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層次

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層次

發布時間: 2022-06-04 11:10:33

1. 國際條約在中國的法律地位

國際條約與協定的內容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是我國法的淵源。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

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1)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層次擴展閱讀:

法律淵源分類:

1、歷史淵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規范產生的過去的行為、事件和法律。換句話說,法律的歷史淵源是指特定法律規范與歷史上出現過的行為、事件有什麼聯系,或從歷史上某種法律中汲取了什麼內容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2、理論淵源。即指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源泉。這些理論提出並論證了某種社會行為或法律原則的合理性,並得到掌握政權的階級的普遍認同,成為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基礎。

3、本質淵源。即從本質上說法律來源於什麼。

2. 國際條約在國內法中的適用有哪些

中國雖然沒有將國際條約納入國內法的明確規定。但是我國不少法律、法規含有「國際專條約與之發生沖屬突時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對於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效力,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

(2)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層次擴展閱讀

國際條約在國內發生效力的前提是,國際條約在本質上是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的,必須由國家通過個別立法來實施國際條約,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其它憲法程序。

國家一旦締結或加入某一國際國際條約,該國際條約便自動地成為國內法的一部分,從而無需轉化即可在國內法中直接適用。

3. 法律法規的效力等級排序

我國法律層面一般有4個等級,法律(含憲法)、法規、行政規章(含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立法法》第七十八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4. 我國法律法規及國際公約優先順序

從現代法制社抄會的法律結構來看,憲法作為母法是一國法律的根本,是所有國家權力機關權力的來源,對締約程序規則也都源於憲法性文件的授權,如果條約效力可以高於憲法的話,理論上將面臨解釋下位法何以能夠規定上位法的難題。因此國際條約的效力無法高於國內憲法,但事實上各國是不可能冒著違憲的危險去簽訂國際條約的。因此,實踐中這兩者的沖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至於憲法以下的子法,層次、界位亦各有不同,效力不能高過國際條約。

參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5. 分析案例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對法律主體的約束力或拘束力。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無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法律效力有三個層次:1、法律的應然效力,是指法應當有效,因為法是國家制定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所以法律的約束力來自於國家。2、法律的事實效力,是指法律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們的遵守。這種法律在實際上被遵守的程度,被稱為法律實效。3、法律的道德效力,是指很多社會成員對於法律的遵守是基於共同的法律確信。

賴昌星案從法律的應然效力來看,由於賴昌星確實違法,是應當對賴昌星處以刑罰的;但是由於賴昌星逃往加拿大,我國和加拿大有沒有引渡方面的條約,因此在法律實效上,賴昌星並未受到國家的強制懲罰。由此可見,我國必須加強法律制度的完善健全,廣泛參與國際法,簽署符合我國利益的國際條約,使法律的應然效力確實得到法律實效的支持。

6. 國際法怎麼會有法律效力

法是對於人的最低要求,有強制性,必須做好
道德是最高要求,遵循社會習
兩者的層次不同

7.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7)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層次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8.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來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自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如1982年《商標法》、1984年《專利法》、1985年《繼承法》、1992年《海商法》等。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試行)》 第189條首先作出了與上述《民法通則》第142條相同的規定,而1991年《民事訴訟法》重復了這樣的規定。從這些規定看來,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在國內是有直接的效力。同時,國際條約的規定若與國內法律不同時應優先適用。但是,由於這些規定僅限於個別法律,還不能說是已經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完全確立了規則。不過,上述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立法政策的明顯傾向,從而有「國際條約優於國內法」成為一項具有普遍性規則的可能。

9.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回的法律答、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

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

熱點內容
誰刺傷法官 發布:2025-02-01 20:37:01 瀏覽:93
法院扣除審限 發布:2025-02-01 20:23:47 瀏覽:274
法治新講堂 發布:2025-02-01 19:26:37 瀏覽:156
法官法第十六條解釋 發布:2025-02-01 19:02:15 瀏覽:926
立法文案 發布:2025-02-01 18:50:31 瀏覽:232
依法治國何時提出來的 發布:2025-02-01 18:50:22 瀏覽:880
警旗司法警察 發布:2025-02-01 18:33:14 瀏覽:350
後廚人員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8:24:07 瀏覽:971
民法典美術 發布:2025-02-01 18:24:00 瀏覽:186
最高人民法院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1 18:23:54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