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不追究法律責任
Ⅰ 行政案件如何追究單位刑事責任
行政訴訟不能追究單位刑事責任,單位的刑事責任只能通過刑事訴訟追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Ⅱ 行政案件多久不予追究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如行政違法案件超過兩年未被發現的,就不再給予行政處罰,如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則延長為5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Ⅲ 行政處罰不能追究刑事責任嗎
作出行政處罰後能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法律依據】
《行政處罰法》第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行為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第二十七條
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
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
Ⅳ 行政處罰是最後的結果嗎是被處罰後就不會在追究形事責任了嗎
行政處罰不是最後的結果。行政處罰不能代替刑事處罰,行政處罰不免除刑事責任。
法律分析
法律相關規定表明,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的罰金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於刑事處,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立案後一般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15日內執結,根據相關規定: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當事人逾期(決定書規定的時間)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現在出現刑事處罰與行政處罰銜接的立法體例欠妥問題。在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銜接上最多採用的法律形式多為「依附式散在型」的立法體例,即將刑事罰則分散地設置於行政法律之中,且必須依附於刑法典才有意義的立法方式。分散設置在行政法律中的刑事罰多隻規定對某種行政犯罪行為依照刑法典、單行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甚至只籠統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沒有直接規定罪名和法定刑。 這樣會破壞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則,法律不能得到很好的適用,造成以罰代刑的滋長。因此亟需完善二者的銜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Ⅳ 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區別
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區別如下:1.刑事案件是針對有犯罪行為的案件,而行政案件針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2.刑事案件只能依據刑法,而行政案件可以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法律分析】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並給予刑事制裁(如有期徒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等)的案件。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侵犯其合法權益時,依照行政訴訟規定的程序提出起訴,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的行政爭議案件。比如因拆遷,城管執法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而引起的案件。二者的區別:1、從訴訟主體來看,刑事訴訟是「官告民」、行政訴訟是「民告官」。但也有例外,刑法體系中的自訴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行政訴訟的抽象行政行為,則不具有可訴性,無法提起行政訴訟。2、從訴訟時效來看,刑事案件的訴訟時效是具體的該犯罪行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檔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訴訟時效就是3年,但最高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追訴的,則無視時效,發布通緝令後,訴訟時效也是不計算的;行政訴訟的時效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6個月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Ⅵ 公安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就是不追究刑事責任
是的,既然進行了行政處罰,說明是違法行為,就不是犯罪行為。如果被行政拘留,有可能會轉為刑事拘留,有可能追究刑事責任。
Ⅶ 行政訴訟,如被告單位及被告人敗訴,會負法律責任嗎
行政訴訟不能要求敗訴方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簡單理解就是「民告官」。敗訴方,可能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原告敗訴,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中只能當被告,不能作原告,不能提起反請求,更不能要求對方承擔刑事責任。二是敗訴方是行政機關,行政機關要承擔行政責任,包括撤銷行為、賠償損失,有關人員得到內部行政處分等。所以也是不能提出請求承擔刑事責任的。
如果原告認為行政機關的執法人員可能涉嫌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或者瀆職的情況,可以將有關線索向檢察院檢舉、控告,由檢察院依法立案偵查有關職務犯罪,直至向法院提起公訴追究刑事責任。
Ⅷ 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的行為不予處罰的情況
1.法行為輕微並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2.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並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3.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不予行政處罰。4.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5.對年齡不滿14周歲的人的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
法律分析
不予行政處罰的決定是辦案機關負責人在對調查終結報告、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或聽證報告進行審查後,認為當事人確有違法行為,但由於存在法定不予行政處罰的事由。作出對當事人不予行政處罰的處理決定:違法行為情節較輕,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違法行為人不滿14周歲,當事人對其行為承擔行政責任的能力。行政責任年齡是行政責任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違法行為情節較輕,沒有造成危害後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辦案機關負責人可以作出不予行政處罰的處理決定。精神病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實施違法行為,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需要明確的是,予以銷案的決定與不予行政處罰的決定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的適用條件是違法事實不成立;後者的適用條件是客觀上確實存在違法行為,辦案機構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對當事人不予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先立案的行政機關管轄。對管轄發生爭議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第二十六條 行政機關因實施行政處罰的需要,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協助請求。協助事項屬於被請求機關職權范圍內的,應當依法予以協助。
第二十七條 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
第二十九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條 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