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用法律知識培訓資料
① 農村法律法規包括什麼內容
我國農民有九億,各方面的基本法都會涉及到農村,如國家憲法、刑事、民事、行政回等三大部門實體法與程答序法,均涉及廣大農村。還要加上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專業法律法規。主要關於農村的法律有《農業法》、《林業法》、《漁業法》等,和農民利益聯系比較密切的有《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村民組織法》等。其他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就太多了,需要用的時候再去「法律法規網」查看。
② 誰能告訴我村官考試所考的農村法律知識有哪些
基本法律知識
1、怎樣簽訂合同?
簽訂合同必須具備二個條件:1、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同當事人。
2、合同雙方當事人對主要條款達成合意。
合同成立後,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生效。合同生效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訂立合同的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三是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合同訂立後,並不是每份合同都是生效的。除合法有效的合同外,還分為無效合同和可撤銷的合同。無效合同的原因為:1、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3、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可撤銷的合同的原因: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2、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3、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4、因顯失公平而訂立的合同。
2、子女對老人應盡的義務?
⑴子女應當履行對老年人從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⑵子女對患病的老年人應提供醫療和護理的義務。⑶子女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老年人自有住房的,子女有維修的義務。⑷子女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歸老人所有;⑸子女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3、如何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第十六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八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發生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土地管理部門作為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調查,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處理決定由人民政府下達或者由人民政府授權,加蓋人民政府土地權屬專用章,由土地管理部門行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自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的使用爭議未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狀。
4、村民遇到民事糾紛應怎麼辦?
村民遇到民事糾紛應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申請人民調節委員會調解;如調解仍達不成協議,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5、民事案件起訴的條件是什麼?
⑴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⑵有明確的被告;⑶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⑷屬於人民法院受理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一般民事糾紛的管轄權以「原告就被告」的原則,即原告應當向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訴)。
6、什麼是村民自治?
從自治的內涵和自治的形式來講,村民自治的構成主要包括兩個條件:一是農村社區;二是自治的主體。農村社區指自然村落,自治的主體指村民群眾。因此,村民自治是:一個或幾個自然村的村民,自己組織起來,在基層人民政府的指導下,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即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
7、為什麼要建立村民代表會議?
村民代表會議是農村群眾在村民自治活動中的一個創造。我國現有村民委員會是在原來生產大隊的基礎上設立的,規模大,人口較多,一般在1000人到3000人,多的達到8000人以上;在一些山區村,村民委員會由幾個自然村組成,村民居住分散,再加上土地分散經營後,很多村民農忙時下田幹活,農閑時外出打工,有的長年在外地經商辦企業。這樣就給經常性地召開村民會議帶來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廣大村民當家作主,及時決策村中大事,人們在實踐中創造了村民代表會議這種形式。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給予了肯定,並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
8、村民委員會的性質和作用是什麼?
村民委員會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向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在村民代表會議會議閉會期間,可以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代表會,討論決定村民會議授權的事項。在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之前,村民委員會應將所討論的事項在村內公告。村民代表要在所代表的村民當中,廣泛徵求意見。開會時,村民代表要將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客觀真實地加以反映,從而達到直接民主的目的。
9、為什麼要實行村務公開?
⑴實行村務公開能夠促進村委會的民主選舉;⑵實行村務公開能夠有效地化解各種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⑶實行村務公開能夠解決一些難點、熱點問題;⑷實行村務公開能夠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和廉政建設;⑸實行村務公開能夠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⑹實行村務公開能夠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
10、村務公開的內容是什麼?
⑴村社財務收支;⑵農村義務工、勞動積累工的計劃、使用和兌現;⑶村幹部報酬、獎金、補貼的發放;⑷村社辦企業(經營項目)的經濟效益和承包情況;⑸救災救濟款物的發放;⑹專項資金的使用;⑺計劃生育指標的安排、超生征費和節育措施落實情況;⑻村社群眾性集資;⑼村幹部責任指標和分工;⑽村社年度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規劃;⑾有關政策規定;⑿有關辦事程序;⒀村民認為需要的其他事項。
11、什麼是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
12、對妨礙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行為的處罰規定有哪些?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15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創造條件,使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除因病或者特殊情況,經當地人民政府批準的以外,適齡兒童、少年不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對他的父母或者其監護人批評教育,並採取有效措施責令送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對招用適齡兒童、少年就業的組織或者個人,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批評教育,責令停止招用;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罰款、責令停止營業或者吊銷營業執照。我國義務教育法第16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禁止侮辱、毆打教師,禁止體罰學生。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義務教育的實施活動。對違反規定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③ 農村群眾法制教育講稿
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制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制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但是,只要國外反動勢力對我國「和平演變」的圖謀不死,就必然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當前的改革開放,在我國歷史發展中,還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市場疲軟,國營企業中「三角債」嚴重,職工收入不平衡等新問題,也是容易引起不穩定的因素。要保持全社會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就必須在堅持不懈地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同時,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那麼,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就顯得十分迫切了。只有大力加強法制教育,把法律交給人民,使之成為廣大公民的行為規范和維護社會安定的有力武器。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必須與民主教育結合起來。其內容包括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和政治,民主意識,法律基本知識,革命紀律的教育等等。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教育,首先應幫助全體公民增強當家作主的政治責任感,正確運用民主權利。教育人們懂得社會主義民主,是在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下的民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遵守社會主義紀律和法制,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搞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中心的各個法規,成績顯著,但各有關部門的法規,與經濟發展的進程相比,還需進一步健全、完善和實施,如計劃法、財政立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法規的教育,引導和幫助人們懂得什麼是守法,什麼是違法,明確是非界限,在全社會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人們懂得堅決同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非民主現象作斗爭是必須履行的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總之,通過民主與法制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全民學法、知法、懂法、執法、遵紀守法的新局面。
④ 哪些法律常識是農村實用的
在農村比較實用的法律,例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版地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可能用得上的法律,例如:
⑤ 在農村宣傳什麼法律知識好
《來土地管理法》、《村民源委員會組織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繼承法》、《計劃生育條例》;
土地管理法是指對國家運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對土地財產制度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所進行管理活動予以規范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法律特性上說,它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法律。它立法的指導思想是:為了保障農村村民實行自治,由村民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情,促進農村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和農村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效力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
《繼承法》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制定本法。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計劃生育條例》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行計劃生育,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⑥ 農村工作中需要了解的各種法律有哪些
《憲法》確定農村社會在整個社會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白農村版政權運行方式和形態;權
《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規政策明確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模式;
《民法通則》、《婚姻法》、《經濟合同法》等明確農村社會生活規范;。
⑦ 如何向農村人普及法律知識
隨著農民參與社會生活的不斷擴大,包括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農民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如:宅基地承包,村委會選舉,勞動保障,婚姻家庭,消費參與者權益保護,然而,在市場經濟等諸多法律問題面前,許多農民不知所措,顯得束手無策,有時想當然,最終觸犯了法律。如果農民採取其他合理合法的方式,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說明在農村開展法治教育,特別是普及法治意識是多麼重要。農民的法律意識需要培養和教育,我們認為應該從幾個方面入手。
從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出發,堅持法律宣傳教育與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相結合,使農民了解和掌握民主參與的法律渠道,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增強守法意識;重視對農民工和移民的法律服務和法律宣傳教育,培養和樹立社會治安觀念,增強依法維權能力,不斷培育人人守法,法治意識深入人心的良好法治氛圍。
當農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成熟時,我們的社會將真正構建起一幅和諧的畫面。
⑧ 誰有關於農村政策和農村工作基礎知識的資料或題謝謝了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這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階段,是深化改革、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的階段,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階段。在新階段,必須保持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穩定基本政策,核心是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應當看到,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只有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農民才有愛惜土地的積極性,才會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如果隨意調整農民的承包地,農民沒有經營土地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就會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影響農村穩定。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雖然現在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的很多,但他們的就業並不穩定,土地還是他們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如果沒有了土地,他們就沒有了退路,社會就很難安定。國外在這方面已經有不少教訓。各級領導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 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當前的關鍵是正確看待和處理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問題。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黨的一貫政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離開農村。適時引導農戶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利於擴大留在農業上的農戶的經營規模,使土地資源繼續得到有效利用。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建立在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不能刮風,不能下指標,不能強制推行。只有這樣,離開土地的農民才能放心地轉出土地。2001年年底,中央為此專門下發了有關通知,對土地流轉作出了明確規定。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法》,把黨在農村改革後形成的關於農村土地的政策上升為法律,使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有了法律保障。廣大農村幹部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農村政策和有關法律,增強執行政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目前,不少地方亂占濫征耕地,隨意圈地,有的地方征地規模過大。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完善征地制度是一項重要工作,直接關系農民生活、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加強征地管理,嚴格控制征地規模。要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管理,禁止隨意修改規劃,濫征耕地。要抓緊研究政策,修訂法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維護廣大農民權益、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徵用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已充分證明,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有力武器。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必須牢固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把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宏偉目標,推進農村小康建設而奮斗。
⑨ 農村法律法規知識
法律分析: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
第三條 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第四十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和支持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健全村民委員會民主決策機制和村務公開制度,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
第六十八條 國家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下級人民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