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法律責任的性質
A. 湖北一幼師疑教唆全班圍攻女孩,如存在教唆事實幼師需承擔哪些責任
湖北一個幼師疑似教唆全班圍攻女孩,如果存在教唆事實,那麼這個幼師就需要承擔全部的責任,因為《教育法》有規定,教師必須平等對待學生,不可以歧視學生,也不能變相的體罰學生,更不能侵犯學生合法的權益。
最後,既然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那麼就不要再發酵了,否則這個老師也會很傷心。但如果遇到了其他類似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過這種老師,因為這種老師是非常可惡的。
B. 幼兒園幼師的責任問題
制定規章制度,不是為了解脫幼兒園的責任,而是為了提高幼師的責任意識。可以明確約定幼師在工作時間負有保護幼兒安全的義務,因擅自離開工作崗位造成幼兒傷害的,承擔一部分責任(50%),可以有效提高幼師責任心。
C. 有關幼兒教師的法律法規
幼師必讀:幼兒園法律法規知識總結大全!
一、「民法」中的有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在園、學 校生活、 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 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
「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某種主觀意志狀態,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其行為的 損害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損害後果的發生;過失則指行為人欠缺必要的注意,即沒有足夠的謹慎和勤勉 ,例如,對損害後果應該預見到而沒有預見到,是未合謹慎;預見到了卻沒有採取措施加以避免,是未合勤勉 。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能否注意是受他的年齡、專業知識、業務技能、工作范圍等各種條件制約的。這些 方面也就成為判斷有無過錯及其程度的重要方面。如西方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確定學校人員責任時,堅持「細心 的」的要求,並以此作為過錯的衡量標准。
過錯原則一般適用於對一般侵權的歸責,一般侵權民事責任的法律要件有四項:即損害事實、違法行為、 因果關系、行為人過錯。這里特別應注意的是,違法行為分為作為的違法行為和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實施法律 所禁止的行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就是作為的違法行為;未履行法律規定的行為義務,致他人受損害,便是不作為的違法行為。
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和過失的主觀意志狀態往往成為幼兒園民事糾紛的爭論焦點,易使園在法律訟爭中 處於不利地位,如按推定過錯原則,則不必由原告方證明其主張,而由被告方證明自己無過錯,若不能證明自 己無過錯則推定為有過錯。
二、「法」中的有關規定
「教育法」第44條: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 護的身心健康。
「法」第73條:明知校舍或者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 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有關規定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學校保護」第5條:學校、 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來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不得對未成年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16條第一款: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學設施中活動。
第17條:學校和園安排未成年和兒童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未 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19條:園應當做好保育、工作,促進在體質、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諧發展。
第四章「社會保護」第26條:兒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戲設施,不得有害於兒童的安全和健康。
第27條: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園、托兒所的教室、寢室、活動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
活動的室內吸 煙。
第六章「法律責任」第48條:學校、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 ,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52條: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險而不採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傷亡的,依照刑法第187條的規定追究 刑事責任。
四、《幼兒園工作規程》中的有關規定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實施體、智、德、美 全面發展的,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規程」第三章「幼兒園的衛生保健」第12條: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生理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
幼兒園應嚴格執行衛生部頒布的《托兒所《園衛生保健制度》以及其他有關衛生保健制度。
第13~20條,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應當制定有關制度,對在園幼兒的衣、食、住、行全面照管及對進行 安全。這些制度即是幼教工作者必須遵守的法規。
第六章「園的工作人員」第41條是獎懲條款。如果教職工在安全、衛生、保健等方面出現失職,顯然 適用本條的罰則。
第八章「幼兒園與幼兒家庭」第47條規定: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 環境,向宣傳保育、教育的知識,共同擔負的任務。
五、《幼兒園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
《幼兒園管理條例》第3 條:園的保育和工作應當促進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
在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幼兒體育始終是第一位的,而體育中首要的內容是安全、衛生、自我保護意 識與能力的與培養。
第三章「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工作」第13條:園應當貫徹保育與相結合的原則,創設與幼兒的教 育和發展相適應的和諧環境,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幼兒園應當保障幼兒的身體健康,培養幼兒良好生活 衛生習慣,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行為。由本條可見,《民法》中雖 未明確規定幼兒園為幼兒的監護人,但園卻承擔著類似監護的職責。
第16、17、18、20、21條都明確具體地強調了幼兒園在安全衛生方面應盡的職責。
第五章,是獎、罰則,幼教工作者也必須了解。
六、國家教委文件中的有關規定
國家教育委員會文件《關於改進和加強學前班管理的意見》(國家教委教基[1991]8 號)中規定:「學 前班應執行國家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法規、規章、制度。」「我委(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擬訂的《 學前班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試行稿)可做為指導學前班保育與工作的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39號)規定:
所有在幼兒園工 作的園長、老師都必須持證上崗,自2016年3月1日起實行。各地將逐步開展對各園所規范辦園的巡迴檢查!
以上的法律條文與幼兒園工作緊密相關,每一位園領導都應該熟練地掌握。一旦發生有關民事糾紛,幼兒 園若能證明自己的工作在以上方面無瑕疵,才會被認為是無過錯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實踐中,總是認為 幼兒園負有監護義務的,即不管幼兒園對幼兒在屬其照管期間或范圍內發生的事故有無過錯,幼兒園都要作為 臨時監護人,對的人身安全承擔一定責任。
D.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E. 教育法律責任承擔的類型有哪些,法律依據是什麼
教育法規定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一、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性質而言,主要是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2、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上的民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在義務教育方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的行為有:(1)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的;(2)侮辱、毆打教師、學生的;(3)體罰學生的;(4)將學校校舍、場地出租、出讓或者移作他用、妨礙義務教育實施。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3、刑事責任: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有以下6種:(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者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刑罰。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類。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二、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
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教育法律責任對象。根據教育法的規定,根據可能成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
1、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教育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3、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長、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就學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5、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其他負有遵守教育法義務的公民和法人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F. 幼兒教師可能會面臨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侵權責任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幼兒園經營中存在的法律風險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N種情形:
一、幼兒園硬體設施存在的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幼兒人身損害風險。
幼兒園硬體設施致使幼兒人身損害的安全隱患,常見的情形包括:
1、 校舍、教室、辦公樓、游戲設施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
2、 建築物、構築物或其他設施的堆放物發生倒塌;
3、 林木折斷;
4、 地下設施設置不當等;
5、校車安全隱患。
幼兒園管理范圍內的教育、生活設施存在安全問題,或是管理、維護不當,容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二、幼兒園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過錯或隱患,未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未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可能發生的風險。
1、幼兒園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存在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
2、幼兒園向學生提供葯品、食品、飲用水等用品時,未進行必要的審查和檢驗,導致發生食物中毒、集體腹瀉或其它事故;
3、幼兒園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或校外活動時,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體力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
5、對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的未成年人學生,未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和保障義務等:
6、發現未成年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
三、幼兒園教職工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涉嫌違法、違規,構成侵權的風險。
G. 安徽一幼師摔打男童,謊稱被門夾的,構成犯罪嗎
這種行為當然構成犯罪,這已經是「故意傷人罪」了,加之幼師摔童後,刻意掩蓋罪行,嫁禍他人,性質非常惡劣。另外根據男童的傷情,已達到量刑標准。必須對這名幼師處以刑法。
筆者觀點:
針對這起案件:
第一,涉事幼兒園機構在明知幼師摔打孩子的情況下,卻試圖隱瞞,阻礙家長調查事情真相,甚至將家長踢出家長群,長期縱容幼師推搡、摔打孩子等行為。該幼兒園應責令關停。
第二、為了隱瞞真相,騙孩子家長是另外一名孩子推門時擠的。造成另外一名家長內心愧疚,且造成另一名小孩產生心理陰影。應當責令其對另一名受害家長及學生進行民事賠償。
第三、受害男童小小年紀,就遭到如此虐打,且經歷了全麻手術,這一切,都是這名幼師直接造成的。無論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造成的影響都不容忽視。必須責令其對受害男童及其家長進行民事賠償,包括治療費用,精神損失費,男童後續康復費用,甚至男童後期的心理輔導費用等等。
第四、該名幼師已構成「故意傷害罪」的量刑標准,應依法判處其刑事責任。
第五、這樣的幼師,沒有資格照管小孩,應當終身禁止其從事未成年人相關工作。
H. 教職工的安全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種類
教師的責任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說,一是社會責任;二是職業責任;三是法律責任。
一、教師的法律責任
可以把法律規定的教師的安全管理責任歸結為「教育、管理、指導、保護」四個方面。
1.教育責任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教育者教書育人也,這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安全教育責任主要體現在,按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以及學校規定做好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證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安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管理責任是教師的重要責任
即按照各級教育部門的規定、規范、制度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管理,這也是教師的權利。
3.教師的指導責任涉及范圍廣
不僅僅是對受教育者本人,還包括學生家長教學、管理、指導被公認為是現代普通學校的三大職能。而這些職能要通過教師去實現,體現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
4.教師的保護責任
主要是指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學生不受非法侵害。
二、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
在安全管理中,如果發生事故,判斷教師是否承擔責任主要看以下因素:
1.責任人(教師)的行為是否違反了法律、法規、規章的有關規定,即其行為具有特定違法性
2.有沒有侵害受教育者(學生)合法權益的事實
3.責任人(教師)是否具有主觀過錯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即確定責任人(教師)的故意與過失,直接關繫到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和承擔什麼性質的責任等一系列關鍵理由。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三、關於責任的追究
校園安全事故的結果一般都是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如果發生了學生傷害事故,會通過法律責任的追究的方式對事故進行善後處理。責任人承擔責任的方式有三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1.行政法律責任
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2.刑事法律責任
一般指違反刑法而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律屬於非刑事法律,但教育法律中也有一些條款涉及犯罪和刑罰理由。
3.民事法律責任
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侵犯他人的民事權利,違反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法上的法律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礙;③消除危險;④返還財產;⑤恢復原狀;⑥修理、重作、更換;⑦賠償損失;⑧支付違約金;⑨消除影響、恢復名譽;⑩賠禮道歉。
四、是否是職務行為的判定
民事責任的承擔涉及一個「職務行為」理由,怎樣判定教師的行為是職務行為?
1.從時間因素上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發生在上班時間
2.從崗位因素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發生在自己的崗位上
3.從職責因素上看,教職工發生在非工作時間和崗位上的行為是否與自己的崗位職責有關
4.從命令因素上看,教職工的行為是否是執行學校命令的行為
一般可以從上述四個因素綜合判斷。教職工在履行職務行為對學生造成傷害時,雖然學校承擔民事責任,但學校賠償後,對於有嚴重過錯的教職工,可以依法進行追償,比如可以通過扣發工資、獎金的辦法對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罰等。
五、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民法通則規定的關於承擔責任的原則:①過錯原則;②無過錯原則;③公平原則。處理學生傷害事故適用的是過錯原則。
在學生傷亡事故中,關於學校責任的承擔,有下面三種情況:
1.學校直接責任事故
這是指由校方的理由造成的學生傷亡事故,即事故的發生與校方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對於這類事故,顯然學校要承擔主要甚至全部的責任。
2.學校間接責任事故
這是指事故的直接理由不在學校,而在當事學生之間(如學生打架引起傷害),或在學生本人(如不小心在校受了傷),或者其他一些非學校的因素(如校外春遊活動)等等。
3.學校無責任事故
六、教師在事故發生時的責任
在發生安全管理事故時,教師要履行好以下責任:
1.救助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2.告知
應及時告知學生的監護人。
3.報告
按規定程序及時報告上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