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節點法律知識
㈠ 法律規定未成年人是幾歲
中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的公民。
不同的法律責任,有不同的年齡規定,有不少人傻傻分不清,因為斷章取義,望文生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中國國家法律文件。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於2012年10月26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14周歲,16周歲,這是刑事責任年齡的兩個不同節點。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負刑事責任。」也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只對自己實施的這八種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不得突破這一界限。
刑事責任年齡具體規定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劃分,有8周歲,16周歲,18周歲的區分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現行最新規定):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㈡ 我國法律規定的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多少歲為什麼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即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於老年人。
我國將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准規定為60周歲有以下幾點原因。
(1)人的生理狀況的原因。人的一生分為嬰兒、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代表了人從出生、成長到衰老的過程。劃分老年人的標准主要是以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老為依據。我國目前人口乎均壽命為70歲,但60歲後,體質已發生明顯的變化,一般不再承擔繁重的工作和重體力勞動。所以,60歲作為老年人的起點年齡,符合我國大多數人的身體狀況。
(2)參考了國際通用標准。國際上發達國家老年人年齡起點標准為65歲,發展中國家的標准為6O歲,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因此採用60歲作為標准較為適宜。
(3)同退休年齡相銜接。我國一般規定男60歲、女55歲為退休年齡,特殊工種的退休年齡雖然較早,但還不能稱為老年人。為了與多數人的退休年齡相銜接,將60歲作為老年人年齡起點與我國目前情況是相適應的。
㈢ 民法典關於年齡法規都有什麼
法律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法律規定,不滿八周歲的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八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十八周歲的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十六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七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㈣ 《民法典》第十九條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條是由民法通則第十二條修改而來,還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內容。其中將民法通則「十周歲以上」修改為「八周歲以上」,「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吸收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內容。同時,民法典則在第三編合同編中刪除了原合同法第四十七的內容,避免重復。
一、本條目的和含義
本條確立了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制度。限制行為能力,又稱為不完全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部分獨立地或者說一定性質的民事法律上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法律設定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主要是為了規定自然人不能完全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應如何參與民事交易,以保護未成年人及辨認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被劃分為兩類,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本條規定了未成年人享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最低年齡界限或者說年齡時間節點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他們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如何參與民事交易,及未成年人可以例外地獨立實施哪些民事法律行為。
本條所解決的問題是,未成年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在哪些情形下是有效的,在哪些情形下只有經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才能產生法律約束力。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規定從十周歲以上降到八周歲以上
年齡是衡量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的標准,自然人達到一定年齡後才能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且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但是,如何設定未成年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標准呢?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立法規定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下限為七歲;俄羅斯、越南等國為六歲。都低於我國對於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為十周歲的規定。而我國規定這個十周歲的年齡下限是基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我國的經濟、文化的現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的。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進程加快了。特別是學前教育的大量普及以及多媒體的發展,兒童接觸世界、理解事務的能力大大提高。現在的未成年人的心智與《民法通則》立法之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兒童與青少年的成熟年齡普通提前,認識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此情況下,民法典的這次調整,是對未成年人一定程度自主決定自由的尊重,符合現代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特點,有利於未成人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的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三、民法典是如何限制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一個介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類型,具有緩沖全有與全無的極端性的規范功能。相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意味著未成年人不是完全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是可以有限地獨立實施某些民事法律行為,即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有限度的,是受法律限制的。
民法典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限定在兩種條件下:一是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二是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限定條件不是對民事法律行為范圍的限制,而是對民事法律行為性質的限制或限定,也就是說這種限制,並不是限定未成年人在多大范圍內享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是限制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哪種性質或者類型的民事法律行為。
(1)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那些純粹獲得法律上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純粹事實上獲得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所謂純獲利益的行為,是指能夠獲得利益但不負法律上的負擔。如無負擔的贈與、無須賦稅的得利等,如果是有負擔的贈與、即使負擔相對於獲贈相當微小,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純獲利益關鍵在於「純」字,所以只要設定有任何義務,不論是財產義務還是人身義務,也不論其義務大小或義務的內容是作為或不作為,均不算是純獲利益。贈與關系中,贈與人對未成年人的贈與雖不讓未成年人有任何負擔,卻讓未年人的監護人直接或間接承擔,那未成年人的純獲利益就演變成交易了。也不屬於純獲法律上的利益。
(2)「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屬於一種概括、靈活的規定。一律否認未成年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效力實無必要,也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在我國實際生活中,未成年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民事活動,即所謂有「打醬油」行為,就不能否定其效力與合法性,否則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反而是對行為自由的不當限制。特別是隨著網上購物的興起,年齡很小的兒童也能熟練操作購買、支付等行為,而交易的相對方無法知曉,更不能一概否定上述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因此,賦予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既有利於保障未成年人的行為自由,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
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這一規定仍有參考價值。
(3)除了上述兩類民事法律行為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通過途徑參與其他民事法律行為:一是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二是自己實施之後經過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認。所謂同意,主要指在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前,表示允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與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所謂追認,是指在民事法律行為實施之後,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表示認可。當然,事後追認也是一種同意。
㈤ 民事年齡劃分的三個年齡段
民事年齡劃分的三個年齡段分別為:
1、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行為能力人,也稱為可以獨立進行部分民事活動能力的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稱完全沒有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能力人,這種人包括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還包括因事故造成的腦功能受損,神志不清,或老年性痴呆神志不清的人。
談到民事行為能力,就不得不先說民事權利能力。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主體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一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第二十二條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㈥ 各個年齡段犯罪所負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負刑事責任。」也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只對自己實施的這八種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不得突破這一界限。
具體規定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http://ke..com/view/281412.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