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救助受傷法律責任

救助受傷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28 20:06:41

❶ 給人幫忙受傷誰承擔責任

法律分析: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❷ 搶救交通事故中的受傷害人有哪些規定

法律分析:搶救交通事故中的受傷害人的規定如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條,醫療機構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五條 醫療機構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車輛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支付搶救費用救費用超過責任限額的,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或者肇事後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銑行墊付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❸ 救助別人而使第三人受傷,是否需要承擔責任

一般不需要。《民法通則》第129 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1 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❹ 領居老人主動幫忙中受傷,我要承擔多少責任

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因第三人造成幫工人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 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幫工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 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根據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因第三人的行為遭受人身損害的,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有權請求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被幫工人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❺ 一個人救另一個人受傷,被救者見死不救需要付法律責任

僅從描述上看,受傷為救人者自己造成的話,被救者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如果傷害由被救者所致,則需要傷人一方負責。
您的情況,僅從描述上看,無法完全判定責任一方。但有一個情況可以肯定,被救者作為受益一方,應該在道德范疇內,給予救助者一些幫助或者補償。
另外,確認一下施救者受傷的原因。引起受傷的物品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有,可申請該物品的所有者進行索賠。

❻ 自願幫忙受傷誰的責任

自願幫忙受傷的,一般是被幫工人的責任。但是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人幫工的,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自身損害的,可以依法減輕或者免除被幫工人的責任;存在第三人造成幫工人受傷的,由侵權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
幫工,是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行為。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無因管理和幫工區別如下:
1、幫工是有因的,無因管理是無因的。幫工沒有任何報酬,也不能事後要求支付報酬,無因管理管理人可以要求償還支付必要的費用;
2、 民法上設定無因管理法律關系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主動互助他人,無因管理人可以是任何人。幫工關系就不一樣了,幫工人和被幫工人之間存在某種關系,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比如親戚、朋友、其他認識的人 ,且被幫工人知道或者在場;
3、無因管理是為了避免他人利益損失,如不及時管理,他人就有可能受到利益上的損失。幫工則不然,幫工人幫助他人是一種可幫可不幫的,他人利益並不會因為沒有幫工人的幫助就會受到損失。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 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幫工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五條 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根據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因第三人的行為遭受人身損害的,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有權請求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被幫工人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❼ 無償給別人幫忙受傷怎麼賠償

法律分析
由被幫工人賠償,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根據幫工人和被幫工人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法律另有其他規定,應當依照其規定。幫工的人因為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遭受到了人身損害的,賠償責任應由第三人承擔。無法確定第三人的或者第三人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在不能確定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賠償能力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這說明在幫工的侵權責任中第三人是直接責任人,被幫工人承擔補充責任。補充責任是指當第一責任人不能完全承擔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的時候,負補充責任的人對不足的部分應當承擔的責任。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不同,補充責任人是第二責任人,連帶責任是第一責任人。
法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❽ 遇路人受傷,能救而沒救導致傷者死亡,這情況觸犯法律嗎

路人是沒有救助義務的,如果是親人或者老師相對於學生,保安警察之類見死不救就屬於不作為的犯罪了。法律這方面有相關規定,不算犯罪,但是見死不救會受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法律分析
遇到路人受傷,能救而沒有救助導致死亡的,不構成犯罪,由這個人的身份決定,如果有救助義務而沒有救才構成犯罪。普通群眾。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普通群眾對傷者有救助的義務,所以,沒救導致死亡的,不違法犯罪,只是違反道德倫理。醫生。正在上班的醫生或正在出車的救護車,是有救助傷者的義務的,如果能救而沒有救導致傷者死亡的,可能構成瀆職。警察。正在巡邏、執勤等工作的警察,發現傷者後,同樣有救助的義務,如果沒有採取積極措施救助傷者,可能會受到紀律處分。不作為是相對於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與作為具有一種相反關系。具有一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成立的邏輯前提。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是一種特定的法律義務。作為義務的這種特定性,是基於某種特定的條件而產生並且隨著該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這個意義上,不作為的作為義務是一種特殊義務。特殊義務是相對一般義務而言的,一般義務又稱絕對義務、無條件義務。只要具有責任能力,一切人都應該遵守的義務就是一般義務,而特殊義務是特定的人應該履行的並且附有某種條件的義務。因此,在認定不作為的作為義務時,應當和一定的條件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如果具備這些條件,則負有特殊義務。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不負有特殊義務。如果先前具有這些條件,現在這些條件已經消滅,則先前負有特殊義務,現在不負有特殊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第二十四條 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❾ 救助他人使被救助人受傷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的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