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庭陳述的法律效力
『壹』 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如何
法律分析: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是:如果證人證言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證屬實的,該證人證言具有法律效力,能夠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貳』 離婚第一次開庭原告被告發言有法律效應嗎
1、一般涉及身份關系的離婚訴訟,需要當事人親自到庭,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到庭,相關事實就難以查清。2、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由此可見,離婚案件可以缺席判決。應當指出的是,被告缺席審理,法院並不是按照原告的訴訟請求來判,法庭仍進行法庭審理,只不過視為被告放棄了質證與辯駁的權利。法院仍需要原告提供證據以證明夫妻感情已經破裂,如原告僅僅陳述夫妻感情破裂,而沒有拿出充分的證據,法院仍不會判決離婚。如果原告拿出合法、真實、有關聯的證據,而被告缺席,法院一般會認定原告的證據,進行判決離婚。3、因此,被告缺席法院會不會判離,關鍵是原告所提供的材料能否形成證據鏈來決定。當然,開庭被告缺席,對離婚後的共同財產分割和孩子撫養問題,對被告不利。
『叄』 證人證言的效力問題
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者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要正確理解證人的資格,應當掌握以下幾點:
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並有作證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證人。「知道案件情況」,能夠「辨別事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是取得證人資格的絕對條件。是否作為證人,既不受性別、年齡、民族、出身、成分、文化程度、財產狀況、思想覺悟、表現好壞、社會地位等限制,只要符合證人的條件,都可以作為證人。對案件的同一事實,如果有幾個人同時知道,那麼他們都可以作為證人,而不能互相代替。
2、生活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這是因為這些人由於感覺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礙,或者由於年齡關系,對於客觀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確反映,不能正確表達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對查明案件事實有意義的證言,不能作為證人。如果在生理上或者精神上雖然有某種缺陷,但是還能夠辨別是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自然可以作為證人。不能因為有些知情人在生理精神上的缺陷或者年幼,就一律取消他們作證的資格,這些人能不能作為證人,關鍵要看他們對客觀事物能不能分清是非,能不能正確表達。根據這一標准,對具體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後,才能夠確定其能否作為證人。必要時,可以進行鑒定再作決定。
3、證人只能是當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案件的當事人由於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因此,不能作為證人。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肆』 民事訴訟當庭認可有效率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庭認可,法庭將直接記錄在案,並作為判決的依據。因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伍』 79歲老人在法院說話有法律效力嗎
我國法律規定,18歲以上屬於成年人,精神狀態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沒有規定年齡上限。因此,79歲的成年人也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其在法庭上的陳述具有法律效力,並由其本人承擔法律責任。
『陸』 口供有何法律效力,如何才能憑借口供直接定罪
一、如何認定口供
口供,也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察、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己無罪、罪輕的辯解。這種供述和辯解作為刑事證據之一,在刑事訴訟中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由於口供具有可塑性和易變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在特定因素如人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外在條件的影響下,被告人推翻其原有有罪供述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認定口供,對實現刑事審判的目的就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目前庭審對口供的驗證中常見如下幾種情況:一是被告人當庭所作供述與其庭前所作書面證據材料相一致;二是被告人當庭全部推翻其原有有罪供述;三是被告人當庭所作供述雖未全部推翻其原有有罪供述,但在主要事實情節上都與其庭前所作書面證據材料不一致。
上述第一種情況由於口供前後一致,並能與其它證據相互印證,一般不會給口供的認定和運用帶來問題。而第二、第三種情況目前已成為影響刑事審判公正性的非常突出的問題,且十分普遍。這致使公訴機關經常面臨因被告人當庭翻供而難以有效支持控訴的情況,也使審判機關經常面臨對被告人庭前所作書面口供材料與當庭供述的取捨選擇,加之法律和司法實踐缺乏指導法官操作的規范,使庭審法官很難在兩種供述相矛盾時決定證據的取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刑事審判目標的實現。
二、如何才能憑借口供定罪
關於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定罪量刑中起到多大作用的問題,相關法律對此有諸多規定,充分體現了「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2、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獲取供述。對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部門在審查中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同時應當要求偵查機關另行指派偵查人員重新調查取證,必要時人民檢察院也可以自行調查取證。
3、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合議庭應當充分聽取被告人對事實的供述和辯解。對於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的內容中主要情節一致的,或只有個別情節不一致且不影響定罪的,才能確認犯罪事實已經查清,並據此定罪量刑。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當然,如果能根據客觀證據證明其罪行了,也可以以零口供判其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