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義賣的法律責任

義賣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29 10:53:14

Ⅰ 校園義賣是否涉及非法集資

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Ⅱ 個人組織義賣募捐違法嗎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九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2、個人募捐只要符合法律法規就不違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十條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2)義賣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登記或者認定期限的,報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

Ⅲ 義捐義賣的活動的意義

義捐義賣的活動的意義
法律首先說一下愛心義賣的活動目的,愛心義賣是指以慈善為目的的義賣,是有心人士所捐出的家裡不再需要之物品進行出售,所獲收益將捐贈給社會公益事業,愛心義賣是社會愛心的一種體現,社會文明的集中表現。

愛心是一片冬里的陽光,是飢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盪在夜空里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愛心是一場灑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露,使心靈枯萎的人感到感情的滋潤。

在活動中做到積極推銷著商品,一起把愛心傳遞到四面八方。

愛心義賣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公益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呢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它的實質應該說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公益活動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象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

Ⅳ 義賣受什麼法律規定

只要不違反國家稅務法偷稅漏稅,去工商局和稅務局辦理相關手續就好了

Ⅳ 有關義賣的法律

只要不違反國家稅務法偷稅漏稅,去工商局和稅務局辦理相關手續就好了

Ⅵ 義賣是否合法啊

法律沒有禁止就是可以義賣了,但是《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義賣也是買賣,應該參照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

Ⅶ 慈善義賣違法嗎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九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2、個人募捐只要符合法律法規就不違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十條規定,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7)義賣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登記或者認定期限的,報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

Ⅷ 捐款法律問題

捐贈,來是作為公共源或慈善用途之贈與或捐獻,目的有多種。捐贈是施恩,付出自己所有,例如金錢、物資、服務、身體器官、時間、名譽等,去贊助受惠者,例如慈善機構、弱勢社群等。根據《救災捐贈管理辦法》具體捐款法律問題如下:

  1. 國務院民政部門可以根據災情組織開展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全國性救災捐贈活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按照部署組織實施。

  2. 開展義演、義賽、義賣等大型救災捐贈和募捐活動,舉辦單位應當在活動結束後30日內,報當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備案內容包括:舉辦單位、活動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3. 具有救災宗旨的公募基金會,可以依法開展救災募捐活動,但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所募集的資金不得用於增加原始基金。

Ⅸ 責任和義務的定義和區別

1、內容不同

義務

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義務具有法律強制性。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

責任

(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

(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2、分類不同

義務

(1)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2)「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據憲法和各部門法以及其他標准,可以對法律義務作出不同種類的劃分。

責任

分為法律責任、道義責任、虛擬責任、家庭責任、理性責任、社會責任

3、要求不同

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憲法第52條)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憲法第53條)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憲法第54條)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憲法第55條)

(5)依法納稅。(憲法第56條)

除上述的基本義務以外,我國憲法還規定了勞動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夫妻雙方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些義務既具有社會倫理和道德的性質,同時也具有一定形式的法律性質。

責任

(1)價值觀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甲方主體的價值觀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體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主體必須代表甲方主體的利益要求來進行決策和行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體自身的利益要求進行決策和行為。否則,將受到相應原價值處罰。

(2)最大價值率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最大價值率法則」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聰明才智,來履行責任。

Ⅹ 別人以我的名義售賣不合格產品!我要負什麼責任

一、因為產品存在缺陷而發生的責任有兩種,一是產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又稱產品瑕疵責任,屬於合同法調整的違約責任,如購買的熱水器不具有制熱功能等;另一種產品責任,就是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包括產品使用者)人身財產損害的侵權賠償責任,此時會發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如購買的熱水器突然爆炸(足以說明產品質量不合格,違約責任),使使用者受傷,其他物品也受損(侵權責任),這種情形在民法上又叫叫加害給付。

二、關於產品責任,我國現行法有諸多立法文件,從立法早晚依次有,《民通》第122條,《民通意見》153條,《產品質量法》第41、42、45、46條。

三、下面詳細說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也就是你據以判斷的規定了)
(一)對外連帶責任:無過錯責任。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即使能舉證自己沒有過錯也要承擔責任,在訴訟上,受害人可以將這二人列為共同被告,也可選擇一個單獨訴訟,此時法院可列另一個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二)內部責任劃分(也就是對受害人賠完後):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與銷售者的過錯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是二人各自承擔一半的責任)
責任劃分遵循以下原則:
(1)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與銷售者的過錯責任
(2)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3)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4)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也就是說對外賠完受害者(受害者可隨便選哪個要求賠)之後,(對內)銷售者只有在有過錯或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及供貨者的情形下才承擔責任,其他都由生產者承擔責任。
這樣你應該清楚了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五章 產品責任
第四十一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二條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三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四十五條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四十六條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注意,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等是歸責原則,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責任的承擔問題,其具體概念和相關知識可搜索網路)不是同一個問題。侵權責任是一個大概念,包含了歸責原則,也涉及責任承擔的問題,是民事責任的一種,除侵權責任外還有違約責任,這都是民事責任,此外還有刑事責任、行政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有三種:

1、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過錯是行為人決定其行動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

2) 適用過錯責任的意義:

① 在一般侵權中,只要行為人盡到了應有的合理的注意義務,即使發生損害也不負賠償責任。

② 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③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或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承擔有重要影響。

A) 在第三人對損害也有過錯時,構成共同過錯;此時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並負連帶責任。

B) 如受害人有過錯的,即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3) 過錯推定責任

① 含義: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體現在民通126條)

② 此是過錯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它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使用。

③ 舉證倒置原則的含義:

A) 受害人只要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並存在因果關系,無需對加害人的主觀情況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承擔相應責任。

B) 受害人為免除責任,應由其自己證明主觀上無過錯。

④ 法條上的體現:民通126條:建築物或其他設施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

2、無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盡管其主觀上無過錯,便根據法律規定(民通106條系3款)仍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

2) 適用情形(民通規定):

① 從事高度危險活動致人損害的行為

② 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行為

③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行為

④ 產品不合格致人損害的行為

3) 適用的注意事項

① 無過錯原則的適用必須是法律的明確規定

② 適用無過錯原則,受害人不須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也不能通過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責,但原告應證明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

③ 我國實行的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出現法定免責事由時,有關當事人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責任。(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的,免於承擔)

3、公平責任原則

1) 含義: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均無過錯,但如不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又顯失公平的,法院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

2) 適用中的注意事項:

① 適用的前提是當事人既無過錯,又不能推定過錯,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況。

② 當事人如何分擔責任,由法官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包括損害事實與各方當事人的經濟能力進行綜合衡量,力求公平。

③ 在法條中的體現(民通和民通意見):緊急避險致人損害的(險情由自然原因形成;行為人採取的措施無不當);為對方利益或共同利益中致人損害的(可責令對方或受益人給予受害人一定的經濟補償)。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