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名詞解釋法律責任狹義
A. 什麼是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
B. 狹義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違法行為而受到的相應法律制裁。法律責任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對於維護法律尊嚴,教育違法者和廣大公民自覺守法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責任從性質上說可分為三種: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我國的法律責任制度包括三方面:
一是刑事責任,它是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我國的刑法對此作了全面詳盡的規定;
二是民事責任,它是平等主體之間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民法通則》對此作了規定;
三是行政責任。
(2)法理學名詞解釋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構成
責任主體是法律責任構成的必備條件。法律責任的主體即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社會組織等。
違法或違約行為是法律責任構成的核心要素。其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兩種情形,其中不作為指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不履行該義務。
主觀過錯和損害結果則為構成法律責任的非必備要素。其中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而損害結果則包括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
懲罰補償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C. 什麼是責任
請參考網路詞條:責任
社會學名詞
定義
責任一個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個人必須承當的事情。分為三種: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學習責任。
責任按照其內在的屬性可以分為:角色責任、能力責任、義務責任和原因責任。角色責任指相同角色共性的責任范疇,可以簡單理解為「在角色共性規則下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能力責任指的是,超出共性角色責任要求的責任表現,具有明顯的評價性,可以理解為「努力並結合能力做的事情」;義務責任指的是,沒有在角色責任限定范圍的責任,可以理解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原因責任指的是,原因直接導致的責任,由於存在各種原因,這些原因可以承擔相應的角色責任、能力責任和義務責任。
基本涵義
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
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內涵
一、責任體現了一個人的心態、態度、原則、作風、風格、習慣、思想......
二、責任體現了一個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懷;體現著一個人的使命、生活空間和追求。
三、責任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是一個人對待人生和生命環境的態度。
對待人生和生命環境的態度決定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了心智、格局和胸懷;心智、格局和胸懷決定了使命、空間和追求;使命、空間和追求決定了日常生活中的心態、態度、原則、作風、風格、習慣、思想-------
同時,日常生活中的心態、態度、原則、作風、風格、習慣、思想-------又不斷積累、反饋、沉澱和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責任就是擔當,就是付出。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責任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責任是唯獨存在於上帝和鄰舍的約束中的人的自由。
責任宣傳圖片
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時,負責任的行動完全發生在相對性的區域內,發生在無數視角里,每一種特定的現象都在其中出現。 社會在發展,責任內涵也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賦予責任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公民——中國以更加鮮明地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1]
責任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指一個人對其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不同的法律部門對責任能力的定義也是不
企業文化責任、忠誠等四者關系
同的。民事責任能力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性質、意義、作用和後果,並能依據這種認識而自覺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對自己所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分類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源於法律規定或當事人間的契約而產生的法律效果。在大多數情況是在違反法律或契約之後,責任的內容才會具體顯現。例如:違反刑法的規定,行為人會有刑事責任;違反民事契約,當事人通常要負債務不履行的責任。
當事人負擔某種民事責任之後,會因此對他人負有特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例如:侵權行為的法律效果即是損害賠償責任),而對於他人負有特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正是「債」的本質。(漢字「債」即是由「人」字旁與「責」所組成)。因此,在法律上,責任與債、義務概念上密切相關,所指涉的都是法律效果,而責任大多是用在描述當事人已經違反法律或契約的狀況。
例如:在台灣的民法體系中,是將會發生損害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列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規定於民法債編當中。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法體系中,則是將侵權行為單獨立法,稱之為侵權責任法。兩者體例雖不相同,但對照之下適足以顯示出責任與債本質上的密切相關性。
道義責任
道義責任可能隨文化不同而不同。
責任及履行道義責任沒有履行,應當負責的人會受到道德譴責。法律責任沒有履行,如果標的大,受益人可以通過法院來追溯。如果標的太小,極少有受益人會為了道義上的原因通過法院來追溯,因為成本太高,所以就放棄了。有條件的受益人也可能通過暴力來追溯。
虛擬責任
在於電腦游戲或電腦網路游戲中所產生的責任是虛擬的,玩家有特殊約定的除外。而網路本身是真實的,人們在網路上發生的任何行為都是真實的,因此也都要負責任的。
家庭責任
傳統的責任是根據個體、家庭、組織、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對象分類,這樣就產生了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等范疇。這種分類方式並不能夠把責任體系作出系統的劃分,可以說這是舊的責任範式。新的責任範式由理性責任創始人方誌良先生根據責任的屬性劃分為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分別為角色責任、能力責任、義務責任和原因責任(詳細了解可以參閱網路:理性責任)。
理性責任
理性責任按照責任屬性劃分責任層次和范圍具有非常有效的管理意義。理性責任中的角色責任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法律責任、家庭責任;相對應理性責任中的義務責任包括道德責任、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理性責任的區分根據直觀,易於人們判斷責任的界限。最近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中,整個社會廣泛關注和批評的18位路人,實際上就是沒有盡自己的義務責任,肇事逃逸司機和小悅悅父母責任是負有自己的角色責任。
理性責任作為一種新的責任範式,對於推動全社會責任認知,改變傳統的責任心和責任感空洞的說教,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理性責任認知與管理有助於改變人們對責任的認知和實踐管理意義。相信未來,理性責任的四種責任將會成為主流社會共同認可的責任範式。
社會責任
社會在發展,責任內涵也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賦予責任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的公民。中國以更加鮮明地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為全世界和平做應有的責任和貢獻。
理性責任範式圖:
權力的定義
權力就是獨立的個體或團體因為對自己的負責和他人的負責,而獲得另一個個體或團體的認可之後可以對給予他認可人的影響力。
責任就是自己應當做的和不應當做的事情。
責任是人活在世上必須背負的。
責任聯系著最苦與最樂。最苦是因為背負責任;最樂是因為付了責任。
基本要求
1、價值觀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甲方主體的價值觀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體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主體必須代表甲方主體的利益要求來進行決策和行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體自身的利益要求進行決策和行為。否則,將受到相應原價值處罰。
2、最大價值率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最大價值率法則」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聰明才智,來履行責任。
社會意義
責任是一種職責或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職責。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准。
例如:個人的責任,國家的責任,單位的責任等。
責任宣傳圖片
責任感的定義責任感是主體對於責任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也就是責任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形式。
相關實例
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光輝燦爛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努力
小時候的里根
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還的代價是三十九年的艱苦生活,寄出最後一筆「債務」時,他輕嘆:「現在我終於無債一身輕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責任,給世界留下了一筆真正的財富。
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碎,鄰居憤怒不已,向他索賠12.5美元。這12.5美元在當時可謂是天文數字,足夠買下125隻生蛋的母雞了。男孩兒把闖禍的事告訴了父親,並且懺悔。見兒子為難的樣子,父親拿出了12.5美元,說:「這筆錢是我借給你的,一年後要分毫不差的還給我。」男孩賠了錢之後,便開始艱苦地打工。終於,經過半年的努力,他把這「天文數字」分毫不差地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他還回憶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麼是責任。」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是英國著名政治家,他以「言而有信」獲得了政界較高的贊譽。 當福克斯還是一個孩子時,有一次,福克斯父親打算把花園里的小亭子拆掉,再另行建造一座大一點的亭子。小福克斯對拆亭子這件事情非常好奇,想親眼看看工人們是怎樣將亭子拆掉的,他要求父親拆亭子的時候一定要叫他。小福克斯剛巧要離家幾天,他再三央求父親等他回來後再拆亭子,福克斯父親敷衍地說了一句:「好吧!等你回來再拆亭子。」 過了幾天,等小福克斯回到家中,卻發現舊亭子早已被拆掉了,小福克斯心裡很難過。吃早飯的時候,小福克斯小聲地對父親說:「你說話不算數!」父親聽了覺得很奇怪,說:「不算數?什麼不算數?」原來父親早已把自己幾天前說過的話忘得一干二凈。老福克斯聽到兒子的話後,前思後想,決定向兒子認錯。他認真地對小福克斯說:「爸爸錯了!我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於是,老福克斯再次找來工人,讓工人們在舊亭子的位置上,重新蓋起一座和舊亭子一模一樣的亭子,然後當著小福克斯的面,把「舊亭子」拆掉,讓小福克斯看看工人們是怎樣拆亭子的。 後來,老福克斯總是說:「言而有信,對自己的言語負責,這一點比萬貫家財來得更為珍貴!」
美國總統林肯21歲那年,在一家商店裡當雇員。一天,一位老婦人來買紡織品,由於一時大意,他多收了老婦人12美分。當發現後,在當晚,他趕了六英里的路,將多收的錢還給了老婦人。
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一單元專門講責任與義務。
稱職的丞相:漢文帝時,陳平任左丞相。據說有一次漢文帝問他:「全國每年收糧多少?」陳平回答說:「這要問治粟內史。」漢文帝又問他:「全國每年案件有多少?」陳平回答說:「這要問廷尉。」漢文帝見狀,就問:「那你管什麼?」陳平回答:「丞相管百官。」在這里陳平是個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作為左丞相的職責主要是管百官,而不是錢谷、案件等事。
保守秘密: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基地的事。「我只要你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的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只見羅斯福望瞭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能。」好友急切地回答。「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自己建造的房子:有個老木匠准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決心已下不為所動。老闆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在蓋房過程中,大家都看出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計也全無往日水準。老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在房子建好後,把鑰匙交給了老木匠。「這是你的房子。」老闆說,「我送給你的禮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樣,他的後悔與羞愧大家也都看出來了。他這一生蓋了多少好房子,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
老鼠和狗:一群老鼠爬上桌子准備偷肉吃,卻驚動了睡在桌邊的狗。老鼠們同狗商量,說:「你要是不聲張,我們可以弄幾塊肉給你,咱們共享美味。」狗嚴辭拒絕了老鼠們的建議:「你們都給我滾,要是主人發現肉少了,一定懷疑是我偷吃的,到那時我就會成為案板上的肉了。」
相關文章
懂得承擔責任
Jonro
人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慢慢開始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
每當看見父母頭上那幾根滄桑的白發,我的心便會不由而然的沉重了起來。因為我知道當我們一天一天長大時,父母也在一天一天的衰老。作為父母唯一的兒子,小時候卻一直不理解父母的愛意,甚至有時還對父母冷冰冰的,對此我一直感到很內疚,多麼希望上天能給我一些不過的機會。而機會終於來了,正因這機會讓我懂得了承擔責任。那是發生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親剛出差不久母親就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輕。父親走後我就成為家裡唯一的男生,我知道我必須照顧起生病的母親。不能讓母親勞累。我開始做起了家務活,才知道原來做家務實在呵么辛苦的事。母親生病的幾天,我幾乎把母親平常所做的家活都做了。原來母親一直以來是這么辛苦的,除了照顧上學的我還得做家務上班,虧我還總是對父母不聞不問的,我忽然情不自禁的落下了悔恨的眼淚。自從那次後,我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我發現其實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長大了。
人總會有長大的一天,當我們會為自己所做的事負上責任時就證明我們已經長大了。
相關名言
1、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歌德)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3、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梁啟超)
4、真正進步的人決不以「孤獨」、「進步」為己足,必須負起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
家庭責任
周圍的人都進步。(鄒韜奮)
5、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我們的國家賦予我們應盡的責任。(西塞羅)
6、要使周圍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應該像蠟燭那樣燃燒。(高爾基《蟑螂的故事》)
7、人能盡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覺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狄更斯《馬丁·矍述偉》
8、我的職責是要我說出我認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話。無論這會使別人喜歡或厭惡,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知道文字一旦發表了就會自動流傳。我充滿希望地把它們播種在血腥的泥土中。收獲的季節會來到的。——羅曼·羅蘭《超越混戰》
9、我們的使命是照亮整個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找到自己和世界之間的和諧,建立自己內心的和諧。——高爾基《人》
10、精神不是任何人的仆從。我們才是精神的仆從。我們沒有別的主子。我們生存著是為了傳播它的光明,捍衛它的光明,把人類中一切迷途的人們集合在它的周圍。——羅曼·羅蘭《先驅者》
11、太陽像一塊畸形的紅炭,從雲堆中射出光來。這一切都懸在森林、燕麥田上空。一派歡樂景象。於是我想:不,這個世界不是一場玩笑,不是走向那個永恆天堂的苦難深谷,而是那些美好世界之一,它美麗、歡快。我們不僅能夠,而且應當使它更加美麗、更加歡快,為了我們的同時代人,也為了以後的世世代代。——《托爾斯泰論集》
12、當一個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聯系的時候,這就會給他以美和力量。——高爾基《文學書簡》
13、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權力的擴大使責任加重。——雨果《笑面人》
14、為責任而責任的事,我們是從沒有干過的,乾的只不過是能使人感到滿意的那種責任。——《馬克·吐溫自傳》
15、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向導。——普列姆昌德
16、堅毅而崇高的思想方式,能夠使一個人建立起生活目的和認識自己的生活職責。——列夫·托爾斯泰
17、每個人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林肯【美】
18、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維克多·費蘭克【英】
19、要知道責任是貢獻,並不是壓力。只要實行實干付出為大眾就會快樂,成績多少已經不重要,這樣反而自他兩利。——方海權
20、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中】
21、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丘吉爾【英】
22、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 ——劉易斯【美】
23、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責任感。——余秋雨【中】
1責任的含義
編輯
1、責任指分內應做的事,即分內之事。如「制止違法犯罪是我們公安幹警的責任」,又如「我們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這里責任的含義與義務的含義相同,表達義務的意思。
工作就意味著責任
2、責任指導致未能做好分內之事的過錯或過失。如「對這件事的發生,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又如」不掩飾責任是一個黨員的基本素質」。這里責任的含義是過錯。
3、責任指因未能做好分內之事所引發的不利後果。如「他違了法犯了罪就應當被追究責任」,又如「如果不負任何責任,這樣的處罰又有什麼意義」。這里責任的含義是不利後果。
法律責任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包括了法律義務,狹義的法律責任僅僅指違反了法律義務的後果。關於狹義的法律責任的含義,法理學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幾種:(1)義務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1]該說缺陷是不能形象地突出法律責任的本質,不能有效地將責任和義務區別開來。
(2)後果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2]該說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違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要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違反了合同法。該說認為「法律規定成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是指從表面上看,責任人並沒有從事任何違法行為。也沒有違反任何契約。僅僅由於出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法律事實,就要承擔某種賠償責任,如產品致人損害。它可以導致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的產生。」[3]其實,法律規定導致責任的產生還是違法行為導致的。產品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承擔責任,是由於生產者或銷售者違反了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義務,即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不能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責任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者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應該由違法者依法承擔的責任。[4]該說缺陷是沒有突出責任是違反義務的結果,也沒有明確地指出責任是不利的後果。 (4)手段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對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或侵犯法定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依法強制違法者承擔的不利後果,作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手段。[5]該說缺陷是用語上存在交叉和重復。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包括了侵犯法定權利,否定性評價就是譴責,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相同的,都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述。
(5)狀態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由於違反了法定義務及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權力,法律迫使行為人或其關系人所處的受制裁、強制和給他人以補救的必為狀態。[6]該說的缺陷是在界定責任產生原因時存在交叉。不當行使權利(權力)在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契約義務,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違反了法定義務。
(6)負擔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有責主體因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而應當承受的由專門國家相關依法確認並強制或承受的合理的負擔。[7]該說缺陷是認為法律責任只能由專門國家機關確認是不符合實踐的,在義務人違反義務後就產生了責任,如果是私法責任,可以由雙方當事人來協商確認。
(7)責任能力說:該說認為法律責任乃是一種對自己行為負責、辨認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行為的意義、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義務的能力。[8]該說缺陷是將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割裂開來了。法律責任不僅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和社會對其進行的價值評斷,而且包括違反義務的客觀要素,是主觀責任與客觀責任的統一。
D. 法理學名詞解釋匯總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名詞解釋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 2、法學體系,指法學是一個由各個互不相同、但有聯系的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 3、法理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4、社會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權威,確定社會生活主體的行為方式,指明其發揮作用和發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將其納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會調整是實現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須手段。 5、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並把它固定下來的,傳統、集體感和恐懼感是維護其有效的重要力量,並對違反習慣者嚴厲懲罰的原始時期的行為規范。。習慣是原始社會主要的社會調整手段。 6、個別性調整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社會調整。它是按照針對具體人、具體事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7、規范性調整就是針對某一類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 8、法律規范規定人們的行為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或禁止怎樣做,它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是指引人們的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及其後果的尺度,同時也是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 9、法是指由國家專門機關創制的,以權利義務為調整機制並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的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10、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1、法制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行法律規則,而且包括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行,法律運行的機制,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傳統,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發現教育以及法學研究等等,它是一國、地區法律上層建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 12、法系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13、大陸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和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 14、英美法系是以英國法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法系。 15、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16、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社會需要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 17、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國家的原則。 18、一國兩制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19、法的原則指體現法的本質和內容的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0、社會主義法的原則指反映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指法作為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不僅人人權利平等,而且義務平等。 23、社會調整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國家內存在的、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規范,構成某一種統一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證這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全面、深刻影響的統一體。 24、法律調整指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25、法制是以法為核心,包括與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律實踐(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護法、守法等活動)在內的某國或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 26、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27、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實行法治為前提。 29、社會主義法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堅決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 30、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31、法律心理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不系統的,自發形成的感受和情緒。 32、法律思想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 3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動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34、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5、法律規范的制定,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6、法律規范的認可,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對業已存在的行為規范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38、調整性規范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權利並讓他們承擔義務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 。 39、保護性規范是規定法律責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規范。 40、積極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一定積極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1、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 42、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定消極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3、絕對確定性規范,是指不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怕調整的規范。 44、相對確定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5、任意性規范,這種規范允許雙方當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問題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才適用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方案。 46、強行性規范,這種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能執行法律規定的方案,否則其協議無效。 47、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指法律規范在邏輯聯繫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構成的。 48、命令性規范,是以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體現的國家規范性命令,一項命令就是一個規范。 49、情況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進行個別性調整的規范。 50、必擇其一的規范,是指規定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必不使用規范中列舉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種。 51、任選的規范,是指在規范中除了規定可供採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規定了任選的方案。 52、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53、立法體系或稱為制定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 54、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5、法的形式淵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56、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方式,對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歸納和加工,使其系統化的活動。 57、法規清理,又稱法規整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58、法律匯編,又稱法律匯編,是指在不改變法規內容的前提下,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問題的性質或按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匯編成冊。 59、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補充,並編制新的系統化的法典的活動。 60、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強調法實施的結果,強調把法律規范的要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實際狀況。 61、法的實施是指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實現的活動。它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貫徹。 62、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它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 63、自由裁量權即在法律對有關事項近規定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幅度和范圍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取適當措施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權力。 64、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適用法的活動,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觀、適當、公正,符合理性。 65、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 66、調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67、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68、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69、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 70、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71、行為能力,是指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72、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73、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就是法律關系的內容。 74、法律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5、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要求,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6、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77、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化和消滅的現象。 78、法律事件,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後果的產生與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的客觀事實或現象。 79、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行為。 80、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 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 81、違法行為,亦稱違法,是指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 82、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83、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征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 8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指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 的各種手段,征罰犯罪,制裁違法,改造違法犯罪者,積極消除產生違法、犯罪的根源和條件,從多方面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5、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6、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E. 什麼是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F. 責任的含義
是一種職責和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責任有個人的責任和集體的責任。個人的責任指一個完全具備行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責職。集體的責任指一個集體必須去承擔的一種職責。責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規定的為准。
G. 法理學的名詞解釋
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
2、法學體系,指法學是一個由各個互不相同、但有聯系的法律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
3、法理學是中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中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4、社會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權威,確定社會生活主體的行為方式,指明其發揮作用和發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將其納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會調整是實現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須手段。
5、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並把它固定下來的,傳統、集體感和恐懼感是維護其有效的重要力量,並對違反習慣者嚴厲懲罰的原始時期的行為規范。習慣是原始社會主要的社會調整手段。
6、個別性調整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社會調整。它是按照針對具體人、具體事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7、規范性調整就是針對某一類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
8、法律規范規定人們的行為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或禁止怎樣做,它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是指引人們的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及其後果的尺度,同時也是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
9、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並通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整體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
10、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1、法制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行法律規則,而且包括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行,法律運行的機制,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傳統,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法律教育以及法學研究等等,它是一國、地區法律上層建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
12、法系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13、大陸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和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
14、英美法系是以英國法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法系。
15、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16、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社會需要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
17、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國家的原則。
18、一國兩制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19、法的原則指體現法的本質和內容的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0、社會主義法的原則指反映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指法作為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不僅人人權利平等,而且義務平等。
23、社會調整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國家內存在的、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規范,構成某一種統一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證這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全面、深刻影響的統一體。
24、法律調整指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
25、法制是以法為核心,包括與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律實踐(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護法、守法等活動)在內的某國或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
26、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27、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實行法治為前提。
28、社會主義法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堅決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
29、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30、法律心理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不系統的,自發形成的感受和情緒。
31、法律思想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
32、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動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33、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4、法律規范的制定,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5、法律規范的認可,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對業已存在的行為規范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36、調整性規范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權利並讓他們承擔義務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
37、保護性規范是規定法律責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規范。
38、積極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一定積極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39、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
40、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定消極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1、絕對確定性規范,是指不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2、相對確定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3、任意性規范,這種規范允許雙方當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問題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才適用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方案。
44、強行性規范,這種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能執行法律規定的方案,否則其協議無效。
45、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指法律規范在邏輯聯繫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構成的。
46、命令性規范,是以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體現的國家規范性命令,一項命令就是一個規范。
47、情況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進行個別性調整的規范。
48、必擇其一的規范,是指規定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必不使用規范中列舉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種。
49、任選的規范,是指在規范中除了規定可供採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規定了任選的方案。
50、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51、立法體系或稱為制定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
52、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3、法的形式淵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54、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方式,對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歸納和加工,使其系統化的活動。
55、法規清理,又稱法規整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56、法律匯編,是指在不改變法規內容的前提下,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問題的性質或按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匯編成冊。
57、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補充,並編制新的系統化的法典的活動。
58、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強調法實施的結果,強調把法律規范的要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實際狀況。
59、法的實施是指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實現的活動。它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貫徹。
60、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它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
61、自由裁量權即在法律對有關事項近規定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幅度和范圍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取適當措施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權力。
62、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適用法的活動,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觀、適當、公正,符合理性。
63、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
64、調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65、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66、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67、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
68、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69、行為能力,是指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70、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
71、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就是法律關系的內容。
72、法律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3、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要求,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4、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75、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化和消滅的現象。
76、法律事件,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後果的產生與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的客觀事實或現象。
77、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行為。
78、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 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
79、違法行為,亦稱違法,是指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
80、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81、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征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
8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指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 的各種手段,征罰犯罪,制裁違法,改造違法犯罪者,積極消除產生違法、犯罪的根源和條件,從多方面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3、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4、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5、法律,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國的十類主要部門法為: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勞動法、自然資源與環境法、軍事法、科教文衛法。
86、法律體系,①是一個國家的現行法律構成的整體。 ②是一個由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體系化的有機整體。 ③法律體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在協調。 ④是客觀法則和主觀屬性的有機統一。
H. 責任是什麼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
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它伴隨著回人類社會的出現答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產生於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
在社會的舞台上,每種角色往往意味著一種責任。當我們在承擔一項責任的時候,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也意味著獲得回報的權利。
【拼音】: zé rèn。
【出自】:《新唐書·王珪薛收等傳贊》。
【釋義】: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8)法理學名詞解釋法律責任狹義擴展閱讀:
名言列舉:
1、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歌德)
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3、凡是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梁啟超)
4、真正進步的人決不以「孤獨」、「進步」為己足,必須負起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
周圍的人都進步。(鄒韜奮)
5、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生,我們的國家賦予我們應盡的責任。(西塞羅)
I. 名詞解釋教育法律責任
我國教育法律抄責任具有廣義和狹襲義兩種解釋。
就廣義而言,它又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人們所應當履行的義務。它要求人們主動、自覺地履行。如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敬老人等。二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它是具有強制性的責任。例如,毆打致人傷害,必須承擔賠償損失等相應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依法接受刑事處罰。前者為第一性義務,後者為第二性義務。
狹義上所講的法律責任僅指後一種含義。人們通常也是從狹義上理解和使用法律責任這一概念的。所以我們通常對法律責任定義為:法律責任是由法律關系主體的違法行為引起的,應當由其依法承擔的懲罰性法律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