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犯罪要付法律責任嗎
①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什麼有經典案例嗎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會性病態(sociopathy),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患病率在發達的國家為4.3-9.4%,我國台灣地區為0.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
「反社會」一語雖系政治社會用語,但也從這一側面突出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危害,這類人在監獄和勞教機構占相當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慣犯,往往因發生反應狀態而送精神病機構要求醫學鑒定。
反社會人格障礙雖然經常發生違紀行為,但與一般犯罪是有區別的,盡管二者對所犯罪行為均負有完全責任能力,司法精神科醫生和司法工作者應區分反社會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計劃和有預謀地達成犯罪,反社會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違法目的明顯,反社會人格多受情感沖動支配,犯罪動機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時作案手法隱蔽和狡詐,企圖逃避罪責,反社會人格害人害己,而對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較少造成兇殺或其他嚴重案件以致判處極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達到人格障礙程度,而反社會人格則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沉重的影響,反映在生活的各個側面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
(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案例表現
張某,男,19歲,待業青年,家庭成員無精神病史;從小受到溺愛,性格固執、頑皮,喜歡惡作劇;上學後,經常打架鬧事,欺負小同學,辱罵老師;小學三年級時,在放學的男女同學隊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學畢業經補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門功課不及格而留級;後因表現太差,被勒令退學;在家不服家長管教,頂撞、吵鬧,以至和父母對打;14歲時被兒童醫院診斷為多動症,葯物治療不佳;被送進工讀學校就讀,經常借故離校,一兩個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綁押送回校;多次盜竊公共財物,曾被收審,釋放後,一度剪去長發,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歲進工廠,常常曠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樂,多次聚賭,結交不三不四的女青年;18歲時與人尋釁鬧事,糾集同夥用棍棒和皮帶毒打他人;騎車撞了人,反誣陷對方,拳打腳踢;因毒打他人致傷被公安機關收容審查。
患者臨床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自述從小任性,受家人溺愛;上學後貪玩,上課坐不住,愛說話,成績下降,學校不要他上學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鄰右舍對討厭他,名聲壞了;不承認幹了壞事,對打人情節避重就輕;否認與父母對打,說一生氣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過去了就後悔了;想到家庭很溫暖,過去胡鬧是不懂事,自己年齡還小,沒干過壞事,邊哭邊嘆息:「人生真難啊!」「沒有人了解我,連父母也不了解我!」「現在後悔得很。」檢查剛一結束,便與其他病人談笑,顯得無憂無慮,滿不在乎。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障礙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它引起違法犯罪的問題最多。患者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為主要特點,情緒具有爆發性,行為具有沖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和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無法紀,不能從挫折和懲罰中吸取教訓,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焦慮感和罪惡感缺乏。
② 自己是反社會人格該怎麼辦
沒事的,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就是身心上的壓抑造成了你的逆反情緒,遇見情況深呼吸,放鬆心情,說的直接一些,反社會又如何,就算你的能量再大,又能造成什麼風浪,在其他絕對的實力面前,沒什麼用,所以倒不如放輕松,這樣自己心裡也輕松,所以你大可不必為此擔憂,不如多想想該怎麼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這比你自己思考的反社會有用多了。反社會人格障礙雖然經常發生違紀行為,但與一般犯罪是有區別的,盡管二者對所犯罪行為均負有完全責任能力,司法精神科醫生和司法工作者應區分反社會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計劃和有預謀地達成犯罪,反社會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違法目的明顯,反社會人格多受情感沖動支配,犯罪動機較模糊;
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時作案手法隱蔽和狡詐,企圖逃避罪責,反社會人格害人害己,而對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較少造成兇殺或其他嚴重案件以致判處極刑。
③ 反社會人格障礙什麼時候會出現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概述】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英文稱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稱「悖德型」「違紀型」「無情型人格障礙」屬於人格障礙之一,多見於男性。
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精神異常。人格障礙導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表現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礙,但是思維和智能方面無異常,意識清晰。這類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頑固的,多數延續到成年階段,甚至終身不能改變。
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1835年,德國皮沙爾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這一診斷名稱。指出患者出現本能慾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面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能、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礙,亦無妄想或幻覺。後來「悖德狂」的名稱逐漸被「反社會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狹義的人格障礙,即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種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多,同一性質的屢次犯罪,罪行特別殘酷或情節惡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屬於此類型人格障礙。其共同心理特徵是:情緒的暴發性,行為的沖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相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准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范,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感和罪惡感。
人格障礙不屬於精神病,但是根據傳統和實際臨床診治情況,屬於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處理方法上與精神病不同,患者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要負法律責任,但是量刑較輕。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會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處理外,還應該接受心理治療和心理訓練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輕症狀。
人格障礙應該與人格改變有明確區別。人格障礙是心理發育不健全的表現,從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現人格問題,至成年期呈現明顯病理性人格,並延續終身。人格改變或准確地說繼發性人格改變,通常出現在成年期,由於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嚴重精神刺激之後發生的人格偏離。
【發病原因與發病機理】
病態人格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闡明。以下是有依據的相關資料:
1.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相關,即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
2.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
3.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類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臨床表現】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態人格)的臨床症狀特點: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
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范。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漸趨緩和。葯物治療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矯正困難。
4.社會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因此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表現為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是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能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症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概括地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有"七無"特徵:①無社會責任感;②無道德觀念;③無恐懼心理;④無罪惡感;⑤無自控自製的心理能力;⑥無真實或真正感情;⑦無悔改之心。
④ 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會性病態(sociopathy),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患病率在發達的國家為4.3-9.4%,我國台灣地區為0.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是一種犯罪型人格障礙,其特徵行為是以沖動和不負責任的方式,有時是敵意和嚴重暴力顯露內心沖突。他們對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預計自己的反社會行為帶來的消極後果,絲毫沒有不道德或罪惡感。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常伴有酒中毒,葯癮,背信,淫亂,工作失敗,頻繁遷徙和牢獄生活。
在西方,反社會性人格以男性較為多見,在患者的家族中,親戚多有反社會性人格,物質濫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兒童的發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關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嚴重情感剝奪的經歷。患者壽命縮短,但倖存者中病徵隨年齡增長趨於穩定和消失。
⑤ 抑鬱症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有什麼顯著的不同專家請進!
抑鬱症的人是不會傷害他人或社會的,抑鬱症的表現是:
抑鬱症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也稱為心境障礙。抑鬱症主要表現為三大症狀,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意志活動減退,時間持續在2周以上,常伴有焦慮不安、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病情嚴重時患者悲觀厭世,絕望而產生自殺企圖和行為。 情緒低落:患者總是對生活感到悲觀,整天悶悶不樂,覺得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精神壓抑,高興不起來,活著沒意思,心理難受,常常哀聲嘆氣,自認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
思維遲緩:自覺大腦反應遲滯,思維閉塞,腦子像生了銹的機器;主動言語減少,說話緩慢,聲音低沉,學習、思考問題困難,工作學習能力下降。
意志活動減退:臨床活動緩慢,平時很容易做的事,患病後卻感到力不從心,感覺比登天還難。有的整天卧床不起,原來喜歡的娛樂活動不再感興趣了。
具備以上典型症狀的患者並不多見,很多患者只具備其中一點或兩點,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悲觀絕望、自我評價過低等,有時很難與一般短時間的心情不好區分開來。抑鬱症通常呈現晝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即早晨起來症狀嚴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緩解。
抑鬱症的發病原因可能與社會心理因素、遺傳、人體的生理變化及神經內分泌等有關,多數情況下是由於受到心理刺激產生應激反應引起的。從生物學的因素講,人體腦內各神經末梢有一個叫做突觸小泡的袋狀物,裡面貯存著多種能夠在細胞之間傳遞情報信息的神經遞質。抑鬱症被認為是突觸小泡中兩種分別叫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神經遞質減少而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抑鬱症具有家族遺傳特徵,患者家族人群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至30倍。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的幾率越高。(
但反社會人格障礙症的病人就不一樣了,他主要表現為:
一、定義和概述
所謂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一類精神異常。人格障礙導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表現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礙,但是思維和智能方面無異常,意識清晰。這類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頑固的,多數延續到成年階段,甚至終身不能改變。
本教材持狹義的人格障礙概念,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即過去稱為病態人格的類型作為人格障礙代表疾病,其餘的人格障礙基本上歸入"性格缺陷"中作介紹。
人格障礙不屬於精神病,但是根據傳統和實際臨床診治情況,屬於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處理方法上與精神病不同,患者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要負法律責任,但是量刑較輕。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會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處理外,還應該接受心理治療和心理訓練等綜合防治措施,以減輕症狀。
人格障礙應該與人格改變有明確區別。人格障礙是心理發育不健全的表現,從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現人格問題,至成年期呈現明顯病理性人格,並延續終身。人格改變或准確地說繼發性人格改變,通常出現在成年期,由於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嚴重精神刺激之後發生的人格偏離。
二、發病原因與發病機理
病態人格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闡明。以下是有依據的相關資料:
1.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相關,即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
2.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
3.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類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三、臨床表現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態人格)的臨床症狀特點: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
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范。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漸趨緩和。葯物治療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矯正困難。
4.社會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因此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表現為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是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能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症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概括地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有"七無"特徵:①無社會責任感;②無道德觀念;③無恐懼心理;④無罪惡感;⑤無自控自製的心理能力;⑥無真實或真正感情;⑦無悔改之心。
四、人格障礙的處理
病態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矯正。因此,必須強調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強心理衛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後人格畸形發展。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有一定幫助,但是難以根治。當患者發生危害社會治安問題時,應予以收容。
⑥ 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心理疾病,犯罪後可以減免罪行嗎
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心理疾病,犯罪後
不可以因此
減免罪行
⑦ 什麼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誤解
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很多錯誤的理解,比如認為有暴力行為的就是反社會人格,或者是心理陰暗的,甚至是所有存在犯罪記錄的人,都被歸入到反社會型人格。
反社會型人格是不能單憑一次拘捕,就認定是反社會型人格,偶爾發生的犯罪行為,需要根據反社會的特徵來區分,比如有些是因為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如: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鬱症,物質濫用(葯物,酒精等等)。 除此以外,還需要對比以前的行為記錄,分析有沒有存在反社會的特徵。
本文的第一段就是想糾正下,對反社會型人格的錯誤理解,不要把所有的犯罪直接等同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個人學習研修記錄,謝絕轉載轉發和拷貝。
人格障礙篩查測試 zxgj.cn/g/pdq4
心理健康專題: xmcs.cn/z/xinli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概念和特徵
目前存在三個關於反社會的概念,分別是DSM-5,ICD-10和PCL-R 。 這里分別列舉,做一個特徵上的描述。
1、DSM-5 在DSM-5中,描述為ASPD,也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在診斷ASPD中,比較注重的是外部的品行上,比如:犯罪行為、習慣性說謊、為人魯莽、行為沖動、具有攻擊性、沒有穩定的工作、財務混亂。
2、ICD-10 在ICD-10中稱為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ICD-10主要是從認知體系、情感特徵和人際關系方面去分析,而對人的品行方面沒有過多的解讀,比如:i)喜歡責備他人、不負責任 (認知體系) ; ii) 情感淡漠,膚淺,無負罪感,挫折忍耐性差(情感體驗);iii) 可以建立人際關系,但是不穩定,難持續,友情膚淺而不牢固(人際關系)。
3、PCL-R PCL-R描述為精神病態,也叫病態人格,這里的描述就更為復雜,基本上是把DSM-5和ICD-10給結合了起來。 特徵為:病理性說謊、喜歡操控他人、自大、無懊悔,無共情能力、情感淡漠膚淺,尋求刺激、行為沖動、不負責任、常有犯罪行為。
從上述三種來看,精神病態,或者是病態人格,更加嚴重,也必定包含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卻不一定能診斷為精神病態。 也即是: 精神病態>ASPD....
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 xmcs.cn/x/mmpi
但是實際上在診斷ASPD中,並不詳細區分採用是什麼診斷標准,這個概念是泛化的,通常的做法是列舉出多少條特徵,符合多少條以上就算滿足條件。當然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還是比較容易識別和把握。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思維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思維是異於常人的,這的挑選出一些比較常見的,用來做參考分析,可以很好的反應出什麼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1、我跟普通人是不同的。 (獲取友人的肯定和贊同,通常aspd的朋友也大多是社會適應性不良者)
2、我造成了對別人的傷害?那是不存在的事。(漠視他人,無共情能力,缺乏悔改之心)
3、警察才是罪犯。 (敵視執法者)
4、就算我不偷他錢,別人也會偷他錢的。(用歪理來解析自己的行為)
5、我覺得我偷竊是不會別抓的,我熟練的很,我有朋友幫我。(低估後果)。
6、即使我被關進去了,我很快就會出來的,我跟某某某(執法者)關系好。(吹噓自大)
7、他幫我是應該的,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我跟他關系鐵。
8、我覺得我沒什麼問題,我不需要改變,需要改變的是他們,是這個社會。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難度非常大,最主要的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沒有求助的動機,在他的認知世界裡,他是正常人,而是社會病態了,他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妥,也無法認識到自己做過的事是錯誤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40歲左右),也有部分人能回歸到社會生活中來,遺憾的是這個比例並不高,大部分人在20歲左右走向犯罪高峰,可能失去生命,也有可能進了監獄。
ASPD最佳的干預時機,應該是中學階段(初中高中),以避免惡性持續發展,以至於成年後就很難改善了。
⑧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具有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恥感,無法從經歷中獲得經驗教訓,只知道一味地抱怨社會。
反社會人格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他們一般都有性格缺陷,而且會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沉重的影響,生活各個方面都會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而且很不容易被別人發現。
反社會人格和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的話,比如說父母教育方法不對,會造成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的他們的心理,最終變成反社會人格。
臨床表現
1、這類人在幼年往往學習成績不良、逃學、被開除、漫遊、反復飲酒、性放盪、說謊、破壞公務、偷竊、違紀、對抗長者、攻擊人等表現。成長後情感膚淺而冷酷,脾氣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對人不坦率,缺乏責任感,與人格格不入;
2、法紀功能較差,行為受本能慾望、偶然動機和情感沖動所驅使,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
3、自私自利,自我評價過高,狂熱但不動人的行為;
4、對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則推諉於客觀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開脫,或引起反應狀態;
5、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經常更換職務;
6、缺乏良知,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覺知;
7、缺乏悔恨感與羞慚,不能吸取經驗教訓。
⑨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會具有哪些特點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會性病態(sociopathy),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
父母養育方式不僅與父母自身文化、經濟情況等有關,還與另一方的情況,如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狀況息息相關。這進一步證實了家庭微環境復雜而微妙地影響著成員間的行為方式。
疾病特點:
1、高度攻擊性。反社會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已眾所周知,然而卻有一些並無攻擊行為。
2、無羞慚感。認為此類人無羞慚感,缺乏與焦慮相關的自主神經反應(包括皮膚直流電反應)。
3、行為無計劃性。精神病態患者的行為大多受偶然動機、情緒沖動、或本能願望所驅使,缺乏計劃性或預謀。
4、社會適應不良。ICD-10(1992)認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常因其行為與公認的社會規范有顯著背離而引人注目。
(9)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犯罪要付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疾病預防:
本研究結果提示,反社會人格障礙人群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父母的拒絕型養育方式、父親低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收入低、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因此,預防反社會人格障礙首先要從孩子的父母和將成為父母的人們做起,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
疾病治療:
由原先的單一治療逐漸轉變為綜合治療。雖然長期心理治療對某些類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質會改變,但僅僅用心理治療對於改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狀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療方法。
⑩ 什麼叫反社會傾向
反社會傾向也可稱為反社會意識,反社會意識實際上是社會意識中的消極部分,它可以腐蝕個體的靈魂,成為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反社會意識的形成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是否形成反社會意識關鍵在其自身。雖然它們僅為極少數人所具有,但是危害極大。
反社會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對現實的社會政治經濟政策方針;
(2)反對現實的道德倫理觀念
(3)反對現實的價值觀念;
(4)反對現實的法律觀念;
(5)反對現實的民族生活習慣
(10)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犯罪要付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產生因素
這是由於弱勢群體因社會支持不足,個人受挫而悲觀失望,並極端化為對社會的仇視和對抗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些原因導致一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心理上失衡,產生相對剝奪感。從而把在經濟領域中因利益沖突而生的「仇富」心理,以及針對明確對象的報復行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中國加入 WTO,經濟全球化,社會分化在經濟、政治、社會上,都有了跟進一步的體現。與此同時社會意義群體的分化也愈演愈烈。尤其體現在窮人與富人利益的分化,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利益分化上。利益群體的過度分化,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強勢與弱勢兩極分化。
這已經延伸到在婚姻、家庭、日常交往中的瑣碎糾紛郁積起來形成對整個社會和無辜他人的仇恨,並將仇恨轉化為以殘忍手段向無明確對象的群體(只要是易於攻擊)實施報復的「反社會」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