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違約金法律效力
⑴ 你好,就業意向書上的違約金規定有法律約束力嗎
所謂「就業意向書」是因為還未畢業的大學生是不能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的,所有的檔案材料也是在學校裡面的;就業意向書主要是用於保護在畢業前夕找工作的大學生的利益,企業之後違約不與畢業後的你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時需要賠付你違約金。當然,基於合同的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企業也會要求大學生簽訂如反悔也需賠付企業違約金。但是,根據實際經驗,由於企業實際損失和風險都較小,一般可以努力爭取只約定企業違約賠償,或爭取企業賠付標准高於自己承諾的標准,具體要就實際個案來談。也算是個談判啦。簽就業意向書的核心是約定未來勞動合同的一些關鍵問題,如薪資、崗位等;其次是違約賠償問題。
根據經驗來看,應屆畢業生的優勢在於可塑性強,一般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對應屆生的親睞更普遍些,一些來應屆大學生招聘會的外企也是有如管理培訓生之類打算從白紙學生培養的需要;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應屆生沒有經驗,薪水要求比較低咯
就業意向書上的違約金規定有法律約束力,當然你要違約的話,提前給企業打招呼,一般不會讓你支付違約金的
⑵ 大學生就業協議書中,約定的違約金是否有效
一般認為是有效力的,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實踐中是有一些爭議的,簡單回答如下:
就業協議法律性質屬於預約合同性質,不是勞動合同本身,簽訂就業協議時各方當事人就明確就業協議不同於勞動合同,簽訂就業協議是為了將來簽訂勞動合同,大多就業協議的備注欄里就明確約定:「甲方到乙方報到雙方當即正式簽訂勞動合同……」
畢業生違反就業協議會對用人單位產生損害:用人單位往往為錄用一畢業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一旦畢業生因某種原因違約,勢必使用人單位的錄用工作付之東流,並可能錯過招聘最佳時間段。因此違約金的約定主要是為了賠償用人單位招錄的費用。
⑶ 應屆畢業生 《就業協議書》里的違約金 有法律效力嗎
這里你有一個誤解,他又接收了你校另一句同學,並不證明那個同學佔了回你的"位置",公司並不答"鬆口",說明你如果這個時候去公司,公司還是會接收你.
與是否接收那位同學無關.公司接收畢業生是沒有名額限制的.
就業協議到一般到你畢業時失效,如果有到公司實習的白紙黑字,
就必須到公司履行實力.不過一般公司都懶得去追究.
檔案和戶口是簽訂勞動合同後才轉接的.
所以如果想毀約,又不想交違約金,這就要看公司的態度了.
(可以找合自己的理由說服公司,自己確實不適合公司的工作,盡量客觀化,比如身體,開張假的身體體檢單不是很難的.為了治病,不能畢業就參加工作,不過這招挺損點.)
否則,只有交違約金.或是拖嚴時間,但考慮到耽誤再找合適的工作.
違約金不是很多的話,就交了吧.
⑷ 就業定向協議需要支付違約金嗎
「就業定向協議書有法律效力,但違約不需要支付違約金,因為違約金條款無效。 就業定向協議書只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簽訂的就業意向,不是勞動關系的法律文件,對勞動關系沒有約束力,只有畢業生到單位報到,並與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或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意向變為現實之後,畢業生才能和用人單位形成正式的...」
⑸ 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過程中簽的雙方協議,有不有法律效應,毀約的話協議上的違約金是不是必須賠付
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過程中簽的雙方協議,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毀約的話協議上的違約金是需要賠付的。
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凡取得畢業資格的,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按有關規定就業。
畢業生就業工作要貫徹統籌安排,合理使用,加強重點,兼顧一般和面向基層,充實生產,科研,教學第一線的方針。
在保證國家需要的前提下,貫徹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的原則。
國家採取措施,鼓勵和指導畢業生到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和其他國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第十條 用人單位的主要職責
及時向主管部門報送畢業生需求計劃,向有關高等學校提供需求信息;
參加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活動,如實介紹本單位情況,積極招聘畢業生;
按照國家下達的就業計劃接收、安排畢業生;
負責畢業生見習期間的管理工作;
向有關部門和學校反饋畢業生的使用情況。
第二十二條 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活動是落實畢業生就業計劃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負責管理舉辦本部門、本地區的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活動,其它部門不得舉辦以畢業生就業為主的洽談會或招聘會。舉辦省級上述活動要報國家教委備案,跨省區、跨部門的有關活動須報國家教委審批。
第二十八條 制訂就業計劃的原則:
遵循國家有關畢業生就業的方針、政策和規定;
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優先保證國防、軍工、國有大中型企業、重點科研和教學單位的需要;
來源於邊遠省區的本、專科畢業生,只要是邊遠省區急需的,原則上回來源省區就業;
師范類畢業生原則上在教育系統內就業;
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就業;
實行招生「並軌」改革學校的畢業生在國家就業政策指導下,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擇業;
畢業研究生在國家規定的服務范圍內就業;
其他類型畢業生按國家有關規定就業。
⑹ 應屆生和就業單位簽的三方協議違約金一定要賠嗎,這個協議有法律效應嗎
這個協議肯定是有法律效力的。
違約金是針對簽約雙方的,用人單位違約,導致畢業生無法就業和工作,需承擔違約責任。
畢業生違約,浪費了單位的用人指標或工作計劃,同樣需承擔違約責任。
⑺ 應屆畢業生簽就業雙方協議,裡面有違約金8000,不去的話會不會有問題
雖然是雙方協議,但你簽字後也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對以後的就業未必有影響,但違約金一定要賠償的,不然對方可以去法院提起訴訟,對你不利。
⑻ 應屆生雙方協議中違約責任中的違約賠償是否有有效力
既然在「招聘會中與一家公司簽署了一份雙方協議」,那麼,甲乙雙方的確需要遵守協議中的各項約定。雙方簽約後,即發生法律效力。但問題是,目前你已先後與兩家公司簽約,客觀上已決定了你必然違約於其中的一家公司。
從你提供的圖片上來看,該第四條中的表述是不夠嚴謹的。該條款中所述的部分,均為後面的「違約金5000元」作出鋪墊。
首先,什麼叫「並有長期僱用(佣)的意願」?這個長期是到底有多長?是三年五年,還是十年二十年?
其次,「若乙方因個人原因在本協議簽署後拒絕在甲方實習或畢業後正式受雇於甲方,則乙方應對甲方支付違約金人民幣5000元整」,那麼,這個「違約金5000元」既包括了「甲方為乙方投入大量的培訓資本和成本」,也包括了「長期僱用(佣)的意願」?那麼,多大量的「培訓資本和成本」+「僱用意願」=5000元呢?
如此,很明顯,目前乙方還沒有畢業,還沒有正式進該公司上班,更沒有去參加甲方提供的各類培訓,又何來「大量的培訓資本和成本」產生和投入?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根據上述法定條款,並沒有涉及到「不去原定單位上班需要支付違約金」的規定,也就意味著這份協議中的「違約金」的設置並不是符合法律的規定。
建議:1.向該簽約單位好好進行協商,力爭將5000元的違約金數量減下來,減到你的心理上設定的承受數額。畢竟,你確實違反了雙方協議中的約定,支付一點「違約金」也在情理之中,也就算是為當初的輕率從事而付出一點代價;2.如果協商無果,你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提起申訴。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⑼ 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簽約後違約要交違約金嗎
可以約定,它是有法律效力的
現在很多單位都會簽訂這樣的附加協議。
也就是說,你畢業後不與該公司簽正式勞動合同,你需要支付給單位多少的違約金,如果他們不與你簽訂合同,他們需要賠償你同等的違約金
⑽ 校招三方協議違約金有效嗎
法律分析:有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一經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簽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則違約方應向權利受損方支付協議條款所規定的違約金,從實際情況來看,就業違約多為畢業生違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