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發票的法律效力
㈠ 發票有法律效力嗎
發票的主要作用及法律效力體現以下方面:
1、發票是記錄經營活動的一種原始證明。由於發票上載明的經濟事項較為完整,既有填制單位印章,又有經辦人簽章,還有監制機關、字軌號碼、發票代碼等,具有法律證明效力。它為工商部門檢查經濟合同,處理合同糾紛,法院裁定民事訴訟,消費者向銷貨方要求調換、退貨、修理商品,公安機關核發車船牌照,保險公司理賠等,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消費者個人養成主動索取發票的習慣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保障。
2、發票是加強財務會計管理,保護國家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發票是會計核算的原始憑證,正確地填制發票是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只有填制合法、真實的發票,會計核算資料才會真實可信,會計核算質量才有可靠的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才會准確、完整。
3、發票是稅務稽查的重要依據。發票一經開具,票面上便載明徵稅對象的名稱、數量、金額,為計稅基數提供了原始可靠的依據;發票還為計算應稅所得額、應稅財產提供必備資料。離開了發票,要准確計算應納稅額是不可能的,所以稅務稽查往往從發票檢查入手。
4、發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發票具有證明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又有合同的性質。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各類發票違法行為,不僅與偷稅騙稅有關,還與社會秩序的諸多方面,如投機倒把、貪污受賄、走私販私等案件關系甚大。發票這一道防線一松,將為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打開方便之門。所以,管好發票,不僅是稅務機關自身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
綜上所述,發票是有法律效力的。
㈡ 請問飯店開的發票有什麼用啊
1、發票是經濟責任是否發生的證明
看一筆購銷業務是否成立或者說一筆經濟業務是否發生,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有購銷雙方的存在、或者說買賣雙方的存在,然後通過洽談,購者同意買進,收進貨物並付出價款。
銷者同意銷售,付出貨物並收進價款,這才表示購銷活動成立。而能明確購銷雙方收進和付出的經濟責任物證明書就是發票。
2、發票是會計核算的原始憑證
從會汁核算的角度來看,發票是記錄經營活動的一種原始證明,是財務收支的法定憑證,是會計人員憑以記賬、進行會計核算、計算應納稅款的原始憑證。
3、發票是一種法律責任證書
發票不僅是一種經濟責任證書及會計核算憑證,同是還是一種法律責任證書,在國家允許生產經營的范圍內,任何單位或個人相互問的商品購銷、提供服務都需要有發票的開出。
如果能過發票進行交易的而沒有開出發票,或者利用發票做「手腳」,進行違法經營,都會追究其經濟責任,同時視其情節的輕重追究其法律責任,因些,發票也是一種法律責任證書。
(2)飯店發票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發票的開票規定有以下:
一、普通發票的開具
1、在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對外收取款項時,應向付款方開具發票。特殊情況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開具發票。
2、開具發票應當按照規定的時限、順序、逐欄、全部聯次一次性如實開具,並加蓋單位發票專用章。
3.使用計算機開具發票,須經國稅機關批准,並使用國稅機關統一監制的機外發票,並要求開具後的存根聯按順序號裝訂成冊。
4.發票限於領購的單位和個人在本市、縣范圍內使用,跨出市縣范圍的,應當使用經營地的發票。
5.開具發票單位和個人的稅務登記內容發生變化時,應相應辦理發票和發票領購簿的變更手續;注銷稅務登記前,應當繳銷發票領購簿和發票。
6.所有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個人,在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支付款項時,向收款方取得發票,不得要求變更品名和金額。
7.對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作為報銷憑證,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拒收。
8.發票應在有效期內使用,過期應當作廢。
二、增值稅專用發票
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1、向消費者個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
2、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適用免稅規定的。
3、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
4、銷售報關出口的貨物;在境外銷售應稅勞務。
5、將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將貨物用於集體福利和個人福利。
6、將貨物無償贈送他人。
7、提供非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向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應稅項目可以不開具專用發票。
㈢ 發票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電子發票可以列印,具有法律效力。電子發票突破了傳統紙質發票的概念,採取電子簽章實現發票簽名、電子蓋章,實現電子發票唯一性、不可抵賴性、防篡改;通過數字媒體形式傳送與保存發票內容,可通過網路、移動通信等方式傳送給接收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發票,是指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款憑證。
第四條 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的發票管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依據職責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發票管理工作。財政、審計、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配合稅務機關做好發票管理工作。
㈣ 發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票的主要作用及法律效力體現以下方面:
1、發票是記錄經營活動的一種原始證明。由於發票上載明的經濟事項較為完整,既有填制單位印章,又有經辦人簽章,還有監制機關、字軌號碼、發票代碼等,具有法律證明效力。它為工商部門檢查經濟合同,處理合同糾紛,法院裁定民事訴訟,消費者向銷貨方要求調換、退貨、修理商品,公安機關核發車船牌照,保險公司理賠等,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消費者個人養成主動索取發票的習慣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保障。
2、發票是加強財務會計管理,保護國家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發票是會計核算的原始憑證,正確地填制發票是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只有填制合法、真實的發票,會計核算資料才會真實可信,會計核算質量才有可靠的保證,提供的會計信息才會准確、完整。
3、發票是稅務稽查的重要依據。發票一經開具,票面上便載明徵稅對象的名稱、數量、金額,為計稅基數提供了原始可靠的依據;發票還為計算應稅所得額、應稅財產提供必備資料。離開了發票,要准確計算應納稅額是不可能的,所以稅務稽查往往從發票檢查入手。
4、發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發票具有證明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又有合同的性質。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各類發票違法行為,不僅與偷稅騙稅有關,還與社會秩序的諸多方面,如投機倒把、貪污受賄、走私販私等案件關系甚大。發票這一道防線一松,將為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打開方便之門。所以,管好發票,不僅是稅務機關自身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
綜上所述,發票是有法律效力的。
㈤ 在收據上蓋發票章,有沒有法律效力。
收據上蓋發票章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在我國法律中有明文規定。發票是專用的,收據不能作為發票來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1993年12月12日國務院批准、1993年12月23日財政部令第6號發布 根據2010年12月20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修訂)
其中第六章第三十五條第六小節規定:
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一)應當開具而未開具發票,或者未按照規定的時限、順序、欄目,全部聯次一次性開具發票,或者未加蓋發票專用章的;
(二)使用稅控裝置開具發票,未按期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開具發票的數據的;
(三)使用非稅控電子器具開具發票,未將非稅控電子器具使用的軟體程序說明資料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或者未按照規定保存、報送開具發票的數據的;
(四)拆本使用發票的;
(五)擴大發票使用范圍的;
(六)以其他憑證代替發票使用的;
(5)飯店發票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物業公司每個月都貼通告催我們交物業費,可為什麼從來不給我們開發票?」昨日,市民郭先生向記者反映,他交了物業費後向物業公司索要正規發票,卻只拿到了一張收據。
而自從去年12月入住所在小區後,他已經多次索要發票未果,物業公司方面也每次都以「只有收據沒有發票」為由拒絕開票。
昨日上午,家住市區麥地南路的郭先生來到物業管理處交物業費,總共114元,清點過錢數,物業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填寫了一張收據交給了郭先生,而當郭先生向物業公司索要發票時,工作人員則以「我們這沒有發票,收據就是憑證,證明你已經交過物業費了」為由進行了解釋。
「收物業費時,我們提供給業主的都是機打收據,加蓋公司財務章,如果要開具發票,我們會告訴業主要繳納5%左右的稅。」
該工作人員認為,只開收據而不開發票應該不算是偷稅漏稅行為,因為物業公司根據各自收入和性質,每個月都會向稅務單位上繳營業稅或者凈額稅。
針對大部分物業公司在收取物業管理費時以收據代替發票的現狀,惠州市地稅局發票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相關規定,物業公司收取物管費應主動向業主開具發票,如果沒有提供稅務發票,則涉嫌偷稅漏稅。
消費者在消費後向經營者索要發票既是對自身正當權益的維護,也是保護國家稅收的光榮行為,因此,業主交物業費時向物業公司索要發票是理所應當的。
如果市民向物業公司方索取發票未果,可憑收款收據(加蓋公章)向惠州市地方稅務局稅務違法案件舉報中心進行舉報。
同時,對於部分物業公司「提供發票需要額外加收5%的稅」的行為,惠州市物價局收費管理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物業公司在業主繳費後開具發票是應該的。
如果額外收取發票「稅點」,屬於亂收費行為,一旦物業公司拒絕提供正規發票或加錢開票,業主有權拒絕繳費,並向稅務和物價部門舉報。
㈥ 收據蓋發票專用章有法律效力嗎
在收據上蓋發票章,有法律效力。讓稅務局查出來後,會認定你公司偷逃稅,對你公司進行處罰0
㈦ 飯店不開發票違法嗎
飯店不開發票不違法。
顧客消費需要發票,商家都要開具發票不得拒絕,否則違法。但是現實中小店都沒有向稅局領用,因為平時很少索要發票。不犯法,如果確實需要發票的,可以出具開票證明,加蓋單位公章,有小吃店到稅務部門開具發票。
違法行為又稱「無效行為」。不合法行為的一種。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與客觀上不合法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行為人在實施該行為時主觀上有過錯,從而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受到侵犯。主觀上的過錯指故意或過失兩種主觀狀態。根據違法性質,違法行為可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等;根據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違法行為可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犯罪)。
違法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違法是指一切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狹義的違法,則是指嚴重地違反法律,但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我們在這里是從廣義上對違法進行論述的。
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區別是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比違法行為嚴重,犯罪行為大多數要負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與其他一些行為的存在著區別。首先,違法行為不同於違反道德的行為。許多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同時也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並非所有違法行為都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同樣,有些違反道德的行為並不構成違法行為。其次,違法行為不同於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違法行為當然不能發生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希冀的為法律所肯定的有效結果。但是,不能認為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有些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也並不構成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印製、領購、開具、取得、保管、繳銷發票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稱印製、使用發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