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法律責任
⑴ 首次明確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是交警職責的是那個法律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處理其所管轄區域(包括道路)內所發生的交通事故。即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則由該事故發生地所在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處理。如果是重大交通事故,上級交管部門認為有必要管轄處理的,也可以直接予以管轄。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處理交通事故中,其主要職責如下:
(1)及時處理交通事故現場
交管部門在接到相關交通事故報警後,應立即派交通警察趕赴現場,及時處理事故現場,如:搶救傷員、財產、避免損失的擴大;維護現場,進行現場勘驗;繪制交通事故現場圖,核實當事人的基本信息等。
(2)認定交通事故責任
在交通事故處理中,對於事故責任的認定是整個事故處理中的關鍵,也是交管部門的最主要職責之一。交管部門在進行完現場勘驗、調取相關證據及詢問相關證人後,將根據事故情況依法出具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
(3)對相關事故責任人進行處罰
對於交通事故中的違法行為,交管部門可依法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
(4)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進行相應的調解
交通事故發生後,如果各方當事人對於事故的損害賠償問題願意在交管部門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則可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後的10日內,各方當事人向交管部門提出書面調解申請,在交管部門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如果調解成功,各方當事人就此簽訂相應的調解協議書;如果調解不成功或一方不同意調解,則交管部門不再對此進行調解。當事人須依法通過司法程序解決損害賠償問題。
⑵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援助
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專明為保障自屬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經濟困難標准參照當地人民政府確定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兩倍執行。只要得到了上述條件就完全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了。交通事故糾紛案件,當事人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當地法律援助機構請求幫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規定,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代理人或辯護人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5、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7、因醫療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8、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離婚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9、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⑶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出來後怎麼辦
事故認定書出具以後,就剩賠償問題。通過以下3種途徑任選其一解決:
1、自行協商。
2、雙方一致請求交警調解。
3、向法院民事起訴。
自行協商一般是針對小額案件或簡易案件,且雙方對事故責任無異議,雙方都無其他違規駕駛的情形(比如:酒後開車、無證駕駛等)才適合自行協商。自行協商也包含了「互碰自賠」的部分。這種處理方式好處是:省時又省力,但其風險是:當事人利用此規則迅速要求撤離現場,消滅事故現場證據,事後又反悔,不承認事先協商好的責任,導致索賠難。
雙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才可以在收到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10日內書面提出調解申請,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的期限為10天。達成協議後,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調解書,並送達各方當事人。該調解書在雙方當事人共同簽字後方為生效,然後按照規定履行賠償。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58條之規定調解程序為:
1)介紹交通事故的基本情況;
2)宣讀交通事故認定書;
3)分析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於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並對當事人進行教育;
4)根據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的責任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的規定,確定當事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5)計算人身損害賠償和財產損失總額,確定各方當事人分擔的數額。
6)確定賠償方式。事故調解人員可根據有關交通事故處理方法、規定等,並結合當事人雙方的經濟條件提出損害賠償方案,供事故當事人自願協商。
(三)調解結束。訴訟。
指人民法院在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共同參加下,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予以解決的方式。
相關知識: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有啥效力
一種證據的法律效力是基於其法律地位而產生的,法律地位確定了,其法律效力自然形成。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都是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作為肇事者是否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和法院量刑的主要依據,甚至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依據。可見事故責任認定書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法律效力是至高無上無以替代的。
在司法實踐中,如案件進入到法院審判階段,雙方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認定的責任比例沒有異議,法院將按照認定書對雙方各自的損失進行審理。如雙方或一方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所認定的責任比例有異議,異議方應提供相關證據證實其異議的理由,異議方有證據證實認定書認定比例確有錯誤的,法院只將認定書作為審判參考,綜合異議人所提交的證據對案件各方的責任比例重新進行劃分。如當事人對認定書有異議,卻沒有證據能夠了證實其異議理由,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⑷ 交通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一)行為責任原則
如果當事人對某一起交通事故負有責任,則必定因其由行為引起,沒有實施行為的當事人不負事故責任。
(二)因果關系原則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於那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
(三)路權原則
路權原則即各行其道原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現場指揮時,應當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揮通行;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當在確保安全、暢通的原則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則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證,是交通參與者參與交通的基本原則。現代化交通設施給所有的交通參與者規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線,行人、不同類型的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都有各自規定的通行路線。然而,在當前的交通環境中,極少有絕對的「專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強調交通參與者各行其道的同時,也要規范交通參與者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道路的行為,即「借道通行」的行為。在科學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參與者在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的道路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安全。
(四)安全原則
(五)結果責任原則。行為人的行為雖未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但加重了事故後果,應負事故責任,即結果責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