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責任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法律責任
『壹』 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
《民法總則》第六條規定: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要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事活動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民法不可能對所有的民事關系毫無遺漏地進行規定,當民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出現時,可以運用公平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公平原則不僅僅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應當遵守的基本裁判准則。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幾種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貳』 公平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是一樣的么
一、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為嚴格責任原則,是一種歸責原則,具體指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原則時,由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害給予適當補償,由當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制度。
特點:
1、公平責任原則是以公平觀念作價值判斷標准來確定責任的歸屬。
2、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於當事人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
3、公平責任原則主要適用於侵害財產權案件。
4、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按過錯責任來處理有關案件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二、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
整體來講,公平原則包含公平責任原則,公平原則是上位概念,更為寬泛,而公平責任原則相對於公平原則狹隘。
『叄』 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適用公平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在性質上雖是一種法律責任,但其確定責任的標准卻是以公平觀念作為判斷依據的。而「公平」作為道德或價值體系中的范疇,本身就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再加上法官對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條件和范圍的不正確理解和把握,易導致實踐中對公平責任原則的錯誤適用。
一是脫離適用條件,盲目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便確定了公平責任原則的嚴格適用條件,必須是加害人、受害人雙方都無過錯。但在實踐中,特別是對一些幫工、換工等一方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時受損害的案件,審判人員往往只重視對受益方過錯的審查,而忽視了對受害方的過錯審查。導致受益方無過錯而受害方自身存在過錯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所謂的「公平」,將本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案件,卻適用了公平責任原則。
二是忽視損害的性質,隨意擴大補償范圍。由於公平責任是一種補償責任,因而要求被補償一方必須具有損害事實,而且這種損害只能局限於直接的財產損失,包括因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如人身損害中的醫療費、財產損害中的修理費等。而實踐中,審判人員卻往往忽視了公平責任原則所要求具有的實際損害的性質,習慣套用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賠償范圍,將受害方所有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甚至精神撫慰金等全部列入補償范圍,然後再確定受害方和致害方雙方所承擔責任的比例,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三是單純追求「公平」,忽視責任的分擔比例。這是公平責任原則適用中較常出現的一種錯誤。審判人員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容易簡單地將公平責任理解成對損失的平均分配,忽視了對雙方當事人實際情況的審查。而公平責任原則所確定的公平,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包括受害方受損害的程度、受益方在損害發生過程中的受益程度以及當事人雙方的經濟狀況等),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而不是對損失的絕對平均分配。
『肆』 如何正確理解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的意思: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使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補償,在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審判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依公平合理原則,判由雙方分擔損失。
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
1、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損失巨大需要填補
只有在窮盡其他歸責原則受害人仍無法得到任何賠償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是公平責任適用的前提條件。
公平責任原則建立上損害由受害人自我負擔、加害人負擔為例外的理念之上。關注重點在於受害人損失的分擔。同時,對受害人損失巨大需要救濟的理解,不應僅僅著眼於損失的絕對額度,而應將損失額與受害人自身經濟狀況的對比適當體現出來。
2、行為人、受害人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
行為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無過錯包括構成要件中行為要件的缺失、違法性阻卻事由的具備、因果關系的不具備、過錯責任原則下不具有過錯等。
如果行為人有任何可歸責的情形,就喪失了適用公平責任的條件。無論在一般侵權行為中,還是在特殊侵權行為中,只要侵權責任不成立,就意味著行為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從而可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受害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因自己過錯造成嚴重損害後果,不獨立自我承受損失,而尋求轉嫁給他人承擔的做法,是不合理與非正義的。對受害人沒有過錯應做廣義理解。即損害非因受害人自身因素導致,行為人的違法性阻卻事由、免責事由等與受害人無關。
3、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
受害人損失嚴重只說明了分擔的必要性,卻尚不足以說明讓行為人而不是其他人分擔的原因。行為人分擔損失的緣由在於,的確是由他造成了受害人損失。無論哪種情況,行為人與受害人損失之間始終存在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存在,構成了由行為人分擔損失的正當性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沒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因果關系證明那樣嚴格,具有「條件性」即可,不必要求「相當性」。
4、公平責任只適用於造成財產損失案件
公平責任原則中的財產損失既可以是因財產受到侵害而產生,也可以因人身權益受侵害而產生。這種損失只能是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可得利益等皆不能獲得分擔。
這由公平責任類似於社會救濟的特性決定。精神損害賠償之所以不能適用公平責任,一方面在於其數額極不確定,另一方在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與撫慰功能都依靠於行為人行為的可歸責性。公平責任原則中行為人無過錯,無責任,自然不宜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4)公平責任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方法
實際情況在行為人雖無過錯但卻從致害活動中獲益的場合,分擔一定損失將成為獲利的成本之一。損害事實包括損害發生的原因、損害行為的性質、損害程度、損害利益的性質、損害對受害人的實際影響等。其中,行為人與受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伍』 公平責任原則是什麼意思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一般說來,在法律規范的結構中,價值理念不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把一種價值理念作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的操作工具,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現象。
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考慮「實際情況」。此處所稱「實際情況」,主要包括損害程度、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兩個因素。
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又稱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監護責任。」由此可知,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適用兩個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前者為基本的歸責原則,後者則是補充性的歸責原則。即損害發生後,首先推定法定代理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若法定代理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若法定代理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職責而沒有過錯,亦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是可以基於公平的考慮,適當減輕其責任。應當明確的是,依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可能是完全責任,也可能是補充責任。即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個人財產,則完全由法定代理人承擔賠償配責任;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個人財產,則首先應從其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法定代理人支付。有的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實際上確認了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公平責任。該款只是關於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規定,而且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盡管有公平的考慮,但這只是在其與法定代理人之間,而非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考慮公平。
實踐中往往存在著法定代理人的監護職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以致於認定法定代理人的過錯十分困難的情形。例如,三名幼女在放學回家途中做「摸瞎子」游戲時,一幼女將另一幼女撞到,造成其左臂肱骨上端骨折錯位,花費醫療費7000多元。本案發生於放學回家途中,學校和家長的責任處於不確定狀態,若認定學校一方或三名幼女的家長一方有過錯,則可能不利於對損害的公平承擔。因此對此類案件也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確定了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承擔公平責任。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司法解釋第156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在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情形下,存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兩種具體情況:其一,避險人為自己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避險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其二,避險人為第三人的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受益人為第三人。在這兩種情況中,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避險人或受益人主觀上都不存在過錯,但如果依過錯責任使避險人或受益人完全免責,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因此,應由法官依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以求保護受害人利益,實現公平。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42條規定:「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侵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此種情形也屬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司法解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堆放物的性質與民法通則第126條所說的「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相似,確定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時,應首先適用第126條所採的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物品堆放人有過錯,如果物品堆放人證明其沒有過錯,即當事人均無過錯,而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的,則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來分擔責任。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條規定同樣體現了公平責任原則的要求。
以上五種情形屬於法律明文規定的,但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中各種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比如,司機甲駕駛汽車在公路上正常行駛,車輪下崩出一塊碎石,擊中行人乙的左眼,致其左眼球玻璃損傷,視力下降。本案中,司機甲與行人乙均無過錯,但事實上又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失,若完全由受害人承擔損失,明顯有違公平的理念,因此,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雙方分擔損失。公平責任原則的弊端-理論上的模糊性和實踐中的可能被濫用,要求對其予以明確限制;但矛盾的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長處又在於其靈活性,如果明確其適用不得超出法律規定的情形,就會使其失去活力,而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能拘泥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只要法官通過審查,排除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可能性,同時案件又符合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三個條件,就可以依據公平的理念予以判決。當然,公平責任原則的局限性是無法完全克服的,其前景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從中國公平責任原則的本質和功能看,它承擔的是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任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保險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將不斷完善,公平責任的適用范圍也將日趨縮小,最終可能會失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項獨立歸責原則的地位,而只體現為一種民事賠償標准,這是一種自然的回歸。」
『陸』 交通事故賠償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嗎
一、交通事故賠償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嗎?
交通事故賠償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主要原因如下:
公平責任原則,就是在損害既非其他危險來源所致,又無加害人主觀過錯,導致受害人既不能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從加害人方獲得賠償,造成顯失公平的局面時,授權法官基於公平的考慮,斟酌加害人與受害人雙方的經濟狀況,判令加害人賠償被害人一部或全部損失的法律規定。我國民法通則132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該條規定可以看作公平責任的概括性條款。公平責任原則的主要特點是:1、公平責任在性質上仍然是法律責任;2、公平責任以公平觀念作為價值判斷的標准來確定責任;3、公平責任主要適用於當事人沒有過錯的情況;這里的「沒有過錯」還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次,不能找到有過錯的當事人;再次,確定一方當事人或雙方的過錯顯失公平。4、公平責任主要適用於侵害財產權或損害賠償案件。
公平責任原則應該說是道德化規定,是建立在扶貧濟弱的傳統思想上。我國傳統社會處事原則性差,折衷性強,強調鋤強扶弱,這是公平責任存在的道德土壤。它的目的旨在維護社會的穩定,它是社會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對當事人起到一種撫慰作用,達到社會內部矛盾緩和。公平責任以其獨特的價值,起到了利益平衡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平價值目標的實現。這是其積極意義之所在。但另一方面,應當特別注意其適用范圍。其最基本者應當與最高法院公報公布的案例相一致。否則,其會弱化整個侵權法、合同法基本框架,將與我國的整體法律體制相違。不惟不能實現公平,反而有害於公平。因此,在適用公平責任時一定要注意只有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都沒有適用餘地,而讓受害人單獨承擔責任又顯失公平的時候,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如果用統計學打個比方的話,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解決了95%的問題,而公平責任制是針對餘下的5%解決。而這也要看不予賠償是不是就顯失公平。如果公平責任適用擴大,就會造成法律統一性的下降,導致整體的不公平。
綜上所述,交通事故中一般都是讓有過錯或者違法一方需要承擔起對受害人損失的賠償義務,但是因為復雜的現實事故很有可能就出現了二者均有過錯,只不過過錯的比例會有所區別,此時就需要用公平的原則來合理地分配二者之間的責任。
延伸閱讀:
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協議書範本
交通事故賠償程序
保險公司交通事故賠償標準是什麼?
『柒』 什麼是公平責任原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
公平責任是侵權人和被侵權人雙方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時,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的責任,它解決的並不是侵權責任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是損失分擔問題,故公平責任並非侵權歸責原則,而是損失分擔規則。在公平責任中,法律基於公平的考慮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強制進行損失分擔,以體現分配正義。換句白話講就是,加害人沒有賠償義務,基於人道主義和公平精神應對受害人進行適當補償。公平責任只適用於過錯責任歸責的侵權類型中,《侵權責任法》採用了一般抽象規定加列舉的立法體例,一般抽象規定內容為:「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所列舉適用公平責任的具體情形有:見義勇為中,受益人對被侵權人的補償;自然原因引起危險時,緊急避險人對受害人的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沒有意識或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且無過錯時,對受害人的補償;高空拋物或者墜物造成損害時,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受害人的補償。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七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捌』 公平責任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法律責任對嗎
公平是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利益沖突、平等的方式,跟人權有關,責任是人活著對社會對別人對自已應該有的責任擔當,跟道德與法律都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