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法律責任
Ⅰ 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怎麼處罰
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依法追究民事責任。
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經營者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實施混淆行為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商品。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經營者登記的企業名稱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應當及時辦理名稱變更登記;名稱變更前,由原企業登記機關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代替其名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六條 經營者不得實施下列混淆行為,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
(一)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包括簡稱、字型大小等)、社會組織名稱(包括簡稱等)、姓名(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域名主體部分、網站名稱、網頁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混淆行為。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八條規定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或者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八條規定,屬於發布虛假廣告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處罰。
Ⅱ 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1)行政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形式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消除影響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此外,還規定了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的行政處分。(2)民事賠償責任: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3)刑事責任:違反《反不當競爭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當競爭法》 第二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Ⅲ 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責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1、民事責任為保護合法經營者的正當競爭權利,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對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並且應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此條規定了適用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的所有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失。2、行政責任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具有行政執法職能。3、刑事責任對情節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給予刑事處罰,是各國競爭法的通行做法。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下列三種行為,即商標侵權行為、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商業賄賂行為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對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並且應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Ⅳ 違反不正當競爭法怎麼辦如何處理
Ⅳ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以及其他有關市場參與者採取違反公平、誠實信用等手段去爭取交易機會或者破壞他人的競爭優勢,損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如果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害的,經營者應承擔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行政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要通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來實現。行政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罰款、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消除影響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
刑事責任:刑事責任適用於那些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和社會經濟秩序損失嚴重、情節惡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只對經營者承擔刑事責任作了原則規定,確定具體的刑事責任要適用我國《刑法》的相應規定。
Ⅵ 不正當競爭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市場不正當競爭應承擔的責任:1、民事責任,不正當競爭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2、行政責任,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3、刑事責任,嚴重損害他人權益或者損害社會經濟秩序的,需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不正當競爭行為受到損害的經營者的賠償數額,按照其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經營者惡意實施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經營者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六條、第九條規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權利人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Ⅶ 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經營者只要實施了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與不正當競爭有關的違法行為,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如果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帶來損害的,經營者應承擔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行政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政責任,要通過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來實現。行政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改正、消除影響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形式。刑事責任:刑事責任適用於那些對其他經營者、消費者和社會經濟秩序損失嚴重、情節惡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只對經營者承擔刑事責任作了原則規定,確定具體的刑事責任要適用我國《刑法》的相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