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效力不利後果

法律效力不利後果

發布時間: 2022-06-04 12:53:26

1. 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六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展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請求有關的證據,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2. 勞動仲裁失敗勞動者要承擔什麼不利後果

仲裁請求無法得到支持。如果不是法律規定的一裁終局的事項,可以繼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勞動權益。
另,一裁終局的事項規定在《勞動仲裁法》第四十七條 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3. 合同法對顯失公平的合同如何處理,顯失公平的法律效力

一、處理方式

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至於是請求變更還是請求撤銷合同,當事人有選擇權。

合同法規定,下列合同可以變更或者撤消: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

合同法明確規定,因合同顯失公平損失較大方有權提出變更或者撤銷,有過錯的一方應該在合理賠償范圍內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

拓展資料:

二、如何認定顯失公平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

根據該條規定,顯失公平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

1、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

2、一方當事人利用了優勢地位或利用了對方沒有經驗。

判斷是否顯失公平,既要從一般的社會觀念角度考察權利義務是否對等,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人對其權利依法處分的因素。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如果行為人完全能夠理解行為的內容並預見到行為的後果,出於真實意思表示而對權利義務予以處分,那麼對行為人來說,應當不存在顯失公平的情形。

顯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在訂立合同時因情況緊迫或缺乏經驗而訂立的明顯對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例如,某人因資金嚴重短缺或經營上的迫切需要,而向他人借高利貸,此種借貸合同大多屬於顯失公平的合同。顯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極不對等、經濟利益上不平衡,因而違反了公平合理原則。

4. 舉例無效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

未滿14周歲的小孩買80萬元的車,屬於無效民事行為,法律後果:該合同無效,退車返錢。
無效民事行為的特徵?
1.無效民事行為當然無效。所謂當然無效,即不問當事人的意思如何而當然不生效力,既不需要當事人主張其無效,也不需要經過任何程序;
2.無效民事行為完全無效。所謂完全無效,指民事行為雖然具備了全部成立要件已經成立,但因為欠缺生效要件而實際上完全不發生當事人所欲發生的法律效 力;
3.無效民事行為自始無效。無效民事行為,因為不具備生效要件,自該行為成立之日起即為無效,這與行為成立即已發生法律效力,而後因解除或者撤銷再歸於無效不同;
4.無效民事行為確定的無效。無效民事行為,不僅其成立時不發生法律效力,以後也絕對沒有再發生法律效力的可能。這與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可以經過補正而生效不同。

5. 一式兩份合同,如果一方遺失掉合同,會有什麼後果,是否依舊具有法律效應

一式兩份合同,如果一方已經遺失掉合同,會造成以下的不利情況:

1、對方有可能私下修改合同,篡改合同的權利和義務,造成雙方在履行合同中的糾紛。

2、當遺失合同方因對方不履行合同義務需要起訴時,造成遺失合同方無法提供書面證據,在訴訟中處於被動的情形。

即使合同遺失,也不會影響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法律效力依然有效,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會導致合同的失效或者無效。

1、合同終止造成合同失效

《合同法》第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2、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5)法律效力不利後果擴展閱讀:

《合同法》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的處理

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6. 談談無效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

無效民事行為是指不具備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因而民事行為所確定的權利義務不能發生法律上的效力,或者說不能產生行為人所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無效的民事行為和被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是相同的。這里說的法律後果,是指無效的民事行為和撤銷的民事行為在部分地或者全部實施後,行為人相應地承擔民事責任的方法,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
按照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無效的民事行為或者被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主要有三種:
第一,返還財產。無效的民事行為和被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效力。因此,應當通過一方或者雙方返還財產,使財產關系恢復如故。
第二,賠償損失。民事行為無效或被撤銷後,如給對方造成損失,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收歸國家、集體所有。無效民事行為如屬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
以上三種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7. 法律效果、法律後果、法律效力分別指什麼

1、法律效果,是指法律運行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效果,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

2、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做出具體行為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承擔違約責任,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

法律後果大體上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後果和否定性法律後果兩大類。法律規則不等於法律條文。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裁體,但是並不總是一個包含著一個規則,有時候一個條文包含著幾個規則,有時候幾個條文結合在起才能夠產生一個完整的規則。

在法律中,規則是數量最多的構成要索,是法律的主體。法律規則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是供用他的標准,便於人們依法辦事它們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提供了標准和制約的依據。

3、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也就是法律能夠作用的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

(7)法律效力不利後果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類:

①空間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一般來說,它包括一國主權管轄范圍所及全部領域。但就具體法律來說,其生效范圍又有不同。主要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在局部地區有效以及在本國領土以外有效三種情況。

②時間效力,指法律的有效期限,包括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以及對其實施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等問題。

③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哪些人適用。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和對外國人的效力。

8. 當事人女兒被脅迫寫下的欠條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被告勝訴的可能性多大

被脅迫寫下的欠條不具有法律效力,但需要有證據證明,否則承擔不利後果。

9. 合同約定解除後果有哪些法律效力

您好,針對您的合同約定解除後果有哪些法律效力問題解答如下, 一、合同約定解除後果有什麼法律效力?第一,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第二,合同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為了切實保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合同解除時,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者外,債權人可請求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僅包括債務人不履行的損害賠償,而且還包括因合同解除而產生的損害賠償。因合同解除而產生的所應賠償的損害一般包括:債權人訂立合同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債權人因失去同他人訂立合同的機會所造成的損失;債權人已經履行合同義務時,債務人因拒不履行返還給付物的義務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債權人已經受領債務人的給付物時,因返還該物而支出的必要費用。二、行使解除權的方式有哪些?1、以通知解除合同。在行使解除權的方式上,中國合同法採用德國民法的立法體例,在本法條中的第一項即規定了當事人一方在約定解除事由或法定解除事由發生而欲行使解除權時,必須通知相對人,合同自通知到達相對人時發生解除的效力。此外,合同法草案曾規定以「情事變更」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須通過或仲裁機構加以裁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但後來並未採行,主要是考慮到如何劃分正常的商業風險和情勢變更較為困難,掌握不好,有可能使有的當事人規避正常的商業風險,有的法官也可能濫用這項權力,甚至助長地方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所以最終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任何情形下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都只須以意思表示通知對方即可,不必通過判決或仲裁機構仲裁。其次,對通知的形式,《合同法》未作特殊要求,因此它可以包括書面、口頭或其他形式,如國際上慣用的聲明、請求或特定情況下的傳真、電子郵件等。但為了避免產生爭議,最好應採取書面形式。對於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採取書面形式的合同,在合同解除時,也應採取書面通知的形式。不管採取哪種方式,只要通知送達對方即可發生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2、辦理批准與登記等手續解除合同。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國家對市場行為仍有一定的干預。《合同法》第96條第2項規定若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需依照其規定辦理。其實早在《涉外經濟合同法》與《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然而,《合同法》的規定顯得較有彈性,所謂「依照其規定」應理解為按照相關法律或行政法規的規定,若以有關機關的批准、登記為解除的特別生效要件的,則需獲得批准或辦理登記後才可解除合同;若僅為行政上管理的需要,則辦理該手續與否並不會影響解除的效力。這是與合同生效要件相對應的。某一合同的解除條件與程序應當與該合同的成立條件和程序保持一致。

熱點內容
法治新講堂 發布:2025-02-01 19:26:37 瀏覽:156
法官法第十六條解釋 發布:2025-02-01 19:02:15 瀏覽:926
立法文案 發布:2025-02-01 18:50:31 瀏覽:232
依法治國何時提出來的 發布:2025-02-01 18:50:22 瀏覽:880
警旗司法警察 發布:2025-02-01 18:33:14 瀏覽:350
後廚人員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8:24:07 瀏覽:971
民法典美術 發布:2025-02-01 18:24:00 瀏覽:186
最高人民法院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1 18:23:54 瀏覽:727
浙江溫嶺律師 發布:2025-02-01 18:20:41 瀏覽:404
上海二中院姚法官 發布:2025-02-01 18:10:04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