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相應的法律經濟責任
A. 經濟責任是什麼它和經濟法律責任又有什麼區別
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版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權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責任是指當事人基於其特定職務而應履行、承擔的與經濟相關的職責、義務,而不是指當事人對其與經濟相關的職務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或當事人應當承擔的經濟上的後果。
B. 個人貸款購車單位開具收入證明,單位承擔法律或經濟責任嗎
法律責任是要承擔的,但經濟責任不需要單位承擔
他是有擔保人或擔保公司的
如果貸款逾期不還,是擔保人和擔保公司負責償還的
C. 證券公司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有哪些
證券公司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主要是加強合規風控建設,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是指以金錢為責任標的基於產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約定經濟責任與法定經濟責任。
證券公司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有以下6點:
1.不得超出核定的業務范圍經營證券業務和其它業務。
2.證券公司進行自營應使用自有資金和依法籌集的資金。
3.對投資者負有誠信義務,正確執行客戶指令,為客戶保密。
4.嚴禁從事諸如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等法律法規禁止性行為。證券公司及其營業網點應在監管機構核定的營業場所經營證券業務,嚴禁開設或與他人合作開設非法交易網點進行非法證券交易。
5.按照規定提取並設立交易風險准備金。
6.應承擔違反開戶、交易規則的責任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十七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第五十九條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六十一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第六十條 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D. 民事糾紛行為責任大的一方會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嗎
民事糾紛講求過錯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比例承擔,比如損失的2:8或者3:7,過錯大一方自然要承擔責任,違約或者侵權責任,一般是賠償。
E. 如果辦公室設備丟失或損壞屬於過失人責任的,過失人應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是否正確
如果辦公室設備丟失或損壞屬於過失人責任的,過失人應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這句話是對的。
如果勞動者是故意行為的,應對損失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如果是重大過失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應結合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從事行業的風險高低、用人單位的管理疏漏、造成損害的程度等因素綜合判定勞動者承擔一定比例的賠償責任。
(5)承擔相應的法律經濟責任擴展閱讀:
雖然用人單位可以向勞動者追償損失,但因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並非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雙方具有權利義務上的非對等性。
通常情況下,應該綜合考慮行業性質、損失發生的原因、職業風險的負擔、勞動者權益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勞動者在履行職務行為時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下,勞動者才負有賠償責任,該種原則的確立更能體現勞動法律側重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的宗旨。
F. 非法集資中間人承擔什麼法律、經濟責任
經辦人一般不承擔相應還款責任,如果明知存在非法集資,則可能構成非法集資的共犯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0〕18號
第三條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2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一)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
(二)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00人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500人以上的;
(三)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50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特別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數額,以行為人所吸收的資金全額計算。案發前後已歸還的數額,可以作為量刑情節酌情考慮。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主要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及時清退所吸收資金,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的,不作為犯罪處理。
G. 承擔相應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承擔相應責任的意思是承擔所涉及法律條款應負的責任。法律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違法行為就要承擔違法責任。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H. 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條件和依據
(一)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一般條件
1.主體必須有經濟違法行為存在。經濟違法行為不僅是產生經濟法律責任的前提,而且也是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必備條件。經濟法主體的違法行為既包括違反法定經濟義務的行為,如偷稅、抗稅、騙稅、生產偽劣產品、銷售侵權產品等,也包括不正確地行使權利的行為,如錯誤吊銷營業執照、超額罰款、擅自審批、擅自減免稅款等;既包括作為的違法行為,如私設金融機構、詐騙貸款等,又包括不作為的經濟違法行為,如偷稅、玩忽職守等。
2.主體的違法行為必須給國家、社會或個人造成損害事實。經濟法律責任既是一種經濟責任,又是一種社會責任。因為主體的經濟違法行為給國家、社會或個人造成的損害,既包括經濟的,也包括人身的;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既包括現實的,也包括潛在的;既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的,也包括對個人的。因此經濟法律責任從本質上講具有經濟性,但從實現方式來看未必都具有經濟性。
3.主體的經濟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主體要承擔經濟法律責任,不僅要有經濟違法行為和損害事實,而且要求經濟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必須具有內在的、必然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無論是管理、調控主體,還是管理和調控的受體其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無關,或者說違法行為僅僅是損害事實產生的外部的、偶然的條件,一般就不應要求經濟法主體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4.主體在主觀上必須具有故意或者過失。主體承擔經濟法律責任,不僅要具備客觀方面的條件,還必須同時具備主觀方面的條件,即要具備法定的故意或者過失的主觀因素。所謂故意是指主體對其經濟違法行為具備明知的認識因素和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因素。所謂過失是指主體對其經濟違法行為是當知而因疏忽大意未知或已知但輕信能避免的心理態度。當然也有個別的經濟違法行為,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但這是特殊原則,並以法定為限。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經濟管理職權過程中,侵犯相對主體的經濟權利時,應承擔經濟法律責任,而不論其主觀上有無過錯及其內容。
(二)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依據
1.事實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事實依據,是指經濟違法主體實施的具體的、特定的經濟危害行為。首先,這種行為是客觀存在的,而不僅僅是經濟法主體的某些意願、想法或者傾向,它必須具有客觀性、外在性;其次,這種行為又是特定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概括的,它必須具有特定性、針對性。行為人實施的每一種經濟行為都必須是特定領域內的具體經濟行為,不可能存在超越具體經濟行為之上的一般經濟行為和抽象經濟行為,對於後者不能對其予以經濟懲罰;再次,這種行為從政治上、法律上、道德上都是應當予以否定評價的,而不是值得提倡、稱贊、鼓勵的,它必須具有消極性、否定性;最後,這種行為是在經濟法主體的自由意志支配之下所外化出來的,它必須具有能動性、反映性。馬克思指出:「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探討道德和法的問題。」
2.法律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不僅要求具有事實根據,而且要求具有法律依據,也即是說,經濟法律責任不僅是事實責任,而且是法定責任,非法定的經濟責任,不能成為經濟法律責任,更不能依據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行為人予以懲罰。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法律依據就是經濟法律、法規對各種經濟法律責任的明文規定。大多數的經濟法律、法規中都有專章或專節規定「法律責任」或「罰則」,在無專章或專節規定的法律、法規中,也大多包含有「法律責任」或「罰則」的條款。這些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即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予以明確規定;二是對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的性質、種類、情節、程度、後果等予以明確規定;三是對違法行為人實施懲罰的國家機關予以明文規定;四是對違法主體應承擔的具體懲罰措施予以明文規定。
(三)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條件和承擔依據的關系
從總體上講,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條件和承擔依據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條件是從行為、後果、因果關系、事實、法律、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來揭示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因素,這些條件是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的。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依據則是從事實或法律的某一方面來揭示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因。而這些事實或者法律往往是承擔條件中最關鍵性的因素,或者說是根本性條件。因此,不能把經濟法律責任的承擔條件和承擔依據完全對立起來。
I. 企業的經濟責任有哪些
就經濟責任來說,企業主要為社會創造財富,提供物質產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責任和教育責任等方面來說,企業要為員工提供符合人權的 勞動環境 ,教育職工在行為上符合社會公德,在生產方式上符合環保要求。
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把企業對國家承擔的經濟責任加以分解,層層落實到科室、車間、班組和每個職工的經濟責任制。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包括廠級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制、職能科室(專業部門)經濟責任制、車間經濟責任制、班組經濟責任制和個人崗位的經濟責任制。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反映車間、職能科室與整個企業(即局部與整體)之間,職能科室之間、車間之間,以及車間內部班組、個人和車間之間的經濟關系。
簡單地說,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應該為自己的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所謂影響,是指過去和現在的決策和活動所導致或部分導致的社會、經濟或環境的積極或消極變化。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單元,時刻與社會發生聯系,對社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企業應該強化積極影響,避免、消除、減輕消極影響,也就是說,企業應該對自己產生的社會影響承擔責任,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體現在其行為中。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應該是對社會負責任的行為,即致力於可持續發展,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將責任理念融入整個組織,且符合法律法規與國際行為規范的行為,行為的方式是透明且合乎道德的。
何謂負責任的行為?首先,要認同遵守法律法規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企業的決策和活動中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食品企業還特別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對於企業的法律責任,有觀點認為,對於法律已然規定了的,是否還屬於社會責任的內容?其實,社會責任是一個完整內容:不要做不該做的事,做好該做的事。前者是為了不損害社會,後者是為給社會做貢獻。法律主要規范前者。即使是同一行為,社會責任的角度和法律也是不一樣的。
社會責任國家標准說的是「要怎樣」,法律說的是「不要怎樣」;社會責任國家標准追求的是社會利益最大化,法律追求的是對社會的傷害最小化。還有一類行為,雖然不是法律要求的,但社會普遍期望甚至希望並要求企業去做。如果不做,雖然不會遭受法律制裁,但會遭到社會譴責。比如,社會希望大企業更多地為解決貧困、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盡點力,又如,社會習俗的要求,等等。這類行為沒有法律強制性,但並非完全沒有強制性,並非真的是企業可以自願選擇的行為。負責任的行為應該符合道德規范,應以誠實、公正、正直的價值標准為基礎。
負責任的行為必須尊重利益相關方利益,還應考慮、回應其利益相關方利益。企業的核心利益相關方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供應鏈上的企業和當地社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