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的規定是

法律責任的規定是

發布時間: 2022-05-26 10:50:32

Ⅰ 我國法律責任包括

我國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Ⅱ 違反我國法律法規有哪些法律責任

違反我來國的法律法規,構成犯源罪的追究刑事責任,違法的,追究行政責任。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Ⅲ 交通事故法律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責任,是公安交管部門根據交通事故當事人是否具有交通違法行為、其交通違法行為與交通事故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客觀情況認定當事人的過錯責任。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條 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Ⅳ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有違法行為。它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必須在法律上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二是具有國家強制性,只有國家法定機關才有權確定和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社會危害程度和實施法律制裁的機關手段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

【土地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而必須承擔的責任。承擔土地法律責任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土地違法行為。土地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土地行政法律責任、土地民事法律責任和土地刑事法律責任。

【土地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土地法律法規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土地違法行為的客體是土地管理法所保護的土地資源;土地違法行為的主體是指實施了土地違法行為的個人或組織,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土地違法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在行為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土地違法行為包括: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犯罪。

【土地違法行政責任】是指實施違反土地法律規范的行為者依法接受行政制裁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土地行政處罰】土地行政處罰是指政府土地管理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的行政制裁。

【土地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及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而採取的強制性制裁措施。土地行政處分是指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國家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由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形式的有關處分。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其特點是:①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當事人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②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③追究刑事責任要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將土地權利完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非法所得50%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法律責任】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破壞耕地種植條件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指違反規定,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對於破壞耕地的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並處耕地開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法律責任】是指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拒不履行復墾義務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繳納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可以處以耕地復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

【非法佔用土地的法律責任】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的行為;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非不佔用土地的行為;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的行為;非法批准徵用、使用的土地,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規定,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農村村民未經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二是農村村民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三是農村村民建住宅的面積超過了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非法批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批准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二是雖然有批准權,但是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三是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四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非法侵佔、挪用征地費的法律責任】非法侵佔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農民個人所有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據為己有的行為;非法挪用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被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挪作他用,以謀取利益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拒不交還土地的法律責任】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規定,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還土地,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罰款。

【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二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有償或無償轉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三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租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非法所得額的5%以上20%以下的罰款。

【不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兩種:一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二是土地的用途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不依照規定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辦理。

Ⅳ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2)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侵害他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4)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6)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排污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

(7)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而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由雙方分擔損失。

Ⅵ 法律責任主要有什麼

法律責任一般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處罰幾類。這幾類裡面,民事責任主要版是經濟賠償,恢復權名譽,賠禮道歉,修理重做之類的,刑事責任有罰金,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行政處罰也有罰款,限制人身自由,警告之類的。

Ⅶ 保密法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保密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如下:
根據《保密法》第五章法律責任的規定:違反《保密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違反《保密法》規定,泄露國家秘密,不夠刑事處罰的,可以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非法獲取、持有國家秘密載體的;
(二)買賣、轉送或者私自銷毀國家秘密載體的;
(三)通過普通郵政、快遞等無保密措施的渠道傳遞國家秘密載體的;
(四)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或者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
(五)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國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國家秘密的;
(七)在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或者未採取保密措施的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秘密的;
(八)將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接入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的;
(九)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
(十)使用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存儲設備存儲、處理國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載、修改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技術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將未經安全技術處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贈送、出售、丟棄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且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所在機關、單位予以處理。
第四十九條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主管部門予以處理。
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對應當定密的事項不定密,或者對不應當定密的事項定密,造成嚴重後果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第五十條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運營商、服務商違反本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由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予以處罰。
第五十一條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履行保密管理職責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Ⅷ 法定代表人法律責任的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1、按照工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核準的法人章程和規章行使職權。2、嚴格在核準的業務經營范圍內進行民事活動。3、必須依法經營,遵紀守法。4、法定代表人應當遵守企業章程、忠實履行職務,維護企業利益,不得利用在企業的地位和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