為給經營者造成的經濟損失。
問題六:目前,不少行業企業都在從事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過程中企業經營者尤其應當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楊律師:一、賣方對買方提供的信用證與合同內容不符的,應及時要求買方改證。按照國際慣例,賣方接到與合同不符的信用證,有權要求買方立即改證,若買方不改證或延期改證,則構成違約,賣方有權解除合同並提出索賠。反之,若賣方不及時提出改證要求,則視為默認信用證對合同的變更。
二、在跟單信用證付款條件下,應選用CIF或CFR條件,若選用FOB條件,則必須規定由賣方代買方租船、訂艙,否則,對賣方而言,信用證只有在買方願意履行合同時才有用。因為在FOB價格條件下,是由買方負責租船或者訂艙,而提單是必須提交的單據,若屆時買方不派船,也就無從取得單據,無單據也就無法議付貨款。
三、在買方提出解除合同時,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七十七條、第八十八條的規定,賣方須在合理期限內及時採取措施,或轉售,或運回貨物以期減少損失,否則無權就擴大的損失部分進行索賠。
四、賣方要警惕買方利用信用證中的軟條款進行欺詐,使得銀行保證支付的銀行信用轉變為商業信用,加大賣方承擔的風險。如:價格條件用FOB;在信用證中插入一信託收據條款,允許進口商先借單提貨,待檢驗合格後,由進口商向銀行提交該種檢驗證書付款;信用證內容相互矛盾,如禁止分批裝運,又規定每批交貨期限;須進口商承兌匯票等等。
五、買方要注意索賠有效期的簽訂,防止外商在索賠有效期上提出不合理意見來掩蓋商品質量問題。否則,合同質量條款訂得再好,索賠有效期訂得不合理,質量條款就成為一句空話。
六、買方一旦發現賣方交付的其中一批或幾批貨物存在缺陷或賣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以致構成嚴重違約,買方有權解除合同,並有權援引「欺詐例外」原則申請法院下達止付令,禁止賣方再繼續獲得信用證項下的付款。
七、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計算。
八、作為托運人或收貨人,在運輸合同中慎用「一旦滯期,永遠滯期」條款。該條款是指船舶在受載港或卸載港除合理使用的時間以外,一旦發生船舶滯港,則滯期啟動累計計算,不排除不可抗力和無法預見的外因。該條款是一個有利於船東或承運人的海上運輸慣例之一,但對托運人或承運人則頗為不利。
問題七:行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如何保障自己產品的知識產權不受到侵犯?
楊律師:知識產權的范圍比較寬泛,除了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版權外,還包括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商號、原產地標志與貨源標志等等。
企業經營者要保障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首先要預防。如對商業秘密,應當採取嚴密的保密措施;對新技術、新設計,應當盡快申請專利;對版權尤其是計算機軟體,應當進行版權登記;對使用的商標,應當予以注冊,必要時可以注冊防禦商標或者聯合商標。另一方面,在遇到侵權時,應積極主動採取措施進行維權,既可以申請行政部門對侵權人進行處罰,也可以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權賠償損失,並可靈活運用訴前禁令、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等法律措施。
問題八:在現有的市場競爭機制下,行業企業為什麼需要聘請長期的法律顧問
楊律師: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市場變幻莫測,企業處處面臨經營風險。企業不僅要預防市場本身的風險,更要預防法律風險。企業聘請常年法律顧問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預防糾紛的發生。常年法律顧問的作用,具體來說,從大的方面看,常年法律顧問可以就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重大決策的可行性、風險預測和對策,從法律上加以論證,提供法律依據,為企業的穩步發展提供法律意見,分擔企業決策者的經營壓力,降低企業法律風險;分析各種政策、法規及法律環境對企業之利弊,加強企業管理者對國家政策、法規發展形勢的了解,以制定將來的經營規劃,避免決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確保管理決策的科學、可行,並收到成效。從小的方面看,常年法律顧問可以協助完善企業有關的法律文書,制定規章、制度,建立檔案管理,監督各部門依法運作,規范企業組織和行為;協助管理各類合同,確定合同類別,審查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嚴密性,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協助企業監督合同、協議的履行,提高履約率,增加經濟效益;當企業遇到的民事、經濟、刑事或行政糾紛、訴訟和仲裁事務時向企業提供法律意見。

Ⅲ 論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表現及法律責任

一、商業詆毀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規定,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二、該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1.有著明確的意在貶低競爭對手的目的性,直接打擊、削弱競爭對手與其進行競爭的能力,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2.行為本身表現為捏造、散布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不實之情。
這里的捏造,既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對真實情況的歪曲。經營者無論是捏造還是散布虛假事實,都可以構成商業詆毀行為。
3.有特定的詆毀對象,即行為所抵毀的對象必須是與行為人存在競爭關系的同業經營者,也即競爭對手,而非其他經營者。
所謂有特定的詆毀對象,是指有關虛假言詞必須明確指向一個或幾個競爭對手,或者雖無明確所指,但他人可以從中推測其指向。詆毀的對象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競爭對手。
4.行為後果損害的是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
商業信譽包括經營者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信用情況等;商品聲譽主要包括商品的性能、用途、質量、效果等,商品聲譽最終也反映了經營者的商業信譽。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Ⅳ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

1、商業來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源《反不正當競爭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Ⅳ 知識產權人的通知及平台內經營者的刪除規則,具體內容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隨著《電子商務法》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電商平台知識產權保護逐漸受到更多關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電商平台的「通知-刪除」規則,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成為權利人關心的話題。本文通過對淘寶、京東、拼多多、eBay等電商平台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實證研究,對「通知-刪除」規則的含義及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還對權利人如何使用這一規則提出了指引和建議。

一、電商法中的「通知-刪除」規則

法律上應用最廣的關於中介責任的限制,是從《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Digital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中規定的「避風港製度」開始。由於其中的「通知和移除」機制影響最大,一度成為「避風港製度」的代稱。「避風港製度」的基本內涵是,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使用信息定位工具,包括目錄、索引、超文本鏈接、在線存儲網站,在其鏈接、存儲的相關內容涉嫌侵權,如果其能夠證明自己並無惡意,並且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者內容,則其不承擔賠償責任。在實踐過程中,「避風港製度」逐步演化成為了電商平台的「安全港」,甚至演變成某些電商平台避免責任的擋箭牌,也淪落成為職業打假人非法牟利的工具而遭到惡意使用和濫用,因此亟需從實務的層面進行探討。

新出台的《電子商務法》中關於知識產權保護及「避風港製度」集中規定在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五條。其中,第四十一條為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第四十二條至四十四條為治理規則,第四十五條為責任規則。《電子商務法》不僅從立法層面將「避風港製度」的適用從信息網路傳播權擴大至電子商務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為電商知識產權保護適用「避風港製度」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還進一步明確了電商平台經營者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後果,即對損害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同時也規定了權利人「錯誤通知」的民事責任及「惡意通知」的加倍賠償責任,規制了投訴方濫用「避風港製度」的情況。

《電子商務法》中的「通知-刪除」規則可以總結成「四步法」,即:通知→電商平台及時採取必要措施並同時轉送通知→網店經營者反通知→電商平台轉送此反通知並視權利人是否在15日投訴或起訴來決定是否恢復。新規則賦予了被通知人反通知的權利,使其有機會就通知內容發表相應的反饋意見並阻止平台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將《侵權責任法》中簡單的「通知-刪除」規則細化為類似於《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通知-刪除-反通知-恢復」,整個操作流程更為完整合理,更好地平衡了各方利益。

二、「通知-刪除」規則的運用及不當使用的法律後果

(一)通知的效力

知識產權權利人認為其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有權通知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以下簡稱「平台」)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以下簡稱「刪屏斷終」)等必要措施。平台的「刪屏斷終」行為有維護商譽等自身利益的考慮,但更主要的是在履行法定的義務,也就是《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有別於之前電商平台處理知識產權侵權的實踐,電商平台不再擁有根據情況綜合判斷是否刪除的權利與義務,而是在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採取措施。

以拼多多近期更新的《維權投訴指引》為例,該指引規定:拼多多在收到權利人提交的《通知書》後,將對投訴內容及相關材料進行表面審查,表面審查程序包括受理審查和轉送通知(如下圖所示)

圖4

為平衡權利人和被通知人之間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首次明確了確認不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的受理條件。該解釋第十八條規定,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須具備三個方面的前提條件:①權利人發出了侵權警告;②權利人被警告方或其利害關系人提出了書面催告(前置程序);③權利人在合理期限內未撤回警告,也未提起訴訟。

在北京水木天蓬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江蘇水木天蓬科技有限公司訴北京速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確認不侵害專利權糾紛案中,案號為(2015)京知民初字第2173號,水木天蓬公司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涉案產品不侵犯涉案專利,並要求速邁公司承擔消除影響的侵權責任。水木天蓬公司關於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得到了一、二審判決的支持,法院最終判令速邁公司需要通過在其官方網站刊登公告的方式消除警告函給水木天蓬公司商譽造成的影響。本案判決明確了在侵權指控最終被認定不成立的情況下,專利權利人向競爭對手的客戶發送警告函的行為很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專利權利人需要就不當警告行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通知-刪除」規則運用建議

「通知-刪除」規則在我國立法體系和司法實踐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范流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有效通知將觸發「刪屏斷終」的法律效果。然而,知識產權權利人通知中的訴求應當合理,需要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需要結合所查證和掌握的侵權線索針對不同的侵權行為提出不同的訴求。含有不合理訴求的通知電商平台可以不予以處理,也無法產生相應的法律效果,並且容易引發被通知方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給權利人的維權行為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產生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權利人在准備通知時,首先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維權目的正當、不侵害名譽、不進行商業詆毀等原則,需要對所涉侵權的具體事實和法律依據進行充分考量和論證後發出。通知的內容切忌空泛和籠統,對於權利人的身份、所主張的權利的有效性、權利的保護范圍以及其他據以判斷被警告行為涉嫌構成侵權的必要信息也應當予以披露。

當知識產權權利人認為構成侵權的法律事實及法律責任比較明確,可以直接要求、催告和敦促電商平台刪除網上侵權內容及鏈接或停止使用侵權標識等行為;如果構成侵權的法律事實或責任有所爭議、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的結果不太確定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向經營者發出通知,警告對方注意相關法律風險,從而使其主動停止侵權行為,進行產品下架;如果尚未掌握特別有利的證據但存在協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則可以通過提示爭議風險,爭取協商解決。為此,我們建議權利人在發函之前需要夯實權利基礎,對是否構成侵權經過專業的審查判斷,固定好相關侵權證據並留存針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記錄和工作底稿,必要時可以證明已盡謹慎注意義務。

電商平台由於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平台內商家實施侵犯知識產權依法主動採取必要措施很有必要,否則應當承當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處罰。為此,電商平台在「通知-刪除」義務基礎上,還應盡到一定主動審查義務,即電商平台對應通過構建符合要求的監管、巡查制度以及技術手段,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審查,發現侵權行為應及時進行處理或及時通知權利人。電商平台如果未採用同行業普遍採取的預防侵權的技術措施,則有可能被認定為存在過錯。特別是對於「通知-刪除」規則不能適用的領域,例如「微信小程序」,或規則適用難度很大的「微商」等領域,電商平台更需要主動審查。如果出現電商平台監督商家保護知識產權不力的情況,權利人也可以嘗試依據第八十四條進行行政舉報或投訴,督促電商平台進行有效治理。當然,權利人知識產權的保護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平台、社會組織、消費者的共同作用,構建起多元主體參與的電商協同治理體系,才是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路徑。(王良: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宋翌靜: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實習生)

Ⅵ 怎麼樣介紹產品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您好:

法律並沒有直接規定「怎麼樣介紹產品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但有相關「禁內止性規容定」現介紹如下:
1、混淆行為,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與知名商品相混淆等行為,如把自己的產品虛假介紹為某某知名品牌。

2、虛假宣傳行為,虛假廣告的判定標准之一就是看兩者是否一致,如果經驗證明廣告說明與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情況不符,就可以將該廣告認定為虛假廣告。

3、詆毀商譽行為,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從而削弱其競爭力的行為。 應注意的是,對比性廣告通常以同行業所有其他經營者為競爭對手而進行貶低宣傳,此時應認定為商業詆毀行為。
但如果發布的消息是真實的,則不構成詆毀行為。


建議:從實際情況出發,客觀的介紹產品,突出其存在的優點,一般而言不會構成侵權。介紹需要有創新,如果抄襲其他品牌的介紹廣告也可能構成「著作權侵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Ⅶ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是怎樣的

1、商業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反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Ⅷ 不動產虛假登記損害責任糾紛法律適用問題有哪些

一、 城市房地產權屬登記管理辦法
第三十六條:以虛報、瞞報房屋權屬情況等非法手段獲得房屋權屬證書的,由登記機關收回其房屋權屬證書或者公告其房屋權屬證書作廢,並可對當事人處以1千元以下罰款。 塗改、偽造房屋權屬證書的,其證書無效,登記機關可對當事人處以1千元以下罰款。 非法印製房屋權屬證書的,登記機關應當沒收其非法印製的房屋權屬證書,並可對當事人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因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工作過失導致登記不當,致使權利人受到經濟損失的,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直接經濟損失負賠償責任。
第三十八條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濫用職權、超越管轄范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七十六條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第七十七條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Ⅸ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1、商業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內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容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熱點內容
筆跡鑒定復印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7 02:17:49 瀏覽:157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
動遷具結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6 21:57:01 瀏覽:688
勞動合同法中中午休息時間算不算工作時間 發布:2024-12-26 21:55:54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