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積極普及法律知識

積極普及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6-03 06:53:18

『壹』 為什麼要普及法律知識

公民學習法律常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學法才能知法、懂法、用法。
我國社會主義法雖然從本質上來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是人民自己手中的工具和武器,而且,在制定過程中,立法者也盡量注意到使法律通俗易懂。但是任何公民要真正能做到知法懂法,也還是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學習。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國家頒布的法律的數量越來越多,人們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掌握的,而且法律條文里邊包含的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也比較豐富,因此給學法者理解方面也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人們要更好地做到知法、懂法,就非得盡可能地掌握法律里所包涵的豐富的科學知識,弄明白有關的術語、詞彙的基本意思不可,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別的途徑,只有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學習。
另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法律影響社會的廣度和深度都在發展,「用法」成了人們的迫切需要。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需要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時候,卻不知道用法,不會用法,法律意識相當淡薄。主要原因是他們還不知法、不懂法,或知法不多,懂法不深。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條,那就是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認真學習法律常識,逐步做到知法、懂法,並且學會用法。
第二,學法才能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也稱法律觀,它是人們關於法律的情感、信念、觀點和思想等的總稱。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一種嶄新的無產階級的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除了應該具有忠於祖國和人民,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投身改革,努力為四化做貢獻的政治意識外,還應該逐漸培養自己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提高了,他們熱愛和擁護我國現行法律的情感,信念才能加深,並且由自發上升到自覺。他們對我國現行法律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也才能逐步科學化、系統化,同時,他們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自己在勞動、工作、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違法現象作斗爭,以及遵守法律,保證法律實施等觀念,也才能不斷增強。這不僅對保護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鞏固安定的社會秩序,而且對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都具有巨大意義。
第三,學法是做到守法的必要前提。大家知道,社會上經常發生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許多人從來不學習國家各項法律,因而也就根本不知法、不懂法,違了法甚至犯了罪,自己還不知道究竟。例如,殺害自己的孩子,砍伐國家森林,濫捕亂殺飛禽走獸,私拆別人信件,偷聽別人電話,虐待迫害部屬等等類似的違法犯罪現象,卻不認為是違法犯罪的人不在少數。
可見,不學習國家法律,沒有法律常識的人,就不會有自覺守法的觀念,就難免做出違法以至犯罪的事情來。所以我們要想做一個知法、懂法、自覺守法的好公民,必須要學習法律常識,把學法、增強守法觀念列入自己的議事日程,作為自己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貳』 如何創新普及法律常識工作

第一,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乃依法治國之基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70%左右,這群人的法律意識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識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國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國的關鍵在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而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的基礎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眾具備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識,這是基礎中的基礎。現在我深感我們的這個基礎層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礙我國法治化進程的症結所在。當然普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普法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

第二,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有助於提高我國基層法院法官的辦案質量和民眾的滿意率。

如今,基層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責辦案質量低,當事人滿意率低等。我感覺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老把問題的責任歸咎於法官,其實導致這樣的結果當事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我國基層法院特別是郊縣或比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觸的當事人普遍法律意識比較低:他們中不乏法盲,言行舉止無不表現出對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實法院也是他們主張要回自己權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丟臉的事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他們的觀念之中;他們中也不乏刁民,無視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隨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動手打人,還有拒不簽字等等。我深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法官實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為法院系統中的一名法官他受著錯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內部嚴格的考核制度的壓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幾乎沒有法律常識的當事人面前運用法律斷案阻礙重重。暫且不說其聽不懂法言法語要費力地一遍遍解釋,一些和他們自己內心的道德標准相背的法律准則他們完全聽不進,情緒一激動就導致當庭謾罵法官甚至動粗。在這種環境中辦案的法官還何來威嚴感和職業榮譽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辦案質量,要提高當事人的滿意率,提高法官素質是一個方面,提高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當事人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法官素質的提高還會有自然的促進作用,因為法官在有著很強法律意識的當事人面前也不敢亂來。

第三,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優化我國的法治環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質是一個方面,關鍵還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因為後者涉及的面要廣得多,正因為面廣所以普法也是困難重重。我們可以採用小平同志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再逐步提高整體民眾的法律意識。我感覺近年來由於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國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強調提高這一小部分人的素質的同時我們不能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採取太過聽之任之的態度。一味強調法官、檢察官素質的提高而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持放任態度必然會使兩者之間產生落差而不匹配。就算有了高素質的司法工作隊伍也很難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所謂「秀才碰到兵,有理說不清」。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身體單薄的人你給他吃再好的補葯也沒法改善他的體質,因為他的現有體質根本沒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補葯,所以要讓補葯起作用必須要使其體質達到一定的標准。我國現在的司法改革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討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法治環境中的,在一個民眾法律意識比較低的環境中是很難實際操作的,這樣在這些地方談司法改革就顯得其改革意義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麼我們必須要重視普法,要盡可能地把普法提到與司法改革同樣的高度,這樣才能有助於兩者協調而發揮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視。

要讓百姓去主動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運用法律常識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主動去了解,既然主動學習有困難,那麼我們就應當用宏觀調空的方式來被動灌輸。下面我簡單談談我的構想:
首先,我們應當完善我們的法律援助體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使碰到法律問題的老百姓能夠方便有效地獲得法律援助。這樣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時獲得相應的法律常識。同時基層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時候要適當作一些相關的法律宣傳,擴大影響面,對百姓起一個警示作用。基層法院具體的承辦法官也要主動承擔起法律宣傳工作,基層法院特別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調解結案的,此時法官應當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當事人以後能有所受益。簡而言之就是以點帶面,通過法律工作者來帶動社會大眾的法律意識。
其次,電視、報紙等各新聞媒體在加大法律宣傳工作的同時,要適當考慮大眾化問題,要吸引民眾的目光,如果太過專業化恐怕還是不能達到法律宣傳的目的。現在案件聚焦、法律與道德、社會方圓、東方110、終極對話、今日說法等節目都是比較好的節目貼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發揮這些節目的作用。
再次,希望演藝圈能多產出一些國產法律類影片,電影的影響力往往比刻意的宣傳要有效得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樣成功的有關法律的影片實在太少了,我們的老百姓不能再把今天的法治環境理解成秋菊打官司那個年代的樣子了,可我發現很多文化層次比較低的老百姓的觀念還是停留在那個年代,我們需要新時代的法律影片來刷新老百姓頭腦中的打官司概念。國外有很多優秀的法律類片子,像《失控的陪審團》等,引進國外優秀的法律類片子對於文化層次比較低的老百姓而言效果恐怕不會很明顯,國外的片子往往不是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所以我希望我們能像打造《英雄》等國產大片一樣來打造一些高質量的法律影片來刷新我國民眾的法律觀念,喚醒民眾的法律意識。
最後,我建議我們現在的中小學都應該開設法律課程,其內容應該是實用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有關刑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內容,可以以案例形式把有關法律理念零零碎碎地慢慢傳授給他們。不能把法律課程只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法律課程也應該納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中,甚至要作為中考高考的內容之一,讓大家充分重視法律。大學才開設法律課程太晚了,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法律意識,同時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的生動的案例和相關法律常識回到家往往就充當起法律宣傳者的角色,一人受教全家受用。我認為這是普法比較有效的途徑之一,希望有關部門能考慮考慮這個建議。

總之,司法改革是面向司法機關、司法工作者的,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必須加以重視;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也必須加以重視,兩者不可偏廢。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我國現在人口眾多,眾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例又比較低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走「法律平民化,法官精英化」的路線,如果兩者都平民化顯然和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相背,如果兩者都精英化勢必會把大部分民眾排斥在司法保護的范圍之外,這會直接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為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了優化我國的法治環境,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我們必須在強調司法改革的同時把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提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視。

『叄』 如何向農村人普及法律知識

隨著農民參與社會生活的不斷擴大,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農民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如:宅基地承包,村委會選舉,勞動保障,婚姻家庭,消費參與者權益保護,然而,在市場經濟等諸多法律問題面前,許多農民不知所措,顯得束手無策,有時想當然,最終觸犯了法律。如果農民採取其他合理合法的方式,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說明在農村開展法治教育,特別是普及法治意識是多麼重要。農民的法律意識需要培養和教育,我們認為應該從幾個方面入手。

從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出發,堅持法律宣傳教育與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相結合,使農民了解和掌握民主參與的法律渠道,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增強守法意識;重視對農民工和移民的法律服務和法律宣傳教育,培養和樹立社會治安觀念,增強依法維權能力,不斷培育人人守法,法治意識深入人心的良好法治氛圍。

當農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成熟時,我們的社會將真正構建起一幅和諧的畫面。

『肆』 給低年級小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怎麼樣進行比較好

引言: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給孩子全面的知識普及,這樣的話,小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也能夠更加清楚的認知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給低年級小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怎麼樣進行比較好呢?

『伍』 從小學或者初中階段就給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會有什麼好處呢

『陸』 如何普及法律法規

如果要普及法律法規的話,那麼應該從學生做起,可以在學校裡面多給他們上一些這種課程。讓他們講給父母聽。

『柒』 普及法律知識作文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中,希望世界充滿愛!其實,這並非高不可攀,難以實現。只要人人都學法用法,遵紀守法,那麼,這種溫馨祥和的氣氛,就會時刻縈繞著我們。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矩」。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的作用愈來愈重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愈來愈密切。在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在對外交往中,法律也是調整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重要社會規范。作為21世紀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學習、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實現跨世紀宏偉藍圖、振興中華的需要,也是維護人類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需要。
那麼中學生為什麼要學法,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有關涉法的真實案例,從中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案例一:只想找回我的狗,不曾想犯罪了。大學生劉某買的兩條狼狗丟失。劉某懷疑是鄰家小孩狗娃偷的狗,便用拴狗的鐵鏈把狗娃綁回家中,關在養狗的鐵籠里,逼其說出狗的下落。三天後狗娃伺機逃脫並報了案。司法機關依法以非法拘禁罪將劉某逮捕歸案。在監獄里,劉某回答記者問題時說了標題中的那段話。面對這樣的表白,我們感到:一個大學生連起碼的法律常識都不懂,犯了法還不知道。但法律是無情的,等待他的將是幾年的鐵窗生涯。
案例二:上網的害處。未成年犯小陵(化名),小學畢業後在同學的引導下漸漸迷上了上網玩游戲,開學後剛上初中一年級就經常逃學、曠課,與同學結伴去網吧。由於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拖欠網吧的上網費太多,網吧老闆不同意其繼續玩,小陵就象生了病。為了能繼續上網,小陵和自己的上網同伴決定去搶點錢來。他們在一個檯球室搶劫一名學生的錢沒有成功後,便將他的自行車搶走,並假意帶這名學生到一個公園去玩,想再次搶劫其身上的錢,被公園的保安發現,扭送至派出所。小陵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今年 8 月投入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改造。
案例三:在校大學生張亮維權案 。某在校大學生張亮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運輸的汽車被同村田某偷開翻入溝中,修理費花去 2000 多元,停運損失達 1500 多元。田某堅持只付修理費,對其他損失概不負責。張亮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為造成的損失包括:現有財產的損失,如修理費;失去的可得利益,如汽車正常運輸時的純收益。於是建議到法院起訴。最終張亮家人勝訴而得到賠償。
案例一和案例二給我們的啟示是,學法有助於我們不違法或者守法。如果說這種意義是消極的,那麼,案例三中張亮用法維護自己家人的合法權益的事實說明,學法還具有維權和護法的積極意義。通過以上三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第一、文化水平高並不等於自身的法律素質就高,大學生也有可能是法盲。第二、在我國法制教育工作還很不完善,許多基礎的法律知識還並未被廣大群眾所掌握。第三、法律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法律問題。我們認為學生學法,具有以下重要意義:一是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增強法律意識的需要。人生的路很漫長,打好基礎是人生之旅的關鍵之處。少年時代正是長身體、學知識的重要時期,只有學習了法律知識,才能知道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學會分辨是非,識別善惡,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二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維護社會穩定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人們常說: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重任將歷史地落到少年朋友的肩上。為了更好地肩負並完成歷史賦予的重任,青少年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廣泛的知識面,不僅要學習、掌握科學知識,而且要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制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法制目標,才能保障我們偉大祖國的長期穩定和經濟騰飛。

『捌』 如何對兒童進行法律常識教育

如何對兒童進行法律常識教育?以下的方式可以解決。

教育要從小抓起,法治教育也要從小抓起,使他們人懂法,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懂得在我國家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從小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並且能夠積極地維護法律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這對於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老師和家長都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玖』 開展校園法制宣傳特別是開展憲法宣傳活動的有何重要意義

開展法制教育宣傳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意義:提升了中小學生預防違法犯罪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知法、守法的責任意識。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告誡廣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學生就能從容對待校園暴力、社會犯罪,及時識破上下學途中最容易發生的拐騙事件中騙子的常用招數,遇到常見的校園安全事件和交通安全事件,就能迅速想出應對策略,從而大大提高孩子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自我防範能力。

(9)積極普及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走進校園,可以以向青少年講授《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青少年犯罪防治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形式普及。

通過對正反面案例的分析,將遵紀守法的故事或案例受到處罰的情況傳播給學生,使他們能夠獲得法律知識,受到啟發。還可以舉辦模擬法庭,讓學生加深經驗,增強運用法律的能力,對校園暴力說「不」。

針對校園安全隱患的現狀,普法教育應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校園安全教育上,幫助構建安全和諧校園。以校園宣傳的形式,為學生營造法制氛圍,使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使法學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推進「依法治校」,學校要「依法治校」,這需要一個普及法律、轉變觀念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倡導,更需要學校的積極配合。

學生階段對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人們的世界觀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因此,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讓學生知道和理解法律從小培養依法做事的概念,同時,了解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這是擴大社會團體的法律報道的意義,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表現,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內在需要。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
民法協議內容 發布:2025-02-02 02:31:48 瀏覽:299
律師賺多少錢 發布:2025-02-02 02:06:27 瀏覽:674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