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辯論賽

法律知識辯論賽

發布時間: 2022-05-28 07:48:50

1. 辯論賽和法庭辯論的異同是什麼

辯論賽是在不斷的挖這道辯題的價值,不斷在往深了挖,更偏向哲學一點。而法庭辯論可能更注重法律的公平和被告和原告的權利而非價值與哲學。

至於相同之處,我想大概是二者都想更全面的看待事物,更全面的解讀某些東西。

辯論賽的核心詞彙就為一個「辯」字,也正如這個辯,中間一個「言」,兩邊各自一個「辛」,雙方的辯手都是勢均力敵,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論點和論據,雙方的觀點都不能完全主觀地評判誰對誰錯。

二者都有道理,雙方的辯手就憑借自己的能言善辯,憑借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相關知識,爭取這場辯論賽的勝利。賽後評委依據辯論賽的評分標准進行打分,決定勝負。

賽隊(每隊4人)參與。各參賽隊中的4名成員,分為主辯、一辯、二辯、三辯手;亦有分為一辯、二辯、三辯手及自由發言人等,並按此順序,由辯論場的中央往旁邊排列座位。但有時也會有不同情況。

2. 學習法律知識對中學生作用大不大的辯論會

作用很大。1.什麼是法律
法律是社會行為規范。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較,法律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徵:一是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二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三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違法與犯罪
凡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根據其違反的法律,可以將它們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的情節比較輕微,相對刑事違法行為而言,對社會危害性較小,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屬於嚴重的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
任何一類違法行為都有其法律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所謂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並依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犯罪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嚴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徵;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標志;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當罰性,是犯罪嚴重危害性及刑事違法性的必然後果。
3.法律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
凡未滿18周歲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黨和國家對我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無限關懷,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家庭保護,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監護的職責,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學校保護,要求學校教育機構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社會保護包括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方面。
司法保護,要求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等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專門保護措施。
4.加強自我防範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這部法律設專章規定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給我們劃清了明確的是非界限。
許多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從沾染不良習氣開始的。我們一定要重視道德修養,自覺遵紀守法,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於未然。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
5.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我國法律規定:吸毒違法,販毒有罪。《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列為嚴重不良行為;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電子海洛因」侵蝕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毒瘤。
我們只有學會分辨並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才會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則,我們會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6.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不僅需要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和勇氣,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險情與傷害時,需要冷靜,要學會運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發分子的侵害時,既要勇敢又要機智,特別是在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要與其硬拼,而要講究智斗,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權益。
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維護權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這種方式仍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就要使用訴訟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狀告侵權者,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
7. 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行使權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權利。
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律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所謂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在我國,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
8.維護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
依據法律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是法律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們成長和發展的基礎。
我國法律保護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採用非訴訟方式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統一性、公益性的顯著特徵。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最主要的有三項: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9.生命與健康的權利
人身權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身權利,是公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人身自由是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未成年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民族的未來,其生命健康權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
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既損害了他人的生命與健康,也損害了自己。行為人要依法受到相應的制裁。
10.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人人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權具體體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人格尊嚴不可侮,侮辱者必將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侮辱或誹謗他人。
公民依法享有對自己肖像的支配權,包括肖像製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公民的肖像權不容侵害,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當肖像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必要時可提起訴訟以討還公道。
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並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盜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權的兩種具體表現。無論盜用還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侵權者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
11.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的安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能夠自覺地尊重和維護隱私及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我們在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隱私的同時,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
12.法律保護公民的智力成果
所謂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表現為科學技術成就、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秘密等。
公民創造智力成果沒有年齡限制,享有知識產權當然也不受年齡限制。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榮譽權不受侵犯。作為一個公民,當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13.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財產繼承權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當我們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犯時,應及時尋求法律幫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只有當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合法財產,才可以繼承。
依照我國繼承法,繼承方式包括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我國繼承法規定,遺產要按照繼承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14.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我國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9項權利。
①消費者享有安全權。人身、財產安全,是公民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條件。
②消費者享有知情權。有權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
③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權。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④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作為消費者,我們要保持應有的警惕,盡量不給不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以後,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使不法經營者顯露原形、受到懲治。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市場秩序,做有修養、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1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生活在法治國家裡,人人都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
16.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體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嚴肅執法、嚴格執法,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要求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17.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從內容上看,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從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從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憲法比普通法律更嚴格。
18.關心國家大事,正確行使監督權利
我國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我們要關注國家建設、國家管理,對於改善環境、整頓秩序、維護治安等身邊的事乃至國家大事,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自己建議。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
我們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利。反映情況應當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投訴和舉報時,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也不能採用貼大字報、聚眾鬧事等方法。
19.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的義務
國家安全,包括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受侵犯,國家的機密不被竊取、泄露和出賣,社會秩序不被破壞等。國家的安全關系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沒有國家的安全,公民個人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
樹立國家安全意識,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青少年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

3. 辯論賽題目有關法律的

比如,現在抄炒的很火的大氣防治法,環境保護法,責任人不明確的情況是否應該出現在嚴謹的法律體系中,模稜兩可的法律條文給現實帶來的影響,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或者敏感一點,比如更改強奸幼女罪為嫖宿幼女罪,是否縱容了惡勢力的囂張氣焰?

4. 小學生該不該學法律「反方辯論」

應該學法律,法律是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每個公民都要認真學習,把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而且要知法懂法不犯法。

5. 求有關法律的辯論賽辯題

辯題1:

正方抄: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利大於弊

反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弊大於利

辯題2:

正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反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辯題3:

正方:實體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

辯題4: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題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法律制裁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道德教化為主

辯論6: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論7:

正方:杜絕盜版,消費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絕盜版,政府扮演比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

辯論8:

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辯論9:

正方:同性戀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反方:同性戀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辯論10:

正方:iq誠可貴,eq價更高

反方:eq誠可貴,iq價更高

6. 你好我參與辯論賽我是反方中國不該立法懲治見死不救 請問在法律中結合實際的解釋我不懂有關法律知識

可行性
1、立法不可行:無法確定對象(怎麼算見死 怎麼算不救)
2、無法取證 法律不可實施:逃避責任(說自己沒看到,說自己沒有沒能力,會危害自身權益等)
3、無法量刑
不可行得證

必要性
1、 不能達到目的:本質是由訛詐引起的信任度降低,如果以法律促進道德建設應完善問責法
2、 立這一部法導致人心惶惶,原本有道德的人也產生畏懼、逆反,導致人心惶惶。
不必要得證

既不必要又不可行的法律是不應改立的。

這是我的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
前不久,在廣東佛山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中,面對一個垂危的生命,18位路人選擇了沉默,激起了社會的強烈反應。悲憤之餘,有人提出要通過立法來懲戒那些「見死不救」的路人,用法律手段來拯救失落的社會道德。那麼,見死不救應不應該立法懲處呢?我方認為,不應該,原因有二:
第一, 立法懲處沒有必要性。首先,面對小悅悅的死,18位路人的確見死不救,可是究其根本,真的是那些路人良心泯滅到極點嗎?他們的心裡也在猶豫。06年的南京彭宇案,救人反而被訛詐,蒙受不白之怨,當社會的信任危機襲來時,每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有顧慮,救了她,我會不會被連累?見死不救的本質,就是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不是不救,是不敢救。那麼立法懲處,可以解決是這個社會的信任問題嗎?顯然是不能的。再者,立法懲處,只是在用法律途徑強迫人們去為善,可是,這樣的法律只會讓社會變得人心惶惶,在遇到需要救助的人時,人們陷入兩難的境地,去救,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侵害,不救,法律又要懲處我,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設身處地的想想該怎麼辦,也許更多的是逃避問題,看到這樣的情況就躲得遠遠地,這是我們立法懲處要得到的結果嗎?既然立法懲處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社會情況變得更糟,實在是沒必要。
第二, 對見死不救行為立法不可行。首先,一部法律頒布,就要有實行的對象,可是誰能判斷哪種人是見死不救的人,什麼情況是見死不救,對象是如此的不明確啊!再者,這樣的一部法律要怎麼實施,法律是講究證據的,你用什麼來判斷那些路人是見死不救,具體到懲處,要怎樣懲處,才是法律的公正嚴明,這樣一部未知因素如此之多的法律,實行起來有如此多的漏洞,難道對方辯友還認為應該嗎?
誠然,在小悅悅剛剛不幸離世,群情悲憤的時候,來反對立法拯救道德是註定要挨磚頭,我必須嚴肅的指出,這種試圖依靠法律強迫公民「為善」的做法是道德失落了,應當設法拯救,這沒錯,但切不可病急亂投醫,更不能憑「良心沖動」來治理社會我方堅持認為,見死不救不應該立法懲處!

例子天津許雲鶴事件 2011年8月16日,網友在華聲論壇、愛卡汽車論壇等社區爆料,天津市車主許雲鶴因攙扶違章爬馬路護欄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判賠108606元。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就此事作出判決,法院的判決理由之一,是「車主許雲鶴發現王老太時只有4、5米,在此短距離內作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發現車輛向其駛來,必然會發生驚慌錯亂,其倒地定然會受到駛來車輛的影響。」 今年的8月份,浙江的《都市快報》還報道過一宗「高一男生好心幫助倒地大伯被家長責怪引熱議」的事件。 好心司機殷紅彬駕駛大巴車下橋時發現路邊一名老人被壓在三輪車下,於是他靠邊停車將老人攙扶起,還好心詢問「傷得怎麼樣?」但卻被人誣陷「是大巴車將老人撞傷。」相似的情節,相似的場景,不同的是大巴車安裝了車輛監控系統,就是這個記錄車輛前方和內部情況的監控挽救了殷紅彬的清白,也讓事實真相得以還原。
我也是辯論隊的哦!!!!
愛辯論的孩子要加油哦!!!

7. 關於法律正當防衛的辯題

我簡單說說個人看法。
第一。首先要搞清楚,物權法的立法本意或者說是立法目的是什麼,立法目的是保護合法的物權。不是保護非法的物權。所以上面說的佔有包括善意和惡意兩種說法就錯了。
惡意佔有當然不在范圍內,當然就不能形成正當防衛。正當防衛也有規定,必須是保護合法的利益才能行使正當防衛權力。利益合法才能行為合法,況且在立法中還規定了不能超過合理的范圍和界線。
這個就明確的說明了立法的本意是什麼,在實際適用中千萬不要歪曲誤解了立法本意。
任何非法的權利和利益都是法律不予保護的。試問如果法律保護非法的利益這個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則怎麼體現。怎麼維護公民合法權利呢》

8. 大學生如何辯論關於法律知識的辯論賽有什麼知識要點

法律知識是來個很廣泛自的概念了,不好說如何辯論!
但是呢,你可以結合具體情況,抓住法律的價值追求那就是:自由 平等 公平 正義!!總之:一切事實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當然,抓住對方觀點的漏洞,擊中其要害!呵呵、自然不攻自破。或者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突破」
祝你順利!

9. 五年級辯論賽作文,題目「小學生該不該學法律」

辯論賽觀點應盡量包含可能出現的情況,但千萬不要盲目擴大包容範圍。辯論賽中有些辯辭不好表達絕對,切忌給對方留下反擊的漏洞。具體如下:



你好,作為反方不該學習法律,大家都知道,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小學生多數年齡是7-12歲年齡,是道德建設做會做人的關鍵時刻,國家之所以對普法教育設計在18歲這個年齡,就是這時候學法律對法律吃不透也用不好,相反對耽誤道德建設的最佳時期。

小學生知識構成不足以准備好去學習法律知識。法律之所以權威,在於其這些年來已形成底蘊的系統化,如果現在吃不透法律而學習,只會導致學習的法律不完整,相反會對以後自己的行為產生誤導。

現在除了《刑法》還有很多專業法律和補充條例,這些都是作為執法時的參考和補充,現在小學生無論從學習精力還是學習能力都不足應對法律學習。

道德建設和心理健康是小學生成長中,對違法行為更有效的防範措施。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都是先學會如何做人,這中間更多的是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學習,更多的是對國學和傳統優良文化的學習,用更多的知識和典故、歷史去補充自己的知識構成,學習生澀隱晦的法律,只能是一頭霧水。

10. 辯論賽:外來法律對中國傳統法律的沖擊利與弊

給你一點衷懇的建議。我認為這個題目確實很有難度,要想辯好,必須去找法律類高手解救,這已經不是辯論范疇了。
當然如果躲開專業的法律辯論方法,採用傳統的未受外來規則影響的辯論方式的話,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弊大於利:
1.中國傳統法律是我國數百年來文化的沉澱,是我國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思想的延續,是極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字。外來法律將會影響這個體系,給我國法規帶來不利的沖擊。熟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傳統法規的適合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外來法規的入侵弊大於利
2.外國法律的描述語言經過不同的傳遞者的翻譯將會帶來很大的歧義,正如中國的詩歌用外文翻譯後就不堪入目。完全描述不出那種原有的本真的意境。所以這種錯誤會讓我們學錯東西,帶來負面影響。
3.外國的各種法規是彼此相輔相成的,切不可取其部分而不理其他的條規,這樣就完全誤解了,外來法規的內涵,但如果全盤吸收那又將是一個出賣我國文化內涵的不恥行為。
4.外來法規的學習與補充對當下的狀態是很不利的。最近幾年外國文化入侵嚴重,大有當年日本入侵時文化侵略的危機,法規是約束民眾的最後的法杖,如果這個失守後果將不堪設想。古人的確有學他人之所長一說,但這個指的是可學之處,並非所有方面都可以去學習。如果女生的某些特徵習性,學了就和太監無異。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