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數據有法律效力嗎
⑴ 電子版的借條是否有法律效力
電子版借條有法律效力。用電子數據形式形成的,表明了特定民事法律關系,有確定的載體,和可以清晰再現的電子數據,與書面的數據形式,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⑵ 電子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電子協議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有關規定,數據電文形式的合同是受法律認可的,只要合同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生效要件,雙方協商一致自願簽訂,該合同便具有法律效力。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1、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2、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3、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4、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民事活動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單證等文書,當事人可以約定使用或者不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不得僅因為其採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以下情形不適用電子印章:
1、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
2、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權益轉讓的;
3、涉及停止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公用事業服務的;
4、法律規定的不適用電子文書的其他情形;
5、電子簽名是基於網上身份認證系統,數字證書相當於網上的身份證,以數字簽名的方式通過第三方權威認證有效地進行網上身份認證,幫助各個主體識別對方身份和表明自身的身份,具有真實性和防抵賴功能;
6、與物理身份證不同的是,數字證書還具有安全、保密、防篡改的特性,可對企業網上傳輸的信息進行有效保護和安全的傳遞。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第十三條 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一)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二)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三)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四)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
⑶ 郵件確認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電子郵件屬於法定證據種類中的電子數據。合法真實的電子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在訴訟中,當事人可以將導出的郵件放在軟盤中提交人民法院,經對方質證後無異議的,可列印出來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後附卷。如對方有異議,應由人民法院按現場勘驗的方法取證,現場勘驗的筆錄應由雙方當事人當場簽字。盡管電子郵件以電子信息形式傳播和收發,不如傳統書證保真程度高,被篡改後不易識別,但電子郵件也有其自身優勢,即其發件人和收件人為唯一,每個電子郵箱對應唯一的用戶,其互聯網的帳號、密碼、用戶名在相對時間內也是唯一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⑷ 電子版的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電子數據是法定證據之一,可以作為相關權利憑證,符合下列要求的電子版收回據具有法律效力:
收條是有法律上答的理由予以接收的人接收財物後,給送交人出具的書面憑據。
收條應包括五要件:交納人、收取人、交付理由、交付內容以及交付時間。
在具備了上述五要素的基礎上,收取人簽名(蓋章)收條即生效。
收取人的簽名可以是電子簽名。
收據是企事業單位在 經濟活動中使用的原始憑證,主要是指 財政部門印製的蓋有財政票據監制章的的收付款憑證,用於行政事業性收入,即非應稅業務 。
⑸ 電子數據的有法律效力嗎
作為電子貨幣的物是存儲於計算機或IC卡中的電子數據,那麼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問題就是傳統法律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國《合同法》第11條規定數據電文為書面形式之一種。據此,以電子數據為物質載體的電子貨幣與以紙面為物質載體的紙幣具有同等的效力。但是,我們認為,此種「功能等同」模式的立法只是過渡性質的立法。我國法律應明確規定作為意思表示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也應明確規定作為電子貨幣的物之一種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另外,承認電子數據的效力固然重要,但解決電子數據的認證問題則更具重大意義。從2005年4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電子簽名法》應運而生。它以法律形式對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電子認證服務業設定行政許可,並授權信息產業部作為實施機關,對電子認證服務提供者實施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