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不用負法律責任
1. 民法典對毆打70歲老人有什麼新的規定嗎老人被打後引起的心理疾病對方應該負責任嗎
毆打七十歲以上老人違法治安管理條例,觸犯刑法相關規定。如果老人達到輕傷二級,對方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毆打者是和老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有可能構成虐待罪。
法律分析
老人是社會的財富,我們應該予以尊重和保護。但是有的行為人由於缺乏道德或者出於犯罪故意,會毆打老人。經鑒定構成輕傷以上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涉嫌故意傷害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輕傷害的,不存在犯罪未遂問題,即行為人主觀上只想造成輕傷結果,而實際上未造成或造成輕微傷結果的,不以犯罪論處。傷害意圖非常明顯(比如致人重傷、死亡),且已經著手實行傷害行為,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應按故意傷害(未遂)論處。符合犯罪主體要件的行為人,在傷害故意支配下實施了傷害行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達到輕傷程度的,即可認定為故意傷害罪的既遂。受害者或家屬可以要求賠償,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精神撫慰金,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具體數額需要具體計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未經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的器官,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違背本人生前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違反國家規定,違背其近親屬意願摘取其屍體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2. 精神病人在什麼或者什麼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不用負刑事責任
【法律分析】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精神疾病又稱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精神病一般指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指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徵的異常行為方式,是一個人表現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的後果對本人和社會都是不適應的。當心理活動異常的程度達到醫學診斷標准,我們就稱之為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強調是這類心理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症狀,不把它們當做疾病看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3. 一個人把另一個人刺激成抑鬱症了,那麼他需要負法律責任么
1、從理論上講,某人直接導致另一個人得了抑鬱症,某人需要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
2、事實上,抑鬱症的成因非常雜,實際上,很難證明某人的刺激言行,必然導致另一個會得抑鬱症,因此,具體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取決於案件的實際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 除非法律有明確的規定,過錯責任原則是承擔侵權責任的一般原則,即當事人必須有過錯。但是涉嫌故意傷害別人的,應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3)心理疾病不用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四條規定,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4. 抑鬱症殺人犯法嗎
抑鬱症殺人是犯法的。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抑鬱症雖然是屬於精神疾病,但並不會影響當事人的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所以抑鬱症期間殺人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抑鬱症患者,一般情況下並沒有喪失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認知能力和責任能力,在做出殺人的行為時是清楚明白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當然,如果鑒定確實是抑鬱,可以作為量刑的依據,但不影響對他故意殺人的定罪。
關於刑事責任能力,我國根據相關中這么規定:十四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十四歲至十六歲之間的,對八種重罪承擔刑事責任。患有精神疾病,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不負刑事責任,不能完全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屬於限制刑事行為能力人。
事實證明,抑鬱症是可以被認定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兇手就是因抑鬱症被認定為具有精神疾病,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對其從輕處罰。因此,抑鬱症是可以被認定為精神病的,但不能免除刑事責任,只是會從輕減輕處罰而已。
抑鬱症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臨床可見,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沉,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感覺活著每一天都是在絕望地折磨自己,消極,逃避,最後甚至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患者患有軀體化症狀。胸悶,氣短。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 因心理疾病犯罪的人 責任也全在他自己嗎
精神病患者如有合法的診斷證明,證明其行為屬於非主觀行為,確實沒有刑事責任。只可能進行經濟賠償。
不過現今精神病診斷證明需十分嚴格的手續過程,你可以要求對方及法院再次出示證明,以確定是否是如今合法的證明。如若非正規證明,則可要求重新診斷
不過事隔十年。。可能已經過了上訴期了。因為時間太久,無法判斷當年被告真實情況。精神病患者可以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民事責任是很難免除的,所以說精神病患者可以不負責法律責任本身就是錯的,而且有很多精神上的病患也屬於精神病,還要看你精神病達到某種程度來判決。比如說間歇性精神病,假如你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話,你是要承受刑事責任的。
6. 有心理疾病的人犯罪 怎麼處理
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因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缺乏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精神病人由於不具有辨別是非、判斷善惡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就談不上故意或過失,沒有主觀上的罪過。同時,對犯罪人判處刑罰,也是為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造,而這對於精神病人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按照《刑法》規定,要確定犯罪人是不是完全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醫學鑒定確認其危害結果是在行為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發生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精神病人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7. 患神經病的人殺人為什麼不用負法律責任
因為他們是無刑事責任能力人。
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是指行為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辯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一般是兩類,一類是未達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另一類是因為精神疾病而沒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
因為不可控,所以不負責。而也因為不可控,他們平時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很多事情他們是不能去做的,這也是一種坐牢一樣的限制。圖像精神病人,他們就不能乘坐飛機,那他們就不能出行遊玩,也不能去住旅館,這等於是每天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管制,那這種其實也是一種坐牢啊!
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根據該規定,確認精神障礙者為無責任能力人,有兩個標准:一是他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處於精神病狀態。或者說,從醫學上看,行為人是基於精神病理的作用而實施特定危害社會行為的精神病人。這一標准即醫學標准,也稱生物學標准。這里的精神病,應作廣義理解,不僅包括精神分裂症、癲癇病等,也包括痴呆症、夜遊症、病理性醉酒等,但不包括神經官能症、人格障礙、性變態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功能障礙一般都不會因精神障礙而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只有精神病人才有可能成為刑法典第18條規定的無責任能力人;至於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則不屬於刑法典第18條所稱之「精神病人」。二是由於精神病理的作用使他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這一標准即心理學標准,也稱法學標准。只有將前後兩個標准結合起來,才能認定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精神障礙人屬於無責任能力人。
間歇性,然後他又在沒發病的狀態的話,那是要負責的,所以並不是說患精神病的人殺人不負責任,而是要符合上面這么多規矩,心理學標准,各種不可判斷,所以如果他是故意殺人的話,那是肯定要負責的
8. 案件罪犯患有抑鬱症,能以此脫罪嗎
在對於犯罪人員的司法判定中,法官常常需要考慮犯罪嫌疑人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在我國,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案時屬於因為精神疾病喪失了基本行為能力,那麼這個犯罪嫌疑人大概率會被判無罪,因為根據法律規定,因為精神疾病喪失行為能力的,可以不負法律責任。不過這必須要經過專業的機構進行鑒定,不是你自己說沒有能力就沒有能力的。在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多新的狀況出現在了法官面前。對於精神疾病,法官現在最常遇到的就是,當嫌犯有抑鬱症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進行判定?
抑鬱症不是工具,它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妄想通過抑鬱症脫罪的人,無疑是痴人說夢。
9. 有心理疾病的人如果犯罪,在法律上是否給予減刑
患有重度抑鬱症,應當申請進行法醫鑒定,如果認定是精神病患者並且在精神病發作期間犯罪,可以免於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10. 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犯罪能否免於處罰
不行!! 一樣的 ..心理疾病和精神病是兩回事!
精神病可以免於或減輕刑罰.心理疾病不在考慮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