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個人破產的法律責任

個人破產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6-02 03:32:19

❶ 什麼是個人破產

在美國,個人在沒有能力償還債務時,可以申請破產保護,這就是美國的個人破產制度。個人破產保護的目的主要是給那些負債累累個人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一旦申請破產保護,債務人的大部分債務可以取消。債權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債務人向債務人追討被取消的債務。

當地時間4月5日,數據公司Epiq AACER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3月份美國個人申請破產數量環比增長41%。達到1年來最高水平。申請破產的企業數量也有所增加,申請破產保護的大型企業數量有所減少。

數據表明,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之中,美國的破產率整體有所下降,其原因是美國政府在疫情期間向個人和企業提供了財政支持,加之法院的部分關閉,導致了申請破產程序的延遲。

(1)個人破產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個人破產的由來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資產不斷增長,個人和家庭參與炒股、炒房,利用信用卡和貸款消費的比例越來越高,因貸款炒股、炒房及信用卡大額透支造成個人資不抵債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並沒有個人破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個人資不抵債後,往往出現債主想方設法苦心追債,債務人如驚弓之鳥四處逃債的局面,有的甚至造成家庭慘劇。」張育彪接受采訪時建議,根據國際經驗,盡快引入個人破產制度,加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破產法》。

❷ 個人宣布破產後有什麼後果

(一)對「個人破產」中「個人」的理解 「個人破產」中「個人」應如何理解,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主張個人即自然人,個人破產也即是自然人破產;另一種則主張個人破產中的個人並非嚴格的法律術語,其范圍不僅寬於公民,而且也大於《民法通則》第二章所規定的兩戶一夥,這一觀點認為,個人破產就其本質是指所有法律上或實質承擔無限責任的經濟實體和自然人的破產,包括普通合夥破產、隱名合夥破產、自然人破產、個體工商戶破產及遺產破產等類型。事實上,這種意義上個人破產也就是除法人破產之外的其他民事主體的破產。但,本人認為,個人破產應包括自然人和個體工商戶及同等主體,而不應包括商事合夥。 按照國內外學者對各國破產立法和判例依破產主體不同而進行的分類,我國破產法在破產主體適用上無疑是另類,即破產主體的范圍既不是義大利式的「商人破產主義」,亦非英美的「一般破產主義」,而是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法人破產主義」。「企業法人破產主義」為何物?這必須藉助其他兩種主義來說明。「商人破產主義」認為,破產法僅適用於商事主體,凡商人遇有喪失支付能力、不能支付到期債務又無計可施時,可以破產實現債權受償的最大化及債務人受債務困繞的最小化:「一般破產主義」則承認一切民事主體均有破產能力,不論自然人或法人、商人或非商人,只要有破產條件存在,都可申請破產。 我國破產法與上述兩者都不同,盡管新破產法擴大了破產法的適用范圍,但目前新破產法並未規定個人破產,也就是說,目前中國自然人不能不破產。 美國的個人、已婚的家庭或個體營業戶,依靠工資收入維持生活,欠債總數在25萬美元以下,可以使用此種破產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申請人可以向法院提交還款計劃,並向法院提交一定數額的錢款,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分期分批地歸還其債務。在這種情況下,申請人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歸還他們所欠的債務。這是一種在美國較產常見的破產方法。 在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有重要意義 首先,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飛速發展,政府有責任提醒公眾注意個人破產的風險。 自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出《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加速發展。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年3月的報告(《亞洲區的個人信貸增長情況》),我國個人信貸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由1999年的1.7%,2000的4.8%,發展到2001的7.14%。截至2004年6月,個人信貸組成項目中,住房按揭貸款佔83%,信用卡佔6.4%,其他佔10.6%。個人信貸總額占各類貸款總額的百分比由1999年的1.5%,發展到2000年的4.3%,2001年的6.2%,2002年的8%,2003年更達到10%。 個人信貸的強勁增長,雖然能促進消費,使金融機構增加盈利,但也蘊含著新的風險,有可能影響金融及宏觀經濟的穩定。香港的經驗表明,當信用卡壞賬率由1998年底的4.1%升至2002年9月的高位14.6%時,破產申請的數量也相應地由1998年的每季不足1000宗猛升至2002年的每季約7000宗。由此可見,過度信貸極有可能造成個人財務危機。 我國近幾年一直鼓勵借貸消費,住房、汽車、教育、個人消費貸款已成為各商業銀行的主流業務。民間有輿論認為,如果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是政府把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了消費者。因為信貸消費的充分發展乃是政府出於拉動內需的需要,傳媒在政府示意下「過度」宣揚超前消費、借貸消費,但是如果因過度借貸而出現惡果,卻要由消費者來承擔個人破產的風險,這實在是政府之過,而非老百姓之過。撇開正確與否不說,此言論的出現已經說明政府提醒公眾注意個人破產風險應是當務之急。 其次,個人破產制度可以防止社會動盪、金融危機,尤其是提醒年輕一代理性消費。 美聯儲每年都很關注兩個基本數據,收入的40%以上用於償還債務的家庭數量,以及那些逾60天沒有償還債務的家庭數量。如果這兩個數字過高,則往往預示著金融危機的出現。 過度負債消費,除了個人走向破產邊緣,昔日優良的銀行消費信貸資產也將演變成呆賬、壞賬,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會因過度提前消費而出現衰退,進而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並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會動盪。 現在,家庭、個人也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主體,以個人名義理財變得相當普遍。在我國,一個勞動者有勞動能力的年限不過是三四十年,可是住房按揭貸款的最長年限是三十年,首付最少的只有兩成。這三四十年中,子女出生、教育支出、疾病、意外傷害、父母不測都需要大筆開支,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及失業風險無處不在,可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少考慮到這些。 新興名詞「城市負翁」、「負資產階級」的出現,充分說明了超前消費可能帶來的個人破產風險。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無疑將給熱衷於狂熱超前消費的年輕一代一個警告。 再次,個人破產法的缺位是「執行難」的主因之一,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私力救濟」變成「公力救濟」 盡管這些年來我國沒有個人破產的概念,但是個人破產事實上大量存在,有些「執行難」的案件其實已經無法執行。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庭的消息稱,我國法院一年審理民商事案件約有500萬件,其中有財產給付內容的案件大約有450萬件。1993年,當事人自動履行的比例佔了70%,需要法院強制執行的比例只有30%,但在十年之後的2003年,需要法院強制執行的比例上升到了52%,當事人自動履行的比例只佔48%。如果按照這樣的比例變化繼續下去,再過十年,可能有70%的案件需要法院強制執行。 在我國,由於個人破產法的缺失,在債務人無力償債的情形下,債務人本人不能申請破產,債權人也無法申請債務人的破產,實質上對二者的利益都造成損害。一方面助長了違法者的囂張,另一方面也使得社會公眾對司法權威越來越沒有信心。債權人因為沒有公力救濟的途徑,轉而轉向私力救濟,如討債、綁架、拘禁、毆打債務人等等。各國的個人破產法中普遍規定,一個債務人如已被批准破產,債權人就只能通過債權人聯合會等方式來解決債權,法律禁止債權人單獨發起討債程序,從而限制了私力救濟對債務人的傷害。 最後,個人破產法給破產者以重振旗鼓的機會,是人性化的設計,也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破產法缺位有一個可怕後果,那就是已經破產的債務人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翻身的機會。只要他創造出任何一點點財富,債權人都有權拿走,這個還款期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如果是巨額債務,債務人可能終身都要還債,永遠無法獲得新生。但是如果對於完全破產的債務人不能給予免除債務的期限,不能保留他的自由財產,或者用於企業發展的基本資源,將債務人永遠釘在恥辱架上,對社會發展又有什麼好處呢?沒有誰願意破產,做社會的失敗者。既然已經失敗,應當寬容地給他翻身的機會,當然前提是他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 破產制度發展到現代,原來不利於債務人的三大制度:破產有罪主義、破產懲戒主義和破產不免責主義已經被破產無罪主義、破產不懲戒主義和破產免責主義所取代。自願破產制度、自由破產制度和破產免責制度是個人破產制度中的核心。目前世界各國的個人破產法都給了債務人復甦經濟的機會,破產免責主義使得債務人能夠從負債累累中逃脫開來重振旗鼓,自由財產制度使得債務人可以保留生活的必需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債務人生活的保障,也是人性化的設計,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更多破產法資源請登陸中國破產法網: http://www.chinain

❸ 個人破產對妻子子女可有影響

個人破產條例的初衷是保護「誠信+冒險+創新」的企業家,但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性,所有人、所有事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婚姻家庭,必然因此發生變化和影響。
個人破產條例中與婚姻家庭有關的規定和影響
一、申請個人破產,需要提交夫妻共同財產清冊,申報配偶、未成年子女等人的財產收入。
申請個人破產需要對個人財產和債務進行清算。而我國實行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即如無特別約定,夫妻婚後任一方的收入和財產均視為共同財產。因此,為了釐清破產申請人的個人財產,勢必需要對配偶的收入財產同步進行清查。
如果夫妻實行約定財產制,通過協議約定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是不是就不用申報了呢?條例中並未排除申報。原因也簡單,真約定還是假約定,本身就是需要查明的問題。
至於未成年子女名下資產,多半可能來源於父母,一並查實亦屬情理之中。
二、個人破產受理後,配偶、子女等需配合調查和分配。
因為夫妻共同財產、共同債務的存在,以及夫妻生活共同體的現實,個人破產申請人的收入、財產流轉、資產轉讓等等,很有可能與配偶、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員相關聯,因此讓他們配合調查、接管、分配,是法定的責任。
三、法院作出限制決定之日起至解除之日止,子女不得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個人破產條例的「限制高消費」,比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行為限制更為細致,不得供子女就讀高消費的私立學校、不得購買機動車輛等等。
至於不得供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的規定,現實中,該如何界定高收費、若非本人而是配偶方來供子女上高收費學校,是否可被允許等等,都有待實踐摸索。總之,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在所難免。
四、配偶及前配偶債務的清償順位,排在普通債權人的後面。
實踐中,夫妻之間也可能存在債務,與前配偶之間基於離婚產生的債務也是常有的。因此,配偶及前配偶也可能是破產申請人的債權人,理論上似乎應當與其他普通破產債權人享有同等受償的權利,比如按比例受償。但在個人破產程序中,卻不是如此,而是要在其他普通債權都被清償以後,才能被清償。
為何基於婚姻家庭關系而產生的債權列後於普通債權?恐怕仍要追溯到夫妻、家庭關系以及財產混同共有這一基本面。
五、配偶不配合調查,包庇、轉移財產,明知申請破產仍索要財產等行為,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對於破產申請人的嚴格審查,是深圳個人破產條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保護「誠信而不幸」的債務人、不讓「老賴」有機可乘的關鍵。配偶、家庭成員配合破產程序,不包庇、協助轉移、毀損財產等,也是實現個人破產條例價值觀的重要要求。違反必然會受到法律制裁。
六、配偶或需共同申請破產。
如前所述,申請個人破產,首先需要對其個人資產與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區分和釐清,也就是婚內析產,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再者,人性使然,總會試圖維護配偶及家庭, 「表面看似合規,實則意在財產保全和轉移」的情況必然增多。也正因此,法院對已婚破產申請人的審核力度和成本會更大。反過來,也加重了已婚破產申請人申請成功的壓力和難度。由此,夫妻共同申請破產,也許可以大大降低破產程序的難度,也可能是成功申請破產的更優選擇。
七、破產申請人在破產程序中去世後,或繼續完成破產程序,或按繼承處理。
申請破產人去世,繼承人一致同意或沒有繼承人的,破產程序繼續。達不成一致的,法院裁定終結破產程序。扣除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後的財產處理,按民法典中繼承的相關規定處理。而根據繼承的相關規定,先確定遺產管理人,對遺產進行清理和管理,先清償欠稅欠債,再繼承。
鑒於申請破產人生前已經申請破產,說明其個人財產(遺產)資不抵債。由此,預計繼承人會優選繼續完成破產。若繼承人聯系不上,則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才進入繼承程序。即便繼承程序,從本質上說,與破產程序也有極大的類似,最終的結果應該大同小異。
個人破產條例背景下的婚姻提示
個人破產條例的出台,是時代和法治的進步,是所有市場主體都有權申請破產,才能制度自洽的邏輯必然,是大勢所趨,不以每一個微觀個體所左右。每個人背後是每個家庭,個人破產的背後,也是家庭財產和生活穩定的挑戰。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規劃和改變。
一、欲與「冒險家」結婚,可用《夫妻財產約定》適當保護。
如前所述,個人申請破產,必然要對個人財產、配偶財產、夫妻共同財產進行甄別、分析、理清、析出,這種析產難免會殃及配偶的個人收入和財產利益。如果的確有與「冒險家」共組家庭的計劃,或者已然與「冒險家」同處婚姻中,防患於未然,可以考慮簽訂《夫妻財產約定》,將各自財產、債務的界限劃分得更加明確。這樣,一旦將來對方啟動個人破產程序,審查也更容易,可以盡可能地將風險放在申請人個人身上,從而間接維護和保全了配偶個人的財產,不至於讓家庭整體都陷入「破產」的境地。
二、已婚人士申請個人破產前,需處理好婚姻關系。
所有已婚的個人破產申請者,在申請破產前,請務必考慮和協調好與配偶和家庭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配偶、兒女及父母的相關權益。
三、所有家庭需要更加謹慎進行債務管理。
債務是個人破產的誘因。一方面,出借給他人款項時,必須謹慎進行出借前的「盡職調查」,更加註重審查借款人的信用,千萬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夫妻一方要借款時,考慮清楚是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對於「未來無法還清債務時如何處理」進行思考和規劃。作為最兜底的處理方式,「個人破產」無疑必須考慮進去。由此,婚姻中對於財產的管理一定要更加有智慧。
個人破產將對個人財富規劃、家族傳承帶來極度深遠的影響。在時代大背景之下,要求敢闖敢拼、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在創新、創造的同時,對家族財富管理、婚姻關系、夫妻財產、家庭債務都要做出更加詳盡和細致的規劃。

❹ 個人宣布破產後有什麼後果

摘要 個人申請破產後,我們可以視為其已經不具有了還債能力。那麼此時對於其的債務問題,就可以從不具有還債能力進行分析。

❺ 個人破產後欠的債務怎麼處理

一、破產清償順序
(一)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二)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三)普通破產債權。二、債務人長期不還債怎麼辦(一)注意催討
有句俗話叫「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還仍然存在著不講信用的人,他們有的到期不還,有的借整還零等等。因此,凡借出的款項已經超過雙方約定期限,但借款仍未歸還的,出借人就要考慮催討,提醒借款人,催告其在合理的期限內返還借款。(二)及時起訴
借貸雙方權利受侵害的,被侵害者應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算起的二年內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超過二年的訴訟時效,人民法院就會不予受理,出借人的債權就失去了法律保護。三、個人破產後欠的債務處理方法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由此可見,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而《民法通則》對此也僅作了上述原則性規定。
實踐中,債務人無力償還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暫時無力償還。如屬於這種情況,可按照上述《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由債務人分期償還。另一種是永久無力償還。如果是永久無力清償的話,則只能就債務人的個人現有財產來清償了,這就要經過法院審理、作出判決,再付諸執行,也就是說債務人有多少
個人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就拿多少。私人之間的借款要慎重。借錢給人,必須了解對方的資信情況,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互通有無、如果數額較大的話,除立借據外,也要盡可能由借款人提供擔保或以一定財產作抵押,這樣就可減少風險。

❻ 個人申請破產後債務怎麼辦

個體破產後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

【個人破產清算後債務怎麼辦?】
個人破產清算後債務是毫無疑問要進行償還的。對於暫時無力償還的,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破產清算是指宣告股份有限公司破產以後,由清算組接管公司,對破產財產進行清算、評估和處理、分配。清算組由人民法院依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組織股東、有關機關及有關專業人士組成。所謂有關機關一般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政府主管部門、證券管理部門等,專業人員一般包括會計師、律師、評估師等。

【如何避免個人破產?】
當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由債權人或債務人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宣告其破產,將其全部財產全部公平分配給債權人,並對該自然人的身份採取某種限制措施的法定程序稱為個人破產。市場風險變幻莫測,人人都有破產的可能,但要倡導理性消費,特別是要量力而行。對於年輕人消費,首先要控制個人債務,衡量自己的能力,對風險要有清楚的認識,過度的負債將成為負擔。一般的原則是,個人負債不要超過個人總資產的50%,這是一條基準線,否則就有風險。

法律依據
《民法典》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由此可見,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而《民法典》對此也僅作了上述原則性規定。

熱點內容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
錫林郭勒盟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02 06:07:56 瀏覽:136
法官藏匿偽造證據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991
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請流程 發布:2025-02-02 05:55:41 瀏覽:966
醫葯公司法律監管 發布:2025-02-02 05:54:19 瀏覽:734
電力公司違法規定罪名 發布:2025-02-02 05:37:18 瀏覽:477
常芬律師 發布:2025-02-02 03:58:35 瀏覽:638
代理律師為勞動法費用多少 發布:2025-02-02 03:36:12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