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法律責任
⑴ 不招標和規避招標要付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招標投標法》第49條的規定,行為人規避招標的,應當承擔如下責任:
(1)責令限期改正。責令限期改正是實現行政處罰補救性功能的具體手段,是行政機關要求違法當事人對不法狀態予以糾正的一種措施。其目的在於要求違法當事人將不法狀態恢復為合法狀態。本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是指相關的行政監督部門對於有上述違法行為的項目單位,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內對其規避招標的行為予以糾正,對強制招標的項目進行招標,以消除因為規避招標而引起的不良影響或不利後果。
(2)罰款。罰款是指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不履行法定義務的個人、組織所作的一種經濟上的處罰,使個人、組織承擔新的金錢給付義務。罰款必須是要式行為,處罰機關必須作出正式書面決定,依法明確規定罰款的數額和交納的期限,並按規定給予被罰款人以申訴和訴訟的權利。罰款不同於罰金:前者是刑罰中附加刑的一種,只能由人民法院判處。根據本條規定,除限期改正外,行政監督部門還可以對有上述違法行為的項目單位處以項目合同金額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罰款。所謂可以罰款是指對於違法的行為人,有關行政監督部門還可以根據情節的輕重決定是否給予罰款。通俗地講,就是可以罰款,也可以不罰款,有關行政監督部門享有自由裁量權。
(3)對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國有資金的項目,可以暫停項目執行或者暫停資金撥付。暫停項目執行或暫停資金撥付的前提是該項目必須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國有資金,暫停撥付的也只能是國有資金,藉此促使項目單位糾正其違法行為。
(4)處分。處分包括行政處分與紀律處分。行政處分的對象是項目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開除等。有關行政監督部門可以根據違法行為的情節的輕重作出不同的行政處分決定。
紀律處分是指有關社會組織對違反其內部規定、制度的成員給予的懲罰性措施。如責任人是黨員時,給予相應的黨的紀律處分(警告、開除黨籍等);責任人是有關行業協會的會員,協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其給予降低資質等級的處分。紀委處分與法律責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違反的社會組織的內部規章、制度,而後者違反的則是國家的法律、法規;其次,紀律處分不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而法律責任則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
⑵ 怎樣規避法律責任
法律是公平的,你訂的貨不要,有不想負違約責任,又不想要這批貨,哪有這么容易的事專情。即屬使沒有合同,你們的訂單也能視為一個簡易合同,如果到了法院,按沒有約定違約責任處理,《合同法》上有明確規定沒有規定違約責任的處理方式,但沒有一種說是不用負責任的,如果打官司,你們一定是得負責任的。到是時間金錢都會被浪費,還不如現在同對方協商,可能成本會小一些。
看你將的你們之間的關系,有點像是定做合同,這樣的話,法律上規定你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要補償對方因此已經付出的對價。如果你們早點明確表明解除定做合同,可能損失會更小,不是任何事情拖就能更有利的。
⑶ 財務人員怎樣規避責任
1、遵紀守法,切勿以身試法、主動犯罪
自身觸犯法律是最直接也是最能夠規避的風險。遵紀守法,是每個工作人員的職業操守,只要依法守法,認真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這個所謂的法律風險也就不存在了。
對於財務人員而言,故意犯罪多表現為模仿領導簽名從而進行貪污、挪用、侵佔、提供虛假報告、偷漏國家稅款等行為。如某出納截留收入,某會計私刻印章將單位資金轉入自己的私人賬戶,某財務負責人在公司辦公會提出以為職工謀福利為名私分國有資產並得以通過、實施,還有挪用公款導致公司資金虧空、捲款潛逃等等。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財務人員私慾膨脹、鋌而走險或僥幸心理過重的結果。
會做賬不應該是體現在這種事情上,為了自己的私慾做假賬。主動犯罪的結果,一定是收到法律嚴厲的制裁。當然,如果中途醒悟回頭是岸,對於主動自首的人,法律還是會從輕發落的。
不過財務人員貪用公款的現象雖然存在,但畢竟只是少數,多數情況下,還是受脅迫完成的。
2、被迫違法要留有利證據
財務人員更多時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為了生存,領導說怎麼做就怎麼做。最常見的,比如,某企業老闆要求將部分收入不入賬來偷漏稅款、提供虛假報表騙取銀行貸款等,省下來的錢嘛,可以用來增加員工福利。你說,一小會計,老闆說要這么做,可是明顯這么做的不對的是違法的,那到底是做呢還是不做呢?據叔不完全統計,大部分會計還是會違心做的吧?而當企業出現問題,始作俑者的領導又會跳出來置身事外,把所以責任推卸到財務人員身上,會計從一個從犯變成一個主犯。
事實上,在法律中真正的「被迫」並不會遭受法律處罰,當然視情節大小會有連帶的小懲戒;因此只要能有證據證明自己是被迫的,都可以有效的降低會計自身的法律風險,最多就算是違反了會計職業道德。但最主要的問題是財務人員通常並不清楚如何才能有效自我保護,如何才能擁有有力證據證明自己「被迫」這一事實,並且,有時候是根本沒有這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從而把自己陷入了風險之中。
其實,當受領導要挾的時候,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錄音,特別是打電話的時候,錄音是最方便的;其次,讓你們的談話是暴露在公司的監控攝像頭下的;當然,有很多領導也會注意防範這些點,這個時候,會計只有通過留存票據或者記日記賬的方式,來降低風險。日記本雖然不是一個客觀性的證據,但是常年累月的記錄也可以作為一個案底參考。因此,當會計或者其它財務人員受到上級的不正當指示而又不得不去做的時候,記住盡可能地留下可以留的東西以防萬一。
3、該走的程序不能少,改簽的名字不要替
財務報銷有時候要走的程序可能會比較繁雜,可能需要這個領導那個經理簽名什麼的,這時候,作為會計,一定不能為了省事而代替領導簽名,否則,出了事只能是自己背鍋了。
就像第2點說到的脅迫犯罪,在簽名這件事上更是要小心再小心。因為通常企業老闆偷稅漏稅之後,餘下來的那些錢一部分是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可能就是自己私吞了,或者建成一個公司的小金庫,方便一些瑣碎事項的資金使用等等。這個時候,掌管這一大筆金錢的小銀行——會計就要注意了,盡量不要留有現金,如果非要留,也不要留多,所有費用支出什麼的,該提供票據的還是要提供,該簽名領用的還是要簽名,可以銀行轉賬的盡量銀行轉賬。特別是老闆提錢的時候,通常金額都會比較大,銀行轉賬可以留票根,方便以後對賬。
⑷ 民間審計人員怎樣規避法律責任
這個得要看他所屬公司的當地稅務局怎麼辦事的,如果是不嚴格從業,那怎麼規避法律責任是很容易的,要不就是辭職不幹就是了
⑸ 以各種手段規避法律法規犯法嗎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案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和《民法通則》的規定,無效合同的范圍主要包括:
1、行為人欠缺行為能力的合同;
2、欺詐、脅迫並且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
3、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5、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而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成為規避法律的行為。需要有以下幾個構成要件:
1、有規避的不法目的;
2、有真實的違法交易行為;
3、該行為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的當事人之所以採用規避法律規定的行為,進而採取了一系列的規避措施,其目的是為了達到某種不法利益,躲避法律規定的義務,採用表面合法的形式。此種行為必須主觀是故意。
有關案例:
某年,股市行情正處在牛市階段,大批資金湧向股市。這時,甲公司便向向某銀行借款,請乙公司作為保證人。
甲公司借款的真實目的是去炒作股票,以期在股市中盈利。甲公司深知借款會審查借款用途,並了解「禁止銀行借款非法轉入股市、基金等市場」,因此,甲公司在借款合同中借款用途一欄寫明「該筆借款用於購買原材料」。銀行了解到了甲公司的真實意圖,但銀行仍同意按借款合同寫明的內容向甲公司發放貸款200萬元。
後甲公司嚴重虧損,無法償還借款,銀行遂起訴乙公司承擔保證責任。經乙公司的律師調查取證發現了上述事實,在庭審中提出甲公司與銀行惡意串通,騙取乙公司的擔保,該保證合同應屬於無效,乙公司不應承擔保證責任。法院最終採信了乙公司律師的答辯意見。
⑹ 防範法律責任的措施與方法有哪些
涉及領域很寬,具體咨詢律師,如果涉及法律風險防範的項目很多,自己又不能做到合理控制和有效預防的,建議請長年法律顧問。這樣對你來講,費用會低很多,同時也會因減少風險和降低訴爭之機會。
⑺ 不參與經營,如何規避法律風險,尤其是有刑事責任
不可能完全規避風險。
最基本的:按照當前的法律規定,如果公司因違法被吊版銷營業執照(比如未年檢權),那麼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三年之內不能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這是法律的硬性規定,只要你擔任法定代表人,就不可能規避掉。
未來,國家對個人信用徵信系統可能會逐步完善,個人信用信息有可能會受影響。
因此,如果不打算參與經營活動,最好別出頭擔任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