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影響法律效力層次的因素

影響法律效力層次的因素

發布時間: 2022-06-01 20:22:55

1. 教育行政行為要具備法律效力,必須具備哪四個因素呢

1、主體合法

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2、內容合法

A、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根據。

B、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C、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3、程序合法

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任何行政行為均須通過一定的程序表現出來,沒有脫離程序的行政行為。

4、職權合法

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必須享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實施。行政機關的職權是法律明文規定的,不得自我授權,更不得越權行為。行政機關的立法權不僅要受到授權、職許可權制,而且要受到法律保留、法律優先原則的限制。同時,行政主體不得濫用職權。

(1)影響法律效力層次的因素擴展閱讀

教育行政行為的意義

1、對於教育行政相對方來說,一個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就含有約束其行動、需要遵守與執行的意義,教育行政相對一方就要接受教育行政行為為其設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約束,滿足實現該教育行政行為所要求的狀態,這是教育行政行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結果。

2、對於上級行政機關而言,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就可以在教育行政復議中對其進行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審查,對該教育行政機關進行合法性監督,同時,對教育行政相對方受侵犯的權益給予補救。

3、對於人民法院來說,一個出自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是教育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就可以在行政訴訟中對其進行審查。法院在立案受理時首先要確定爭議的對象是否是教育行政行為,只有教育行政行為才能進入教育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才能成為人民法院審查的對象。

4、對於教育行政機關來說,教育行政行為是教育行政機關從事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須符合相應的法律規則。教育行政行為要受法律的制約,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判定教育行政機關的行為屬於何種行為,直接關繫到應遵循何種規則,因為教育行政行為有其特有的法律規則。

2. 影響法律效力發生實效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個人、體制、環境、法律本身等四個方面。 ①個人方面的因素,即行為受法律調整和負有執法、司法職責的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綜合素質水平。 ②體制方面的因素,是指有關法律執行、適用、監督機關的組織、結構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③環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關法律實施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 ④法律本身的餓因素,包括法律內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法律內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法律是否在本質上反映社會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會文明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是否合理,法律內容是否符合社會實際發展水平。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立法質量,它在法律實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明確、完整、和諧應當是立法質量的三個基本要求。 明確,指法律規范的語言清楚,概念明確,法律規則指示清楚、公開,而且沒有歧義。 完整,包括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完整和法律程序完整。 和諧,要求法律部門之間、法律淵源之間、法律制度之間以及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統一、有序、和諧的整體。和諧包括兩個具體要求:第一,法律、法規之間應當協調、配合。第二,法律、法規之間沒有互相矛盾、互相抵觸,當兩個以上法律條款指向同一事項時,不會出現如果執行甲條款,就會構成對乙條款或餅條款「違法」的兩難局面。 總之,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法律的實施,認真研究這些因素,並在實踐中有的放矢地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就會改善法律實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

3. 關於法律效力等級,以下表述錯誤的是

個人抄認為C、D錯誤。D就不說了,網上講解的很清楚,C的話講的太絕對了,特別法有可能不是一般法的制定主體制定的。說一種極端的情況,比如軍隊政變,控制了政府,頒布了政變時期的特別法,但由之前立法機構定立的憲法和其他一般法依然適用,就存在了特別法優於一般法、而制定主體又不同的情況了。

4. 法的效力層次

法的效力層次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效力等級關系。根據我國《立法法》的回有關規答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
1.上位法的效力高於下位法,即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於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
2. 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先,優先適用特別法;
3. 新法優於舊法。

5. 法理學論文,關於法律的效力。求大神說幾個可行的思路。謝謝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4、法律的邏輯技術效力--形式合理性追求
法律既然是一種規范表達方式,就在客觀上存在著如何表達這樣一個技術問題。法律規范要合乎形式邏輯之規定。法律規范要符合語法之規定。法律規范要符合修辭之規定。當然,要使得法律具備更大的效力,就需要程序自身必須正當。當然,法律效力的邏輯技術因素還包括了其外在的保障機制-即法律的強制性。
5、法律效力與司法
盡管法律效力是預先存在於法律規范中的,一般說來,司法活動只是根據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所進行的一種法律適用活動。法律效力與司法之間究竟是何種關系?
第一,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實現機制。也是人們糾紛的最後救濟機制。
第二,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創生機制。英美判例法模式中
第三,司法是法律效力的補救機制。法律的解釋機制

6. 我國法律的效力體系是如何構成的

一、效力等級:(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3)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5)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二、沖突解決:(1)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2)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3)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4)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5)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7. 什麼是法律的效力等級

法律效力的等級 標簽: 法律效力
頂[5]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開心001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8. 法的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制約因素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制定好的法律,並嚴格實施這種法律。 制定好的法律與嚴格實施法律兩者密切聯系,法律能否得到很好的實施以及實施的效果如何,固然受到法律實施的外部環境的影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自身素質的制約。制定得好的法律就容易得到實施並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反之,制定得不好的法律就無法得到很好的實施甚至根本無法實施,並產生消極的效果。因此,法律自身品質的優劣是制約法律實效的重要因素。 一、法律實效的含義 何為法律實效,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法律實效即是法律的功能和立法的目的實現的程度和狀態 ;一種觀點認為,法律實效是指人們實際上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去行為,法律被人們實際遵守、執行或適用 。這兩種觀點中,前者側重於法律實施的效果,即法律實施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法律的價值、立法的目的實現的程度,後者側重於法律實施的狀態,即法律被人們實際施行的狀態、程度,而將法律效果與法律實效分離開來。筆者基本同意第一種觀點,法律實效不僅僅指法律被人們實際施行的狀態和程度,更包括法律實施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法律實效作為法律實施的效果,可以有正面、負面或零效果三種情況。如果是正面效果,意味著法律的實施實現了法律的價值和立法的目的。如果是負面效果,則法律沒有實現其價值,且還會給社會或個人帶來危害或其他負面效應。零效果是指法律實施之後,並未在社會上引起相應的反響或給個人帶來任何後果,一切依然如故。負面效果和零效果意味著法律沒有效益,運用經濟分析方法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效果進行度量,立法和法律的實施作為一種投入,總會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總有一定的成本,則必然要求有一定的並且是最大的社會產出,即法律效益。當然法律效益具有多方面的內容,除法律的經濟效益外,還包括政治效益、倫理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因此,從更深層次上講,法律實效還包括有法律效益的含義,要求立法活動和法律的實施講究效益,以更好地實現法律提高全民福祉、實現社會正義之價值,實現法律效益的最大化,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法律實效與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約束力,而法律實效則是這種約束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狀態和程度,法律效力屬於法的「應然」的范疇,法律實效則屬於法的「實然」的范疇。但兩者也有密切的聯系,只有法律具有實效,被人們嚴格地實施,才能實現法律的約束力,同時,只有有效的法律才能得到實施並產生實際的效果。因此,法律實效與法律效力互為前提。 從法律實效的角度研究法律,可以幫助我們從更廣泛的空間和時間上去觀察法律,進而更充分地發揮法律的社會功能。 美國學者康馬傑在其《美國精神》一書中提出:「法律是為實用而制定的,應根據目的而不是根據起源來理解法律。」法律缺乏實效,只能成為具文。研究法律不能僅僅限於靜態的法律條文,更應研究動態的法律實施的情況,法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等等。法律實效的有無是法治社會與官僚社會的重要區別之一,「一切官僚社會都是講形式的,許多法律往往不是為了實行,而是為了裝飾或掩飾。」 強調法律實效,一方面能夠強化法律的實施,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法律實施的情況和實際效果對法律進行校正,及時地修訂、廢止舊法,制定新法,從而加強立法工作,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法律體系,使我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制約法律實效的內在因素 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首先需要法律實效的主體能夠普遍地、自覺地以法律為基本的活動准則,維護法律尊嚴,保證法律實施,其次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法律實施的外部環境。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更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律自身內在因素的制約。法律作為功能系統,其效用的正常發揮,受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部移植自他國的法典,可能因與繼受國的文化環境不合而減損其效用,一部制定後無人知曉的法律可能成為具文,這些是制約法律效力之發揮的外部因素。只有來自法律內部的妨礙其效用正常發揮的因素,我們才稱之為法律的局限性。 制約法律實效的法律自身的內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是否反映社會的客觀現實需要。馬克思指出,法律應當是事物的法的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 他所說的「事物的法的本質」,是指法所調整的各種客觀的社會關系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法律要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就是要求立法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以事物的本性為前提,以客觀發展規律為依託,充分考慮客觀需要與可能,而不是憑主觀臆斷,任意妄為。所以馬克思說:「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製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達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 當客觀環境並沒有提出制定某種法律的需要時,單憑主觀意志去立法,其結果只能歸於失敗。同樣,違背客觀規律所制定的法律終歸要被唾棄。 2、法律是否具有明確性和可預測性。明確性是相對於抽象性、模糊性和原則性而言的,明確性要求法律規定具體、明確、肯定、完整。法律只有具有明確性,當事人才能根據法律的規定認識自己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法律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態度,預測自己行為所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進而決定自己行為的取捨。當事人違反法律的規定受到制裁的,也才能令其信服。法律只有具有明確性,法律的適用者才能嚴格適用法律的規定處理有關問題,避免法律適用上的主觀的、隨意的因素,保證法律適用結果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法律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規定必會對法律的實施造成困難,降低法律的實效。法律的明確性同時要求法律規范之間、法律與法律之間的內容必須協調一致,法律規定互相矛盾、互相沖突,只會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3、法律是否體現和貫徹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立法的過程,包含著立法者關於正義與非正義、合理與不合理、善與惡等方面的價值判斷,反映了支持什麼、反對什麼的價值取向,是道德通過立法活動外化的過程。立法者的道德意識越接近現代社會的現實狀態,法治的理想狀態就越能在社會中實現。而傳統的道德觀念如特權道德觀念、官本位道德觀念、權力崇拜道德觀念等,是與現代民主社會不相容的,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嚴重障礙。這就要求立法者具有堅定的反傳統的意志力和對現代法治道德要求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精神。 立法過分拔高道德要求,法律目標難以實現,同樣的,立法如降低道德要求,與傳統道德相妥協,則將使法律失去效用,立法目的無法實現。法律只有體現和貫徹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才能適應現代民主和法治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才能體現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才能得到人們的信賴和自覺遵守,樹立法律的權威。法律的權威並不是單靠國家強制的暴力來維護的,「法規乃是因為其合理性的內容才得保持其權威,換句話說,各種法規有社會性、倫理性方有其價值,不論法規怎樣完美,如違反人類之道德觀、倫理觀、社會觀者便不能完全其使命」。 法律的權威主要依靠法律自身內容與施行方式的優良品質,依靠法律深得人心、深入人心,依靠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崇敬和自願服從來樹立。違背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的法律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維護,必將歸於失敗。 4、法律用語和立法技術是否大眾化。徐國棟教授對《法國民法典》的評價是:「用簡單、無技巧、通俗易懂,如同聖經一樣簡明的文體寫成,以便同廢除法律的專業化、技術化、復雜化的現象一起,廢除法學家的作用,使公民無需請教律師法官就能讀懂法律。」 守法是法律實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執法和司法只是法律實施的最後的保障,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遵守法律便無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存在的必要。要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當然需要守法主體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但首先更要使他們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具備相當的法律知識,不能指望一個對法律規定一無所知的人會去自覺地遵守法律。而法律用語和立法技術的大眾化則使普通民眾掌握法律成為可能,法律如用模糊難懂的語言寫成,它就會由公共的和一般的變成私有的和特殊的,法學家就會成為人民仰其鼻息的法律的壟斷者,法律的實施便失去了民眾的基礎,法律實效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實現。 三、實現法律實效的立法對策 要使法律實效得到充分的實現,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如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水平;加強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執法、司法人員隊伍;完善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和制度;改革和完善司法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等等。要使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當然也應完善法律自身,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就立法工作而言,應採取如下對策: 1、立法要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立法工作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立法工作中的運用。立法工作者應當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的論證,去發現和把握客觀規律和社會客觀現實需要,將其反映到法律上來。同時,當制定法律的現實基礎發生重大變化,對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時,應及時地對法律進行修改、補充或制定頒布新的法律。當然,法律並不總是被動地反映客觀規律和現實需要,立法活動是一種能動的活動,體現了立法者的主觀的能動的創造。法律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體,法律的客觀性是指法律反映了客觀規律的要求,其調整對象是客觀的,並且一經制定出來就獨立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法律的主觀性是指法律由人們依據其意志和願望以及他們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把握而制定出來的。為使法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客觀現實的發展變化而朝令夕改,立法活動應有一定的科學的創見和預見。這就要求立法者正確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把現時雖尚未明朗,客觀現實尚未提出立法需要的問題事先在法律中加以規定。立法活動中,應辯證地處理好反映客觀現實需要和適度的超前性、預見性的關系。 2、立法要體現民主精神和原則,走群眾路線。為了使法律能夠符合客觀存在的「事物的本質」,馬克思提出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他說:「要能達到這一點,只有使法律成為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也就是說,它應該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並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立法工作走群眾路線,不僅僅由我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所決定,同時也是保證立法科學性的必然要求。立法工作只有體現民主精神和原則,走群眾路線,才能真正體現和反映人民的意志,法律才能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遵守和維護。也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吸取群眾的經驗和智慧,使法律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現實需要。立法工作中,應特別注意徵求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部門的要求和意見。 3、建立嚴格的完善的立法程序。立法活動是一項嚴肅的工作,立法活動從立法動議的提起到法律文件最終通過頒布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環節,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嚴格而完善的立法程序,一方面使法律的制定經過充分的醞釀和斟酌,使法律的規定具體、詳細、完整,並切實反映客觀實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種程序的機制,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討論,協調他們的意見,避免法律體現部門利益的偏面規定,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體現民主精神的原則。因此,嚴格而完善的立法程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立法的科學性。 4、法律結構的科學化。法律結構的科學化有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法律規定具體、嚴謹、完整;二是要求法律規定之間、法律文件之間協調一致;三是要求法律文件互相銜接、互相配套。近二十年來,我國制定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但不可否認,法律規定交叉重復,法律文件間互相矛盾、互相沖突的情況也大量存在,從而影響了法律整體實效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法律文件進行清理、修訂,消除其中的重復規定以及互相矛盾、互相抵觸的內容,按照法律自身嚴密的邏輯結構,形成完善的統一的法律體系。法律文件間的銜接配套的問題也值得重視,法律一般只規定和解決基本的問題,不可能也不應該在法律條文中規定和解決細小的問題。因此,在法律公布之後,需要適時地制定和公布有關的實施細則,各地也可根據立法許可權,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或補充規定,同時就其他相關的問題也應另外製定配套的法律文件,從而使各種法律文件間互相銜接和配套,形成統一有機的整體,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和實用效果。 5、重視立法監督。我國的各種立法機構有其各自的立法許可權,只能在其立法許可權內制定有關的法律文件。由於立法機構不同,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也不同,低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不得與高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相抵觸。但在實踐中,越權立法,低效力層次法律文件的內容與高效力層次法律文件的內容相抵觸的情況也往往有之。因此應重視立法監督工作,下一級立法機構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應按法定的程序報上一級立法機構備案或批准,由上一級立法機構對立法許可權、法律文件的內容等方面問題加以審查,對不符合規定的法律文件有權要求解釋、責令修正甚至予以撤銷,以保證法制的統一。 6、加強法律解釋。法律規定雖然應當具有明確性,應當具體、肯定、完整,但抽象性、模糊性、原則性的規定有時也往往在所難免。這一方面源於語言文字表達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有時也是立法技術方面的要求。因法律文件應避免龐雜繁瑣,法律規定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模糊性和原則性的規定則留有一定的餘地,以利司法機關根據實際情況自由裁量,實現個別正義。但法律的模糊性、原則性的規定往往又給法律的實施造成困難,並有令法官肆意,妨礙法的安全的危險。為此,法律解釋實屬必要。同時,客觀現實總是變動不居,而法律制定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保持穩定,這就有可能造成法律落後於現實的狀況,一味強調嚴格執法,無異於削足適履。法律要適應變化的社會情勢而保持原有的形式和結構,可以採用解釋的方式。解釋就是通過類推及運用法律的方法來發展法律。 通過解釋,賦予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實現法律之實效。應當說明的是,法律解釋不僅僅是立法機構的工作,司法機關作為立法者的助手,對法律進行司法解釋,即所謂「法官造法」,是立法活動的延伸,對於充分實現法律的實效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9.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內有層次之分,又有相容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10. 法律效力等級排序

法律的效力等級排序如下: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性法規;
5、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
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
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以下特殊規則:
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
2、新法優於舊法;
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如下:
1、憲法至上原則;
2、等差順序原則;
3、特別法優先原則;
4、實體法優先原則;
5、國際法優先原則;
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法律可以劃分為: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經批准後,分別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熱點內容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