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含義

法律責任含義

發布時間: 2020-12-23 05:24:22

❶ "責任"的法律意義是什麼

法律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行為人因此內要受到兩個容或兩個以上的法律的管轄,並根據管轄法律的規定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權利人可選擇適用相關的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責任競合的意義有
:因為不同的法律所維護的社會秩序及追求目標不同,所以不同的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很可能是不一致的。傳統的合同法確認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只是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而對違約人同時違反了其他法律的規定缺乏管轄的依據,於是只得追究其違約責任,而不能追究其更為嚴重的其他法律責任。現行合同法規定了法律責任競合制度,如果當事人的行為違反了合同的約定,同時又違反了其他法律的規定,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時,受損害方可選擇適用合同法或其他法律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以更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❷ 責任的含義

1、責任指份內應做的事,即份內之事。如「制止違法犯罪是我們公安幹警的責任」,又如「我們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里責任的含義與義務的含義相同,表達義務的意思。
2、責任指導致未能做好份內之事的過錯或過失。如「對這件事的發生,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又如」不掩飾責任是一個黨員的基本素質」。這里責任的含義是過錯。
3、責任指因未能做好份內之事所引發的不利後果。如「他違了法犯了罪就應當被追究責任」,又如「如果不負任何責任,這樣的處罰又有什麼意義」。這里責任的含義是不利後果。
法律責任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包括了法律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僅僅指違反了法律義務的後果。關於狹義的法律責任的含義,法理學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1)義務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1]該說缺陷是不能形象地突出法律責任的本質,不能有效地將責任和義務區別開來。

(2)後果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2]該說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違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要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違反了合同法。該說認為「法律規定成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是指從表面上看,責任人並沒有從事任何違法行為。也沒有違反任何契約。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產品致人損害。它可以導致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的產生。」[3]其實,法律規定導致責任的產生還是違法行為導致的。產品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承擔責任,是由於生產者或銷售者違反了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義務,即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不能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責任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者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應該由違法者依法承擔的責任。[4]該說缺陷是沒有突出責任是違反義務的結果,也沒有明確地指出責任是不利的後果。

(4)手段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對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或侵犯法定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依法強制違法者承擔的不利後果,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手段。[5]該說缺陷是用語上存在交叉和重復。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包括了侵犯法定權利,否定性評價就是譴責,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相同的,都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述。

(5)狀態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了法定義務及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權利(力),法律迫使行為人或其關系人所處的受制裁、強制和給他人以補救的必為狀態。[6]該說的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不當行使權利(權力)在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契約義務,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法定義務。

(6)負擔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有責主體因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而應當承受的由專門國家相關依法確認並強制或承受的合理的負擔。[7]該說缺陷是認為法律責任只能由專門國家機關確認是不符合實踐的,在義務人違反義務後就產生了責任,如果是私法責任,可以由雙方當事人來協商確認。

(7)責任能力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乃是一種對自己行為負責、辨認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義務的能力。[8]該說缺陷是將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割裂開來了。法律責任不僅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和社會對其進行的價值評斷,而且包括違反義務的客觀要素,是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的統一。

❸ 法律的含義是什麼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1、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
3、相關法律名詞
法系 法系是指對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體系的分類標准。根據各國法律的淵源,存在樣式和運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兩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法律淵源,法官許可權,訴訟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❹ 責任的含義是什麼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責任?

責任,是指人類社會行動在社會關系中的評價(《責任動力學》——方誌良著)。

請注意,

說某某人有什麼什麼責任,

就是在對他/她進行評價,所以孔老夫子常常教導我們要慎言。

這里有個問題,

見死不救屬於什麼責任?

❺ 簡述法律的含義

任何社會都需要有一定的規則,並要求人們共同遵守。規則,也叫規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時所應遵循的。它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禮儀規范、社會組織的規范等。違反了這種規范,將會受到社會力量的制裁。那麼究竟什麼是法律呢?,華律小編為您解答。

什麼是法律,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體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華律網

法律詳細地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或者禁止做什麼,人們只有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辦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一旦違反它,觸犯它,將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在我國,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6、規章;

7、國際條約。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商法訴訟法等部門法比較齊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框架。

合法、違法與犯罪

我們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就是行為合法,是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的。

違法是因過錯而違反法律的規定的行為,是國家禁止或要追究其法律責任的。違法包括一般違法和嚴重違法。一般違法是違反民事、行政法律的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較輕,所以相應承擔的責任也一般是經濟、民事或行政的責任。而嚴重違法也就是俗稱的犯罪,是違法當中最嚴重的一種,但不是所有違法都是犯罪,犯罪是違反刑法的,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因而要承擔相應刑事懲罰的行為。

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是行為人因違反法律而應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責任。按違法行為的性質和違法程度,法律責任可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違憲責任。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懲罰、補償和強制三種。

法律制裁即懲罰,具體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違憲制裁。

二、公民應掌握的主要法律簡介

(一)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1、憲法的地位和內容

憲法是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稱為「法律的法律」。

2、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外,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取得賠償權。

(6)社會經濟權利。它包括公民的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等。

(7)教育、科學、文化的權利和自由。這就是說,公民有受教育權和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的權益受國家的保護。

(9)國家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必須履行以下基本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反對任何分裂國家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護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❻ 法定責任的含義

法定責任:法律明確規定的責任,是當事人應盡的義務。
舉個例子:
父母是未成專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屬,撫養孩子到十八周歲是父母的法定責任。就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如果不履行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有虐待遺棄的行為,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再比如,公安機關有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義務,如果有人報案請求解救人質公安不出警,導致當事人死亡的,就等於公安機關工作人員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義務,輕者行政處分、民事賠償,重則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瀆職罪的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04 02:20:18 瀏覽:963
盜用qq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01:17:37 瀏覽:467
社會與法野人歸鄉記 發布:2025-02-04 00:44:52 瀏覽:82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