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環保三同時法律責任
⑴ 污水處理廠沒有進行三同時驗收怎麼處罰
如果沒有完成,企業排放污水達不到國家標准,污水廠有權不簽訂處理協議。
⑵ 2021年新環保法實施細則解讀
2021年新環保法實施細則解讀:1、刑事責任;2、行政責任;3、民事責任。
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
1、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
2、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3、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
1、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
2、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
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
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
1、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
2、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
3、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五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⑶ 什麼是「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是在中國出台最早的一項環境管理制度。它是中國的獨創,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具有中國特色並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6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這一規定在我國環境立法中通稱為「三同時」制度。它適用於在中國領域內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含小型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工程建設項目和自然開發項目。
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相關各法律、法規,對工程建設項目的相關的安全、職業病等設施的建設也引用「三同時」制度進行強化管理:
《勞動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條明確要求:「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安全生產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安全設施投資應當納人建設項目概算。」
《職業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所需要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⑷ 「四不放過」「三同時」是什麼
「三同時」是指凡是我國境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工程)。技術改造項目(工程)及引進的建設項目,其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管理。 「四不放過」是指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職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範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⑸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如下: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⑹ 違反環境法規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環來境保護法》的源規定,肯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具體規定的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就會不同。
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再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因此,你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否違反、違反後會受到何種處罰,你可以在網上查閱《環境保護法》中的「法律責任」部分,自行對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⑺ 未執行環保"三同時"措施,投入使用,造成雜訊污染,群眾投訴怎麼處罰
「三同時」制度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我國以預防為主的環保政策的重要體現。即,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三同時」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區域或自然資源開發項目,其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簡稱「三同時」制度。「三同時」制度的適用范圍包括:新、改、擴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工程項目。「三同時」制度是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制度。凡是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認可以開發建設的項目,建設時必須按照「三同時」規定,把環境保護措施落到實處,防止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使用後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也要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主要環節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關鍵是保證環境保護的投資、設備、材料等與主體工程同時安排,使環境保護要求在基本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得到落實,「三同時」制度分別明確了建設單位、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的職責,有利於具體管理和監督執法。「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消除各類項目可能造成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的危險因素,保護職工的安全健康,保障新工程項目正常投產使用,防止事故損失,避免因安全問題引起返工或採取彌補措施造成不必要的投入。「三同時」制度的建立,是防止新工程項目帶病投運行,確保物的本質安全的有效的法律制度。「三同時」制度和安全衛生預評價制度結合起來實行,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具體體現。兩者結合起來實施可使新項目做到更合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減少潛在的危害,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三同時」制度的法律規定。「三同時」制度是我國首創,最早在環境保護領域提出並實施。「三同時」制度最早規定於1973年的《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1979年的《環境保護法(試行)》和1989年的《環境保護法》在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同時,重申了「三同時」的規定。在安全生產領域,「三同時」制度在國務院國發(1984)97號文件中就提出:「今後各地區、各部門的基本建設和全廠性技術改造工程項目,其塵毒治理和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審批,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產使用。」1988年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安全衛生監察的暫行規定》是實施「三同時」制度完整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塵肺病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都對「三同時」做了規定,如《勞動法》第53條規定:「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三同時」制度的實施內容「三同時」制度的實施要求從項目論證到設計、施工、竣工驗收都應按「三同時」的規定進行審查驗,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建設項目在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必須進行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論證,明確項目可能對職工造成危害的防範措施,並將論證結果載入可行性論證文件。(2)設計單位在編制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文件時,應當同時編制《職業安全衛生專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的設計,必須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職業安全衛生專篇的內容主要包括:設計依據、工程概述、建設及場地布置、生產過程中職業危害因素分析、職業安全衛生設計中採用的主要防範措施、預期效果及評價等。(3)施工單位必須按照審查批準的設計文件進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職業安全衛生設施的設計,並對施工質量負責。(4)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必須按照國家有關建設項目職業安全衛生驗收規定進行。不符合職業安全衛生規程和行業技術規范的,不得驗收和投產使用。(5)建設項目驗收合格,正式投入運行後,不得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閑置不用,生產設施和職業安全衛生設施必須同時使用。違反「三同時」制度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三同時」制度是我國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違反這一制度時,根據不同的事實情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是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章未經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審查擅自施工的,除責令其停止施工,補審批手續外,按規定還可處以罰款;如果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使用,還可以並處罰款;如果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而強行投入生產或使用,要追究單位和有關人員的責任;如果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又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以罰款。
⑻ 企業因沒三同時驗收二年內被罰款二次合理嗎
摘要 親您好,如是再次驗收罰款是合理的,根據原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建設項目「未批先建」違法行為法律適用問題的意見》(環政法函[2018]31號)規定,建設項目違反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制度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期間,由於違反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制度的違法行為一直處於連續或者繼續狀態,因此,即使「未批先建」違法行為已超過二年行政處罰追溯期限,環保部門仍可以對違反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制度的違法行為依法作出處罰,不受「未批先建」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追溯期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