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和法律淵源的關聯
⑴ 我國法律淵源
中國法律產生的途徑
1.刑起於兵
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程,亦是不同的氏族部落不斷征伐的過程,戰爭使原始氏族和部落慢慢統一,戰爭在造就國家的同時,也產生了刑。其實戰爭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刑,而最初的刑的適用征戰對象。後來隨著氏族內部階級的分化和矛盾的加深,刑慢慢的適用於違反內部禮義的人,刑就有了一般社會規范的意義。
2.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因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定不同等級的標志。隨著等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三、中國法律起源的特點
【拓展資料】
1.刑起於兵
2.禮法結合
3.宗法統治
4.民族融合
5.成為專制工具
6.民族融合
7。早熟性法律淵源的含義及分類
1、法律淵源的含義
法律淵源是指法的源泉、來源、源頭。作為法學的一個基本范疇,法律的淵源是一個比喻性並且極端模糊不清的說法,不同法系、地域、國家對其均有不同的表述。法學家奧斯汀將法律的淵源理解為法律規范的效力來源;克拉克則認為法律的淵源則指法的形式。同樣,在我國法理學界,學者們也曾在多種含義上使用過法律的淵源這一概念:
有的學者將其理解為歷史淵源,即引起特定法律、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法律規范產生的歷史事件和行為。
有的學者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的本質淵源,即 法的根本性質,法律現象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還有學者從其它的角度理解這一概念,比如法律的思想理論淵源,即對一國法律制度、法律規范起指導作用的理論原則和思想體系;載入,法律的文件淵源,即對法律規范的權威性解釋和記載的文件。目前,在我國法理學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淵源是法律的效力來源,包括法的創制方式和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其意義在於說明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何種方式產生,並且具有何種外部表現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才具有法律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的規范性依據。在 此問題上,有的學者將這種效力上的淵源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拘束力的淵源;另一類是雖無拘束力,但有參考價值的具有說服力的淵源。
另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的淵源一般是指法律的形式淵源。其意義在於說明,某一規則如何產生,或者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並成為司法機關判案的權威性根據。
這兩種觀點共同之處是將法律淵源定位於法律效力的來源,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強調"規范性根據",側重的是立法層面的意義;而後者將其界定為"權威性根據"旨在突出法律淵源的司法意義。
2、法律淵源的分類
由於法律淵源的含義不同,學者們對其分類的依據也響應的多種多樣。綜合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
有的學者依據其載體形式將法律淵源分為:成文法淵源與不成文法淵源。凡表現為文字形式的制定法者為成文法淵源,反之則為不成文法淵源。
有的學者依據其制定是否經過國家立法程序將其分為制定法淵源和非制定法淵源。凡是立法機關依據嚴格的立法程序及法定職權所制定的法律即為制定法淵源,反之則為非制定法淵源。
有的學者依據能否直接援引為定罪處刑的依據將其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凡是可以直接援引作為司法機關定罪量刑的依據的均為直接淵源,反之則為 間接淵源。
除此之外,有的學者採用美國學者博登海默的分類方法,將法律的淵源分為 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即 那些可以從體現為權威性法律文件的明確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淵源為正式淵源;非正式淵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的資料和值得考慮的材料,而這些資料和材料尚未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得到權威性的或至少是明文的闡述和體現。
同時,還有學者認為,法律的正式淵源等同與法律的直接淵源,法律的非正式淵源等同於法律的間接淵源。
⑵ 法律位階的概念、同一位階的法律淵源之間的效力
我國的各種法律淵源形成了一個由上至下、處於不同位階、具有不同效力的體系,即法律淵源體系。1.法的效力位階,是指不同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法律淵源體系中所處的效力位置和等級。在法的位階中處於不同或相同的位置和等級,其效力也是不同或相同的;據此,可以分為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上位法是指相對於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階中處於較高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下位法,是指相對於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階中處於較低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同位法,是指在法的位階中處於同一效力位置和等級的那些規范性文件。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規定了法的位階問題,詳細規定了屬於不同位階的上位法與下位法和屬於同一位階的同位法之間的效力關系。即: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的規定相抵觸;同位法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立法法》第78條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立法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立法法》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見,這些法律淵源之間屬於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立法法》第82條還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也就是說,這些法律淵源之間屬於同位法的關系。2.一般法與特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3.法的效力的裁決《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法/律教-育網|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⑶ 簡述我國的正式法律淵源的效力和位階關系
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憲法
法律、國際條例和國際慣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
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位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⑷ 非正式的法律淵源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淵源一般都是指規范的效力淵源;
非正式的法律淵源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些非正式的法律淵源(法學理論、外國法、國際法、風俗習慣、國家政策等),在沒有正式法律依據可以適用時,就可以作為裁判依據,具有了一些法律效力;
當然這主要是在民商事領域;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⑸ 法律淵源和法律部門的關系,行政法律部門和行政法規這種法律淵源的關系~~
法律淵源根據是否表現於國家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實踐中,法內的淵源最主容要的分類)
正式淵源:可以從體現於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中得到的淵源,如憲法、法律、法規等,主要為制定法,即不同國家機關根據具體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
非正式淵源:具有法律意義的准則和觀念,這些准則和觀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權威性的明文體現,如正義標准、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⑹ 我國法律的淵源!
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9、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一)判例
所謂判例,是指那些事先存在的·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依據的判決範例。中國不是普通法法系,也不存在判例法這種法的形式,但中國最高司法機關選擇、確認和公布的典型判例,在法律實際生活中,是起到了法的淵源的作用的。
(二)習慣
習慣是無論何種法律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的一種法的淵源。法律規則中有不少規則來自於習慣。立法機關可以根據習慣形成制定法規則。司法機關往往從習慣中抽取某些規則,據以處理某些案件。這些都是沒有疑義的。一般來說,習慣在歷史上比之現今時代,在法的淵源的體系中的地位更重要。
(三)道德規范和正義觀念
這是具有普遍性的的法的淵源。古今自然法學派者就特別強調這種法的淵源,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把這些因素視為最主要的法的淵源,甚至要把這些因素直接視為法的形式。在中國文化傳統下,道德規范以及其相關聯的正義觀念,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法的淵源。
(四)理論學說特別是法律學說
學說也是古今資源性法的淵源之一。歷史上和現實中,有關學說甚至擔當著法制和法治的指導思想的角色。中國封建時代的儒家學說是法的淵源。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重視法律學說特別是科學而權威的法律學說,並以之作為重要的資源性淵源。
⑺ 我國的正式法律淵源有哪些
憲法;法律,在這里指狹義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的法;軍事法規和軍事規章;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不同的歷史類型的法的淵源有所不同,而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類型的不同國家的法的淵源也不盡相同。
奴隸制社會初期,法律以不成文的習慣法為主。法的淵源主要表現為習慣、宗教教規、道德規范和判例。到奴隸制社會的中後期,開始出現成文法。
封建制社會,法的淵源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兩種。中國封建製法最有代表性、發展最完備的是唐朝,成文法的表現形式各種各樣,有律、令、格、典、科、比、例等。
(7)法律效力和法律淵源的關聯擴展閱讀:
道德規范和正義觀念具有普遍性的的法的淵源。古今自然法學派者就特別強調這種法的淵源,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把這些因素視為最主要的法的淵源,甚至要把這些因素直接視為法的形式。在中國文化傳統下,道德規范以及其相關聯的正義觀念,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法的淵源。
法律規則中有不少規則來自於習慣,立法機關可以根據習慣形成制定法規則。司法機關往往從習慣中抽取某些規則,據以處理某些案件。一般來說,習慣在歷史上比之現今時代,在法的淵源的體系中的地位更重要。
⑻ 法的淵源是法律淵源嗎
兩者不屬於同一來概念,法的淵源較源法律淵源更狹隘,法律淵源更寬泛一些。
法的淵源:簡稱「法源」。通常指法的創立方式及表現為何種法律文件形式。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兩種。前者為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法理。
法律淵源:是一個應用很廣泛的概念,幾乎在各種法學學科中都可以看到,像法理學中講述法律淵源的一般理論;比較法學中都有關於法律淵源的比較; 法制史中也都講述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淵源,憲法學中講憲法的淵源,經濟法中講經濟法的淵源,民法學中講民法的淵源,訴訟法中講訴訟法的淵源,行政法講行政法的淵源,國際法更是在開章就講國際法律淵源。
⑼ 法律淵源的含義
1.通俗地講法律淵源就是指法律能夠為法律適用者所識別的外在表現形式和效力等級。
2.法的淵源指明了法律人做出法律決定時大前提(即法律依據)的來源。也就是說當法律人做法律決定時在何處尋找依據。這些依據對法律人或者具有約束力(必須遵守),或者具有說服力(可以參考)。
(二)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
1.分類標准:是否具有國家制定的法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
2.正式淵源的含義
(1)正式法源是指具有明文規定的法的效力並且直接作為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大前提的規范來源的那些資料,主要為制定法。
(2)對於正式法源法律人有義務適用它們。
3.非正式淵源的含義
(1)非正式的法的淵源則指不具有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說服力,並能構成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前提的准則來源的那些資料。
(2)非正式淵源沒有明確的界限和范圍,凡是對法律人作出法律決定有參考價值的均可以構成法的非正式淵源。
(3)正義標准、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鄉規民約、社團規章、權威性法學著作,外國法等均可以成為法律的非正式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