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欺l詐的法律責任
『壹』 商業欺詐的認定標准有哪些有哪些欺詐行為屬於商業欺詐
商業欺詐的認定標准如下:
1、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商業活動中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2、主觀上表現為具有欺詐的故意,其動機一般是為了牟利。
3、在實踐中大多表現為故意陳述虛偽事實或故意隱瞞事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行為。
4、採取了隱瞞事實真相或編造虛假事實等手段,違背了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沒有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使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法律依據】
《刑法》第266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有以下欺詐行為的都屬於商業欺詐: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2)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4)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5)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6)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7)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9)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
(10)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11)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
(12)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13)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商業欺詐的行為種類很多,但無論何種商業欺詐行為都具有三個共同特徵:
其一,行業性。商業欺詐發生在商業活動過程中,是商業活動過程中的欺詐行為,非商業活動中的欺詐行為不是商業欺詐。商業欺詐所涉及的「商業」,是一種大商業、泛商業的概念,涵蓋存在商品交換以及提供服務的所有市場經濟活動。
其二,故意性。欺詐的一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也就是說,欺詐者主觀上具有惡意。
其三,欺詐性。商業欺詐的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受害人因受欺詐,陷入錯誤,而作出或可能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
『貳』 商業詐騙的定罪標准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遇到商業詐騙怎麼辦
1993年10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工商局1996年3月頒布並實施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對於商家的哪些行為屬於欺詐消費者行為及對於這些行為的處理辦法有明確的規定。如《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欺詐消費者行為)中的前四條:
(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2)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4)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消費者如果發現銷售商在促銷活動中銷售不合格商品以及摻雜、摻假等情況,可及時向工商、物價等部門舉報。
三、商業詐騙罪的立案流程怎麼走
商業詐騙罪的立案程序,是指立案階段中各種訴訟活動的步驟和形式。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立案程序包括對於立案材料的接受、審查和處理三個部分。
1、對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的受理。它是立案程序的開始。
2、對立案材料的審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自己發現的或者接受的立案材料進行核對、調查的活動。其任務是正確認定有無犯罪事實發生,依法應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為正確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決定打下基礎。
3、對立案材料的處理,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過對立案材料審查後,分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決定。這是立案程序的最後結果。
『叄』 商業詐騙的定罪標準是多久多少金額
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商業詐騙的判刑標准為:
商業詐騙可能構成合同詐騙罪,即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商業詐騙主要有: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做擔保等的合同詐騙行為,以及變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等的貸款詐騙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