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造假法律責任
㈠ 假的財務報表被發現承擔的後果
你好,虛假財務表如果被查到會影響你的企業信譽度的,這個對你企業以後的貸款有影響。這是企業運行狀況及還款能力最主要體現。做虛假財務報告,本身就存在很大風險,會有相應法律責任及後果,如若被查出肯定貸款批不了,且影響自身信譽,所以需謹慎,虛假財務報表會拒貸,甚至進入銀行黑名單企業。
㈡ 向銀行貸款300萬,提供虛假財務報表,會計承擔後果嚴重么
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違約,拆了東牆補不了西牆的時候就會出問題了,提供虛假的財務報表騙取銀行信用或貸款,會記也是要以貸款詐騙罪等論處的,根據情節的輕重給予量刑。
如果會計故意提供虛假財務報表騙取銀行貸款,會計涉嫌貸款詐騙罪應承擔責任刑事責任,會被判刑,會涉及,貸款詐騙罪等,所以要遵紀守法不要在法律上試探。
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
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貸款詐騙罪屬於金融犯罪的一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
(貸款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
(2)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
(3)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的。
(4)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或者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
(2)財務報表造假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一、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法律責任:
新公司法解釋:第二百零三條(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等材料的法律責任)。
第二百零三條公司在依法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等材料上作虛假記載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解釋)本條是關於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等材料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是用貨幣形式綜合反映公司在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的一種書面報告文件。
它根據公司會計賬簿的記錄,按照規定的格式、內容和方法編制而成。
其目的在於系統地、有重點地、簡明扼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向公司機關、股東債權人、潛在投資者、相關部門有關部門等會計報表使用人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
股東和社會公眾主要就是通過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來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及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並決定今後投資的意向。
因此,本法禁止在公司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等材料上作虛假記載或者隱瞞重要事實。
認定提供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的主體。
從形式上看,該行為的主體是公司,是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了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但是操縱這一行為的主體是公司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因此,這兩類人員才是該行為的真正幕後指揮者,應當承擔本條的法律責任。
(2)提供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的主觀方面。
公司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通過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是行為人在某種不法目的與動機驅動之下的一種故意行為。
提供虛假財會報告與工作過失造成財務會計報告失實行為在客觀上有相同之處,即財務會計報告虛假或遺漏。
但二者區別的關鍵在於主觀方面的不同,本行為主觀上表現為行為人故意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而後者在主觀上則是行為人由於業務能力、工作經驗和態度等方面的原因。
使其所製作的財務會計報告中有錯算、錯記、漏記等情形,即由工作過失造成財務會計報告失實的情況。
(3)提供不真實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的客觀方面。
主要表現是違反了其如實提供財務會計報告的義務;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是虛假的或者隱瞞了重要事實。
根據本條規定,公司在依法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等材料上作虛假記載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虛假財物報告概念界定:
虛假財務報告是未能遵循財務報告准則,無意識或有意識地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做出不實陳述的財務報告,其後果必然導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使會計在經濟生活中應有的功能失效。
進而危及到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項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動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整個基礎。
從虛假財務報告的內容看,有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和非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包括虛計資產、少列負債、虛增利潤、少扣費用等。
非財務數據虛假財務報告指對非財務數據進行虛假陳述,如對關聯方關系的虛假陳述等,這類虛假陳述同樣可以使企業達到造假的目的。
從虛假財務報告形成的性質看,有錯誤型虛假財務報告和舞弊型虛假財務報告。
錯誤型虛假財務報告是指無意識地對企業經營活動狀況進行了虛假陳述,在主觀上並不願意使財務報告歪曲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主要由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引起的錯誤。
舞弊型財務報告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的經濟目的而有意識地偏離會計准則和其他會計法規對企業經營活動狀況進行虛假陳述的財務報告。
是一種利益集團或個人為了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而進行的一種有意作為。
㈢ 提供虛假財務報表貸款 會計會是什麼後果嚴重
要看具體情況。
一.提供虛假貸款銀行放貸後假設公司不還錢,如果情節嚴重,就屬於騙取貸款罪。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二.如果公司拖欠債務,銀行會通過法院追究公司的法律責任,會計提供虛假財務報表本身就違反了會計法;如果最後沒有導致銀行損失,事發後,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並承擔被罰款等責任。
三.參考法律:
1.騙取貸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設罪名。刑法第175條規定的多種犯罪之一,「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於2010年5月出台的《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下稱《規定(二)》)第二十七條規定,凡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等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或者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等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或者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多次以欺騙手段取得貸款的,以及其他給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以上簡稱「四種情形」),應予立案追訴。在此之前,公安部經偵局已率先於2009年作出了《關於騙取貸款罪和違法發放貸款罪立案追訴標准問題的批復》,其基本精神與上述規定也是一致的。不過應注意該解釋的溯及力問題。關於刑事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兩高」《關於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確立的是「無舊從新,有舊從舊兼從輕」的做法,且規定對於在司法解釋施行前已辦結的案件如果無錯誤就不再變動。
3.《公司法》第203條規定:「公司在依法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等材料上作虛假記載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4.《會計法》第43條規定,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果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屬於會計從業人員的還應吊銷其會計從業資格。
㈣ 假報表貸款會計會承擔什麼責任
如果會計故意提供虛假財務報表騙取銀行貸款,會計涉嫌貸款詐騙罪應承擔責任刑事責任,會被判刑。
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
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貸款詐騙罪屬於金融犯罪的一種。
定罪界限: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區別罪與非罪界限的重要標准。在認定詐騙貸款罪時,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貸款到期不能償還,就以詐騙貸款罪論處。
實際生活中,貸款不能按期償還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原因也很復雜,如有的因為經營不善或者市場行情的變動,使營利計劃無法實現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這種情況中,行為人雖然主觀有過錯,但其沒有非法佔有貸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認定。
有的是本人對自己的償還能力估計過高,以致不能按時還貸,這種情形行為人主觀上雖然具有過失,但其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不應以本罪論處。只有那些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欺騙的方法取得貸款的行為,才構成貸款詐騙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貸款詐騙罪
㈤ 一旦會計造假被發現會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賬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
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
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
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
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五條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
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
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
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
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 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㈥ 單位負責人授意指使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會計欺詐主體意義
在於確定誰應當為會計欺詐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會計欺詐行為的實施主體應當是中國會計法中所稱的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若會計人員在單位負責人的指使、授意甚至是強迫之下,實施會計欺詐。
此時,單位負責人應當是會計欺詐行為的主體,也是為會計欺詐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主體。若會計人員為了個人私利在單位負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此時,會計人員是欺詐行為的主體,但是單位負責人也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會計欺詐
㈦ 財務報表倒出來改數據 去辦理別的事情違法嗎
財務報表倒出來改數據 去辦理別的事情肯定是不合法的。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法律責任:
1.有上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尚不構成犯罪的,對單位處以5000元――100000元罰款;
3.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處3000元――50000元罰款。
4.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到開除的行政處分。
5.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㈧ 員工舉報德勤協助客戶進行財務造假,將面臨怎樣的處罰
首先,公司的財務報表一定要做到真實,如果涉嫌財務造假,那麼就會涉嫌到刑事犯罪。這個員工舉報財務造假是正常的行為,不過在公司看來,他可能會面臨被解僱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