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決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⑴ 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的決議是否可成為國際法淵源
重要國際組織的決議可以成為國際法的淵源,但不是所有的國際組織決議。
⑵ 什麼叫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
在傳統的國際法中,只有國家才被承認具有國際人格而成為國際法的主體。隨著國際組
織日益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參與者,其國際人格逐漸為國際法所承認,但是任何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及地位都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依據組織的基本文件及其制定者的意志,僅來源於基本文件的明示規定,而且來源於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所必需的權能。
國際組織對外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體體現為下列各項。
1.締約權。國際習慣法早已賦予國際組織以締約的能力。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旨在其職權范圍內或由於組織存在的必要而與國家或其他國際組織簽署條約,這些條約一般稱為定。例如:特權和豁免協定等。
2.對外交往權(使節權)。國際組織具有接受和派遣外交使團的能力。自國聯創建以後,國際實踐逐步確認了這種權利,不僅成員國,而且非成員國,甚至其他國際組織,都可以向國際組織派遣常駐或臨時代表機構。同時,國際組織也可以和國家一樣,向其成員國,非成員國其他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派遣常設使團或特別使團。
3.承認和被承認的權利。國家組織一般是通過接納成員國或觀察員,訂立協定或邀請參加組織的會議等方式,來承認一個國家,政府,領土主權,民族解放運動或其他國際組織。同時,國際組織同時又是國際法上承認的客體。不論是成員國還是非成員國,當他們接受組織章程,加入該組織,或是向組織派遣觀察員時,都是以對該組織的承認為前提的。
4.國際索賠和國際責任。具有索賠權利和承擔國際責任,是國際法主體法律人格的重要特徵。國際組織具備這樣的特性。這一點,可以在國際法院在其1949年關於「賠償案」的咨詢意見中看出,該咨詢意見判定,當聯合國人員執行公務時受到損害,聯合國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就該組織被害人或其繼承人受到的損害,向法律上和事實上的政府提出索賠的要求。自然,其他組織也具有國際索賠的權利。同時,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國際組織必須對其損害國家及其國民利益的行為承擔國際責任。
5.召集國際會議的能力。隨著國際組織的發展,由國際組織取代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做法,已成為啟動多邊國際會議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也可以說,召集國際會議是國際組織的一項經常性重要權利。
6.國際組織對外關系方面的其他權利。例如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律人格者,在組織解散時會產生繼承權問題。國際組織使用自己的旗幟印章和繪制的權利等等。
⑶ 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否可以作為國際法的依據為什麼
安理會的決議並不表現為法的形式。安理會決議本身只對成員國的特定事件有效。不具有國際廣泛的適用力。
但是在現代國際法中,國際組織的決議是國際法原則的輔助資料,尤其是像安理會這樣廣泛的組織,其決議是國際法中最重要的參照資料。
⑷ 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有無法律效力
無法抄律效力,聯合國大會的多數通過投票只能表示聯合國通過了這份決議。但這份決議,有多大用,這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1947年,聯合國決定分割英屬巴勒斯坦,劃分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這個決議有一定的用處,以色列就以此,後來宣布獨立。但是,巴勒斯坦因為實力弱小無法獨立。以色列成立,招致很多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就進攻以色列。
還有,聯合國通過了一份對蘇聯的譴責,這份決議,作用幾乎為零。沒有哪個國家敢去進攻核武大國蘇聯。大部分國家,即使是英法日德以色列印度這些地區強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
⑸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決議對成員國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
聯合國的決議,一般來說約束力很小,真正的約束力在哪些強權的大國手中。有了聯合國決議,那些有實力的大國就可以明正言順的干涉別國內政,撈取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⑹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具不具法律約束力
具有法律約束力。國際公約、聯合國的決議都對其成員國和締約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也是各國國內法關於該項事務的重要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