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法的法律責任
⑴ 56、違反統計法會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嗎
會。刑事責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規定,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規范所禁止的行為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統計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對拒絕、抵制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的「依法」,是指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除此以外,我國刑法對有關統計犯罪沒有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但是,對行為人在統計活動中的其他犯罪行為,如利用統計調查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犯罪行為,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行為,利用統計調查進行欺詐活動的犯罪行為和使用暴力或者威脅的方法阻撓、抗拒統計執法檢查的犯罪行為等,均可以在刑法中找到相對應的條款。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其也可以被認為是我國刑法關於統計刑事法律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違法者對其違法行為依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統計法》第三十條規定:「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本法規定」,主要是指《統計法》第十五條的規定。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規定,統計調查對象主要有哪幾類統計違法行為
統計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公民在統計活動中違反統計法律、法規和統計制度規定的行為。它是統計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定,統計違法行為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的行為;
(二)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行為;
(三)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行為;
(四)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強令、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行為;
(五)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對拒絕、抵制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
(六)統計人員參與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行為;
(七)利用統計調查竊取國家秘密或者違反本法有關保密規定的行為;
(八)利用統計調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進行欺詐活動的行為;
(九)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造成損害的行為;
(十)國家機關違反統計法律、法規規定,未報經審查或者備案,擅自製發統計調查表的行為;
(十一)其他違反統計法律、法規的行為。
由此看來,統計調查對象主要有前五類統計違法行為。
⑶ 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統計法》規定,什麼造成傷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統計法》規定,(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泄露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 造成傷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實施條例有哪些主要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以下簡稱統計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統計資料能夠通過行政記錄取得的,不得組織實施調查。通過抽樣調查、重點調查能夠滿足統計需要的,不得組織實施全面調查。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統計規律研究,健全新興產業等統計,完善經濟、社會、科技、資源和環境統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工作中的應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四條地方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明確本單位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的責任主體,嚴格執行統計法和本條例的規定。
地方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及其負責人應當保障統計活動依法進行,不得侵犯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不得非法干預統計調查對象提供統計資料,不得統計造假、弄虛作假。
統計調查對象應當依照統計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資料,拒絕、抵制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不得組織實施營利性統計調查。
國家有計劃地推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組織實施統計調查和資料開發。
第六條部門統計調查項目、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主要內容不得與國家統計調查項目的內容重復、矛盾。
第七條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機關(以下簡稱制定機關)應當就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進行論證,徵求有關地方、部門、統計調查對象和專家的意見,並由制定機關按照會議制度集體討論決定。重要統計調查項目應當進行試點。
第八條制定機關申請審批統計調查項目,應當以公文形式向審批機關提交統計調查項目審批申請表、項目的統計調查制度和工作經費來源說明。
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審批機關應當一次性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制定機關應當按照審批機關的要求予以補正。
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審批機關應當受理。
第九條統計調查項目符合下列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予以批準的書面決定:
(一)具有法定依據或者確為公共管理和服務所必需;
(二)與已批准或者備案的統計調查項目的主要內容不重復、不矛盾;
(三)主要統計指標無法通過行政記錄或者已有統計調查資料加工整理取得;
(四)統計調查制度符合統計法律法規規定,科學、合理、可行;
(五)採用的統計標准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六)制定機關具備項目執行能力。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向制定機關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後仍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審批機關應當作出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並說明理由。
第十條統計調查項目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審批機關應當在作出審批決定前,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
第十一條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統計調查項目審批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20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10日,並應當將延長審批期限的理由告知制定機關。
制定機關修改統計調查項目的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期限內。
第十二條制定機關申請備案統計調查項目,應當以公文形式向備案機關提交統計調查項目備案申請表和項目的統計調查制度。
統計調查項目的調查對象屬於制定機關管轄系統,且主要內容與已批准、備案的統計調查項目不重復、不矛盾的,備案機關應當依法給予備案文號。
(4)統計法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為全面有效貫徹執行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進一步保障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條例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1、是從源頭上規范統計調查活動。開展統計調查活動既要滿足國家宏觀決策對統計資料的需求,又要切實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提高統計調查的有效性和質量。
為兼顧好兩方面的利益,條例從五個方面作了規定,包括夯實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盡可能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嚴格要求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明確統計調查項目審批和備案的程序、條件和時限,以及明確國家統計標準的地位等。
2、是加強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為加強對統計數據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條例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作了專章規定,對統計調查對象的報送義務和統計調查組織實施機關提出了明確要求。
3、是明確統計資料公布的主體、許可權及要求。包括:區分不同統計資料,明確公布主體及許可權;為避免因簡單對比統計數據產生誤解,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主要統計指標涵義。
公布統計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外提供,不得利用尚未公布的統計資料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4、是強化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條例列舉了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具體情形和統計造假行為的典型做法,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例如,大面積發生或者連續發生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統計數據嚴重失實應當發現而未發現,發現統計數據嚴重失實不予糾正的,對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侵犯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或者採用下發文件、會議布置以及其他方式授意、指使、強令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編造虛假統計資料的,責令改正,予以通報。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⑸ 遲報統計資料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每一個接觸過《統計法》的人都有所了解,統計法第七條對統計調查對象依法提供統計資料作出義務性規定,明確要求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等統計調查對象,應當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調查所需的資料,不得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不得遲報、拒報統計資料。那麼,什麼是遲報統計資料的統計違法行為,調查對象遲報統計資料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遲報統計資料,遲報統計資料是指統計調查對象違反本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沒有按時報送統計資料的違法行為。
從《統計法》後面的條款中就可以看出,《統計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遲報統計資料,或者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原始記錄、統計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的,可以並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個體工商戶遲報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所以說,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甚至包括個體工商戶,遲報統計資料都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⑹ 什麼是統計行政處罰有哪些種類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行政處罰。
1、警告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2、罰款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個體工商戶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統計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所列違法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6)統計法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統計行政處罰的特點:
1、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只能是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
2、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
3、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行政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統計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
4、被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等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違法行為人。
⑺ 統計違法行為有哪些其法律責任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的規定,統計違法行為有以下幾類。 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等故意提供不真實統計資料的; ②脅迫、授意他人提供不真實統計資料的; ③遲報統計資料的; ④拒報統計資料的; ⑤錯報、漏報統計資料且在規定時間內不予更正的; ⑥干涉、妨礙統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的; ⑦包庇、袒護統計違法行為或對舉報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 ⑧毀滅原始記錄、統計台帳與統計記錄的; ⑨不按規定設置、保存原始記錄、統計台帳的; ⑩未經審批擅自開展統計調查,制發統計報表的; 11未經核定或批准擅自公布統計資料的; 12未依法辦理統計登記的; 13違反統計人員持證上崗規定的; 14違反《統計法》有關保密規定的行為等。 統計違法行為要負法律責任。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統計法律責任形式有: (1)刑事責任。《統計法》第二十六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二十四條均規定,違反統計法規,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行政處罰。《統計法》第二十五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十八條、十九條規定,對統計違法行為可以給予警告、通報、罰款、暫停營業、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 (3)行政處分。《統計法》第二十五條、《福建省統計工作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對統計違法行為的有關領導,直接責任人,可由統計機構建議有關單位給予行政處分。
⑻ 國家統計局規定的「四條紅線」具體是哪四條
四條紅線分別是:堅持「先進庫、再有數」,絕不自行修改名錄庫;堅持由企業獨立報送真實的統計數據,絕不幹預企業獨立報送真實數據;堅持由企業自己上報聯網直報數據,絕不代填代報企業數據;堅持由企業修改差錯或補填不完整報表的原始數據絕不自行修改企業任何數據。
拓展資料:
《世界知識》 比環球分析問題更加深入簡出,可以參考,但不可以全新,也有國內專家的點評。分析的很務實,不像環球那麼小資。
《青年參考》青年必讀報紙,統觀全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報道《環球時報》現在變成日報了,以前上高中時,參考消息是站在外國人角度看問題,一周才出三刊,每次同學都搶著看,裡面的評論家有很多是清華的老師,而環球時報,是個很全面的報紙,趣味性也比較高。
《環球》 大家都知道這本雜志的名氣有多大,都說是中國的時代周刊,一些評論的比環球還要有水平
但一般《南方周末》的文章比較長,因為它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建議買一份,對於全面了解我們國家也很好。另外《南方周末》主要是我國底層的一些報道和解析,而且不是那種官方的報道
為全面有效貫徹執行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進一步保障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條例主要規定了以下內容:
1、是從源頭上規范統計調查活動。開展統計調查活動既要滿足國家宏觀決策對統計資料的需求,又要切實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提高統計調查的有效性和質量。
為兼顧好兩方面的利益,條例從五個方面作了規定,包括夯實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盡可能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嚴格要求統計調查項目的制定,明確統計調查項目審批和備案的程序、條件和時限,以及明確國家統計標準的地位等。
2、是加強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為加強對統計數據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條例對統計調查的組織實施作了專章規定,對統計調查對象的報送義務和統計調查組織實施機關提出了明確要求。
3、是明確統計資料公布的主體、許可權及要求。包括:區分不同統計資料,明確公布主體及許可權;為避免因簡單對比統計數據產生誤解,規定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公布主要統計指標涵義。
公布統計資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外提供,不得利用尚未公布的統計資料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4、是強化對統計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條例列舉了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具體情形和統計造假行為的典型做法,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例如,大面積發生或者連續發生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統計數據嚴重失實應當發現而未發現,發現統計數據嚴重失實不予糾正的,對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侵犯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職權,或者採用下發文件、會議布置以及其他方式授意、指使、強令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單位、人員編造虛假統計資料的,責令改正,予以通報。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