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法律知識

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6-14 00:38:47

㈠ 農民工相關的法律有哪些

和農民工主要涉及的法律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勞動合同法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最低工資規定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工傷認定辦法》
《工傷保險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失業保險條例》

㈡ 我想知道有關農民工特殊地位及其法律保護的問題

隨著中央與社會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對「農民工」應當予以社會關懷、權利保障的話題越來越多。筆者認為,對於「農民工」這樣一個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社會群體多一些人文關懷,無疑對於幾乎處於困境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會起到雪中送碳的效果;但是,如果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法律上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困境卻無疑於杯水車薪。從我國法治建設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關鍵是:為什麼「農民工」會成為一個需要社會予以特殊人文關懷的群體?「農民工」的權利得到保障,是一種應然的權利,還是城市對其賜予的恩惠?
形成「農民工」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是隨著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中國建立之後,為了盡快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實行了壓低農副產品的價格以實現國家資金積累的政策;同時在計劃經濟時代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從就業方面保證計劃經濟的實現,限制人員的流動與遷徒。在這種制度之下,農民除了考學、參軍提乾等一些為數不多的機會之外,不允許在城市居住、務工,只能在農村務農;因此,不會出現大范圍的「農民工」,「農民工」也不會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並且,隨著這種制度的實施,人們逐步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有某個城市戶口的人即市民當然地就成了該城市的主人。隨著城市建設的需要,城市自身的人口已不能滿足城市人生活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才逐漸地允許農民進城務工。正是在計劃經濟時戶籍管理制度所形成的觀念,使得城市管理者與城市人員都把城市當作城市人的城市——即具有該城市戶口人的城市;允許外地人進入本城市就成了一種恩惠,尤其是對於具有農民戶口的人,在城市人看來,他們本來只能在農村種地,允許他們進城居住、務工就是天大的恩惠了。
戶籍管理制度能夠實現社會最大程度的穩定,但其卻造成了城鄉之間人們物質文化生活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它是以嚴重損害社會公平與公民的自由遷徒的權利為代價的。並且,以戶籍制度限制農村人員的流動,所產生的另一社會效果是農民的子女長大以後仍然只能當農民;工人(城市人)的子女長大以後卻可以進工廠、當工人;並且,當時國家招收公務人員也將城鎮戶口作為一個必要的條件。比如,受這種思維慣性的影響,前一段時間某些中央國家機關招收公務員,就將具有北京市的戶口作為報名的必要條件,實際上是將進入中央國家機關工作作為北京人的專利了,對於其他地區的公民是非常不公平的。這樣,一個人出生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對於一個人的命運在事實上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影響,將城鄉之間的人與人的不平等延續到了下一代人身上,即出生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對於一個人的命運具有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相對穩定應當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之上;顯然,計劃經濟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是與西方近代文藝復興期間所形成的、作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的「人是生而平等的」的人文精神相悖的,因為,無論一個人出身如何,其在社會之中的地位與機會都應當是平等的。
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的實踐證明,「平均富裕」雖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卻不是現實的、理性的經濟制度。一種現實的、理性的制度是「共同富裕」;因為,富裕既是一個可以用收入、支出等數字衡量的絕對概念,同時又是一種相對的標准。富裕的相對性即表現為不同的社會階層對財產所有的不同,橫向比較因不同的階層而富裕程度不同;同時還表現為同一個社會主體隨著財產的增加比過去富裕了,同一個人比過去富裕了即縱向的富裕。對於缺少資金、技術的絕大多數的農民而言,通過僱傭關系即依靠自身的勞動為僱主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自身勞動所獲得的報酬同樣使自己的財富有所增加;因此,在僱傭勞動關系中,雖然僱主與勞動者之間在財富增長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即不能完全解決橫向的「平均富裕」,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為社會總財富的增加、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發揮巨大的貢獻。改革開放以後,雖然農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由於我國的人多地少,土地僅能滿足人們解決溫飽或勉強達到小康的水平;並且,由於農村中人多地少而形成了剩餘勞動力,因此,只有解決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即農民從事其他工作後才能增加收入,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筆者認為,在土地無法實現農民的根本富裕、農民需要務工才能實現自身小康與富裕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農民通過打工實現自身的利益就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當務之急了。



我國已經確立了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包括勞動力資源在內的所有資源都應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配置;市場需要的僅是勞動力本身而非勞動者的身份,因此,對於勞動者不應再以「農民工」與其他勞動者進行區別。但是,現在農民進城務工者在城市中,仍然受到各種歧視;而現在農民進城務工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與城市的管理者與市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允許農民進城本身就是城市對於農民的恩賜這樣的觀念分不開的。比如,農民進城僅能夠選擇一些臟、累且收入不高、「城市人」不想乾的工作;農民的子女在城市入學需要交納對家長而言為數不菲的各種費用;拖欠工資嚴重侵犯農民務工者合法權利;農民務工者與其他職工同工不同酬等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正是這些現象,使得農民務工者因其農民的身份成為城市之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從而現在有了「農民工」這樣一個詞語代表農民進城務工者。
我國是在發達國家制定了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公平的游戲規則的條件下確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不平等的游戲規則、產品缺少國際競爭力都會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帶來諸多的困難和不利因素;但如果認真總結西方社會市場經濟形成、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可使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少走彎路。比如,由於我國剛確立市場經濟制度,我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資本積累與集中的特殊時期,西方社會的資本積累過程中對勞動者的血腥壓榨,並因此引發了勞資矛盾激化所形成的社會動盪的教訓;現代西方市場經濟相對完善的國家加強對勞動者權益特殊保護,使得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的有益經驗,都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同時,在我國的資本積累與集中的過程中,只有體現出對勞動者的特殊保護、避免或減少西方社會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血腥與罪惡,才能體現我國市場經濟維護多數人利益的社會主義性質,為市場經濟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由於我國農民的人口占絕對多數,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構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者將逐步以原來的農民為主。
我國的1982憲法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定,私有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力軍,為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我國的憲法進行了幾次修改,私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此相聯系的私營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也已寫進了憲法。但是,我國憲法中的勞動者權利與保護還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比如,對於勞動者的權利,憲法僅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勞動者的權利;隨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對一些私營企業或個人之間因僱傭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勞動者的地位與權利卻沒有明確的規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來源於社會各階層的勞動者應予以平等地保護。
對勞動者平等地保護,不僅表現在憲法的不完善上,還體現在憲法實施過程中的不平等。比如,出現「農民工」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根據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時還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以及同工同酬的權利;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勞動者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提高報酬的權利等。根據這些憲法條文體現出來的精神內涵,應包含任何公民在就業機會、相同的勞動取得相同的報酬、所有的兒童均有享受國家實行的義務教育以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相應的報酬逐步增加等方面應具有的平等權利。顯然農民在城市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卻是嚴重違反憲法規定的,將「農民工」作為一個區別於其他務工者的特殊群體,自身就造成了對農民工在憲法實施中的歧視。
憲法不應僅停留在文字上,應是具體的存在;因為只有能變成社會具體存在的憲法才具有實際的價值。因此,國家機關作為憲法實施的主體,憲法應通過各級國家機關將憲法及其精神具體到社會存在中去。根據憲法的規定,構成我國的主體系「公民」而非「城市人」與「農民」,城市是國家的城市而不是「城市人的城市」,因此,筆者認為,每一位公民應在每一個城市具有相同的權利與義務。城市的政府作為城市的管理者,管理好城市是其應負的責任與義務;但同時,城市的政府作為國家的一級機關,還應具有履行好憲法中規定的國家義務的責任。農民工作為一名公民,其憲法上的權利政府應予以保障。比如,同樣作為勞動者,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應具有和其他勞動者同樣的選擇工作、取得相同報酬的權利;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與城市兒童應享受同樣義務教育的權利等。誠然,保障所有的公民應具有的憲法中的平等權利會給城市的政府帶來很多的困難;但是農民進城務工者與其他公民應受到平等地對待系憲法規定的權利,而憲法的實施更為重要,因此政府自身具有的困難不應成為對農民工在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予以歧視性對待的理由與借口,國家機關所有的困難都應由國家機關自身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隨著我黨對市場經濟認識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能力的逐步增強,黨中央提出了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和諧社會的科學理論。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社會的和諧主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否能做到和諧,更多是由人們對自身對社會的認知、對自身在社會中地位的主動判斷所決定的。建立和諧的社會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個相對和諧社會的標志是能為絕大多數人的社會地位及法律上的權利得到國家的保護,同時更應包括絕大多數人自身對於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程度與平等地位感覺上的認同,即社會主體是否能夠做到和諧,往往更多取決於社會絕大多數人是否得到了與其他人同樣的權利與保護,是否從主觀上認同自己和其他人同樣的重要、自己已經溶入到了社會之中。由於農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國的社會是否能夠和諧往往取決於農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取決於農民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能得到作為「公民」的地位與權利。關於現在農民工的素質問題同樣成為人們尤其是專家學者們所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社會閱歷目前階段尚不高,但農民畢竟是由人組成的,是人就具有區別於「物」與「動物」的、作為人的基本屬性的認知社會與自身思維的能力。農民的認知社會與進行思維的能力往往系以常識性的、感性的為主,但是,取決於農民是否能夠和社會和諧相處的恰恰正是農民以自身常識性的、感性的認知方式所得出的判斷,而非專家、學者們從邏輯性的、理性的認知方式所得出的結論;同時,農民以自身的方式對社會的認知、感受,並非完全與社會的真實狀況相悖。比如,進城務工的農民自身的權利是否能夠得到城市及城市人相同的權益與平等的地位,是否能夠完全溶入到城市之中,往往就會成為農民們對於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的感性認知,成為他們對於社會反映的方式之一。因此,筆者認為,如某些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僅是針對農民工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反復發生,即便是引起了整個社會對於「農民工」進行特殊關注與關懷,但社會的關注與關懷不能得到解決或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實現農民與社會其他主體的和諧只能是社會的管理者與城市人的一廂情願了。因此,存在著「農民工」這樣一個需要特殊人文關懷的群體,本身就是與將我國建設成為和諧的社會目的相悖的。
建設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往往將對其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如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方面受到城市的不平等待遇,這些子女對待社會、對待城市的直接的、感性的認識將會對其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絕大多數大中城市都以財政困難為由將農民工的子女排斥在城市義務教育規劃之外,但這些城市在建設「民心河」、「民心廣場」時,卻不惜投入巨額資金,將城市的舒適度、美化作為贏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城市越來越漂亮甚至到達了豪華的地步,但財政對於實現統一的義務教育卻無錢保障。筆者認為,顯然政府建設這些「民心工程」是體現其政績,已將進城務工人員排斥在「民」之外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歷史上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在1986年被美國的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為「隔離但平等」,從而承認了種族間隔離的合法性。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種族隔離學校的問題而重新進入訴訟程序後,美國最高法院與聯邦最高法院一致認為,黑白分校種族隔離制度違憲。首席法官沃倫在裁決書中指出,「教育是良好公民社會的基礎,如果被剝奪教育機會,那麼任何兒童都不可能在生活中獲得成功。公共教育是州政府提供的機會,必須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獲得的權利」,最後,沃倫引用社會科學的調查數據,說明隔離對黑人學童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僅僅根據膚色、種族和出身而把黑人孩子與其他同年齡和資格的人相分離,會給人產生一種據其社會地位加以判斷的等級差別感,這會以一種極難且根本無法彌補的途徑影響他們的心靈和思想……本庭的結論是:公共教育事業決不容許『隔離但平等』原則存在。隔離的教學設施,註定就是不平等。」
固然,美國的種族歧視並不會因為這一紙裁決而成為歷史,現在美國種族之間的歧視仍然存在;但是,美國取消公共教育之間的隔離政策,無疑對於美國種族矛盾的緩和與和諧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美國最高法院在判決書中對公共教育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在社會公平中的地位與作用所作出精闢論斷,對其他國家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應當看到,現在一些城市開始為農民工的子女專門建立學校以保障他們的義務教育,這無疑是一個進步;但專門為農民工子女建造的學校,無論從師資力量還是從硬體基礎上與城市子女的學校都有著很大的差距;且專門為農民工子女建造學校本身就是一種差距。義務教育被稱為基礎教育,其原因除了在義務教育階段應學習到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在於培養孩子們健康的人格,因為作為社會組成主體的人的健康人格系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同時,西方國家一般將義務教育稱為強制教育,說明了義務教育的主體是國家、並且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實現的行為。因此,義務教育不僅是科學文化的教育,同時它更是培養一個人認知社會、培養人健康的人格的過程。而幼年生活在這樣基礎教育環境中的人,他們長大以後,怎能融入到社會、融入到城市中呢?如果這些在城市長大但卻在城市的歧視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實現與城市人的和諧相處么?固然,實現城市中義務教育需要巨大的財政投入,城市也需要舒適、美化,但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可供政府直接支配的財政經費都是有限的;城市以巨額的資金美化,而在義務教育方面對農民工的子女實行差別對待,這樣的美化、舒適是為誰而建的?城市忽略了基礎教育的統一規劃而將農民工的子女作為「另類」予以差別對待,城市之中農民工子女與原城市人的子女在下一代難以實現和諧相處。
由於現代社會人口大規模的遷徙,且遷徙的主要目的為大中城市;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大量湧入後,僅靠城鎮的力量改變義務教育中的差別待遇也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應根據社會人口遷徙的現狀,在教育資金的投入中,由中央財政與城市財政共同承擔起義務教育的統一規劃,逐步取消城市中義務教育的差別狀況,減少因為義務教育的差別對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與因此而產生的自卑感。
筆者認為,建設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中,義務教育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因此,建設和諧的社會應從娃娃抓起,即首先應從城市的義務教育的統一規劃,從所有的孩子能夠平等地就學、接受平等的義務教育入手。



某經濟特區的一位領導說,外來人員的文化素質已嚴重影響到該特區的經濟發展與實現「現代化」的進程,顯然其中低素質的人員主要成份是指到特區務工的農民;同時,許多發達城市已根據對經濟發展的預測和城市功能性設施的建設,在制訂自己實現「現代化」的時刻表了。外來人員的素質雖然很低,但它真的影響到了某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嗎?同時說其影響到了某個區域的「現代化」進程,有些匪夷所思。「現代化」的概念包括物質的基礎,但現代化僅包含了經濟發展的水平與物質的基礎嗎?在我國絕大多數都是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民的情況下,難道說為了實現某些區域內的現代化,就要將所謂的高素質人才集中在這些經濟特區、大中城市內,建立一些「現代化」的桃花源嗎?
由此筆者聯想到了抗日戰爭前的上海。當時的上海並沒有象現在那些急於實現「現代化」的城市那樣限制人員的自由進入,也沒有象現在急於實現「現代化」的城市那樣為人員的進入設定數額及質量標准。舊上海不僅吸收由於失去土地而無法生存下去或不願受地主的欺窄而到上海當工人的農民,在遇有自然災難或戰爭引起的社會動亂時,還允許大批的難民自由湧入上海。無論是想到上海務工的「農民」,還是因自然災害而為了生存下去逃荒到上海的難民,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文盲、半文盲,相對於現在所說的「農民工」文化素質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允許「低素質」的農民、難民自由進入上海尋找工作、尋求生活與生存下去的機會,並沒有影響到當時上海的發展與繁榮,舊上海作為當時亞洲「現代化」的大都市地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一是,雖然當時舊上海存在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殘酷的現實與明顯的社會不公;但是,在餓殍遍野、社會嚴重不公平、天災人禍頻繁發生系整個社會普遍現象的舊中國,上海畢竟為許多原「農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同時為進入上海的絕大多數難民提供了生活、生存下去的空間;二是,雖然當時舊上海的工人受到了資本家的壓迫和殘酷剝削,但由於農民是自願進入上海務工的,說明了當時的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相對於封建地主的壓迫和剝削要輕一些,做工人要比做農民的生活條件還要好一些。
由於我國產品中的科技、品牌含金量較低,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多為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在這樣的企業中,廉價勞動力對於經濟特區的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所謂的廉價勞動力,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因此,由於城市對農民務工人員在薪金、社會保障等費用的差別對待,大大降低了城市產品的成本,從而才使得經濟特區與大中城市的經濟能夠得以發展;因此,大批的農民工進城不但沒有成為城市的負擔,反而為城市的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
誠然,如果進入經濟特區、大中城市的務工人員都是非常高素質的人才,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會更快。但是,筆者認為,現代化應系一個既包含政治文明,又包含物質文明綜合性的概念。而在政治文明的含義中,現代化應體現出一個區域或城市對於國家、對於整個社會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至少應遵守國家的法律以及現代法治精神。首先,按照我國現行的憲政體制,雖然我國設置了若干個經濟特區,但是除了因歷史原因而形成的香港、澳門兩個行政特區外,並沒有其他行政意義上的特區。我國經濟特區僅享有某些特殊的經濟政策外,並沒有相對於其他區域的行政特權。涉及到人的自由流動與遷徒問題,筆者認為應屬於公民在憲法之內的權利,根據《立法法》及其立法精神,對它的限制應具有法律的明確授權,屬於國家范圍內的權力。同時,由於一般的行政區域內並沒有以「暫住證」限制人口長期居住、工作的權力,那些僅作為經濟特區而非行政特區的區域,同樣沒有自行限制人員進入該區域居住、工作的權力。因此,僅允許高素質的人才自由進入固然可以為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生機與活力,實現區域的最快發展;但是,由於對人口流動的限制應屬於國家的權力,經濟特區對農民工的限制並沒有國家法律的明確授權。其次,從一個區域內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任何一個地區都應享受高素質人才自由進入所帶來利益的同時,應承擔起允許一般素質或低素質人自由進入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現代法治的含義應包含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都應受到政府與社會的平等對待;而某些特區將其他區域的低素質人才作為自己的負擔,顯然是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
目前,我國一些經濟特區和大中城市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現代化」,以實行「暫住證」等行政方式限制外來人員尤其是來源於農民的務工人員的自由進入;同時,將辦理長期戶口作為吸引「人才」的一個措施而予以宣揚。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顯然是希望自身能夠成為脫離於國家權力、區別於其他行政區域的「行政特區」。這樣置國家的憲政體制於不顧,並不想承擔對國家、對社會應有責任的城市,與一個「現代化」城市所應具有的政治文明仍存在著天壤之別。因此,筆者認為,以禁止、限制農民自由進入為條件,將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但卻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農民的進入視為自身的負擔,僅考慮經濟指標與物質基礎的城市妄想實現「現代化」無疑是痴人說夢;同時,將「現代化」的標准僅考慮到「物」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中應具有政治文明與法治精神,顯然是對「現代化」的褻瀆。

綜上,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形成了對農民務工人員的各種歧視,農民進城務工者自身應然的權利不能得到保障,使得農民工成為特別需要人文關懷與權利保障的特殊弱勢群體;從而出現了將農民進城務工者與其他勞動者區別開來的「農民工」這樣一個明顯帶有歧視性的詞語,這自身就反映出了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權利平等尚未能落到實處。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行,違憲審查已經開始探討,並逐步在建立、完善違憲審查制度。因此,筆者認為,隨著違憲審查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農民進城務工後,在就業、勞動保障、同工同酬、子女就學等方面所應具有的、作為「公民」的憲法權利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到那時,自身就包含了歧視性「農民工」這個詞語會成為歷史;農民只有感受到自身的權益得到了保障、自身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地位平等時,農民才能實現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我國才能建立起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也只有「農民工」不帶含有歧視性或「農民工」這個詞語自身成為歷史的時候,我國的現代化才有希望得以真正實現。

㈢ 農民工法律定義

法律分析: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是有農村戶口,有承包土地,但離開戶籍所在地,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民工包括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離土不離鄉的農村勞動力,另一部分是指外出進入城鎮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離土又離鄉的農村勞動力義的農民工主要是指後一部分人。

法律依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第三條 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完成勞動任務。

㈣ 農民工勞動法規

農民工勞動法規:
農民工問題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發,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決涉及農民工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勞動保障權益。
1、要大力拓寬宣傳教育渠道,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持久地開展相關法制宣傳活動,增強農民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著重教育農民工怎樣正確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2、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抓住《勞動合同法》實施的有利契機,再次掀起大規模地宣傳勞動保障法制宣傳教育的高潮。
3、推進勞動合同制度。
(1)穩步推進勞動合同三年行動計劃。勞動合同是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也是農民工重要的維權憑證。今年是「勞動合同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後一年。要以《勞動合同法》實施為契機,推行勞動合同示範文本,完善合同的必備條款內容,穩步實現「勞動合同三年行動計劃。」
(2)積極推行集體合同制度。支持用人單位工會組織建設,將農民工納入工會組織,由工會代表農民工同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對於關系農民工切實利益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未建立工會組織的用人單位,要通過農民工民主推薦協商談判代表,由協商談判代表農民工開展協商談判,簽訂集體合同。對於農民工集中的行業,譬如旅遊、餐飲、建築等逐步擴大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對於工資集體協商,還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資增長和調整機制,促進農民工工資合理增長,使農民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
4、建立工資長效機制
(1)全面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完善工資支付制度。要求用人單位發放工資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數額、時間、領取者的姓名以及簽字,並保存兩年以上備查。用人單位在支付工資時應向勞動者提供一份其個人的工資清單。工資必須按照約定的日期發放,並且每月至少支付一次
(2)拓寬工資保障金制度領域。我市自2004年建立建築領域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以來,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從源頭上遏制了拖欠工資的現象發生。目前拖欠工資的重點轉到了道路、電力等領域。可以借鑒建築領域的做法和取得的實際經驗,將該制度拓寬到道路、電力、信息、通訊等領域,從根本上解決拖欠剋扣農民工的工資問題。對曾發生拖欠工資的其他用人單位,也要強制在開戶銀行按期預存工資保證金,實行專戶管理。
5、推行守法誠信制度根據監察執法掌握的情況,建立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確定一批守法誠信示範企業和失信企業,促進企業依法用工。
6、探索社會保險制度工傷保險方面,按照《湖南省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暫行辦法》的規定,當前主要是要加快推進農民工較為集中、工傷風險程度較高的建築、路橋、礦山、加工製造業參加工傷保險。建築施工企業同時應為從事特定高風險作業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
7、對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和支付工資、提供勞動保護等情況加強日常巡視檢查和專項檢查,嚴肅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提供勞動保護等違法行為。

㈤ 怎樣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出3條建議

1、提高和落實最低工資標准,保證農民工的勞動所得。
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重點在勞動收入、安全衛生、社會保險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農民工的勞動收入,讓農民工在城市能生活下去,使收入最低的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從今年10月起,全省統一調整提高最低工資標准,但落實起來有不小的難度,有的單位把最低工資作為最高工資,或者盡量壓低工資收入。應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准兩年一調的制度,前幾年無限期拖延的情況必須改變。二是保證用人單位按時足額向農民工發放工資。為防止拖欠,剋扣和壓低農民工工資現象發生,必須制定和實行拖欠、剋扣、壓低工資的補償和處罰制度,絕不讓想占農民工便宜的人佔便宜。同時要按國際慣例,建立企業欠薪保障制度,即委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注冊登記和年檢時代收欠薪保障費,劃入財政部門設立的欠薪保障基金專戶。對惡意拖欠工資,惡意使用試用期的企業要採取行政和法律等措施,堅決予以打擊和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責任。現在許多單位用工不是直接與農民工建立勞動關系,而是通過勞務公司作中介,勞務公司成了「人販子」,從中剝削和謀利,養了一幫「閑人」,這種做法必須改變和查處。
2、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把農民工納入養老、工傷、醫療保險范圍內。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險沒有把農民工納入其中。這無論對不能參加保險的勞動者個人還是對實行保險制度的企業都是不公平的,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目前,國家把農民工工傷保險作為重點,但同時要考慮使農民工盡快加入養老和醫療保險。據我們對一些建築工地農民工的調查,他們一般干到50歲就干不動了,靠什麼養老?有病怎麼辦?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對非正規部門就業的農民工,主要以儲蓄和商業保險的方式取得養老、工傷、醫療保險。對於正規部門就業的農民工,應與本單位其他職工一同辦理養老、工傷、醫療保險。要依法強行推行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險。對不為農民工辦理三類保險的,不管企業性質如何,都應採取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強制實行。同時制定靈活的交費辦法,農民工工作流動後,保險費隨之轉移。
3、創新建會和發展會員的新機制,探索靈活多樣的建會方式。
按照工會法的規定,只要職工自願就可以建立工會。但實際上企業主不同意,工會就建立不起來,我們以往的工作思路,是立足於企業主的理解和支持,使工會的路子越走越窄。其實組建工會是法律賦予工會的權利,企業主理解支持要建,不理解不支持也要建。今後建立工會要採取多種形式,包括企業工會、街道、社區、村鎮工會聯合會或聯合工會,行業工會聯合會,商業街、大樓、行政村工會聯合會等。工會聯合會或聯合工會可以直接吸收會員、不必徵得企業領導和老闆的同意。重點抓好社區、鄉鎮建會,通過社區、鄉鎮工會建立各種工會聯合會或聯合工會。在當前的企業體制條件下,讓基層工會獨立承擔維權職責確實勉為其難。以往的這個工作思路要改變。為此提出「維權工作上提一級」。其含意包括以下三個要點。一是上級工會要承擔基層工會難以履行的維權任務,包括組織簽訂區域性、行業性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協調所屬單位勞動爭議等。二是上級工會要大膽維護基層工會幹部的合法權益,在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或遭到打擊報復時,上級工會要站出來為他們說話,保障他們不因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降低職位、調換工作、減少薪酬。三是要堅持基層工會民主選舉制度;試行和逐步推行工會主席公開選任制度;上級工會也可以選派幹部到基層任職、工資由上級工會發放。通過這些制度的落實,解除基層工會幹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後顧之憂,保障他們能大膽履行維權職責。
4、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一是制定政策法規,二是監督政策法規的執行。監督勞動法規的執行,是政府的重要職能,政府應該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質量上予以保障,建議省、市、縣(區)盡快建立健全勞動監察大隊,落實專職人員和工會專職勞動監察員編制,開展經常性執法檢查。所有企業都要設工人勞動監督員,反映企業執行勞動法中的問題。有關法規要明確違反勞動法規的法律責任,對嚴重違法行為要堅決追究責任,加大違法成本。為督促企業貫徹勞動法、工會法,建議在有關文件中明確規定評選先進企業和各級勞模、先進個人、推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要把企業是否建立工會,是否簽訂勞動合同、集體合同、有無嚴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造成社會影響等作為否決條件;並在工商稅務、勞動年檢中,把如上內容作為重要要求。
5.整合社會力量,切實把農民工的事情辦好。
現在社會上下都在關注和愛護農民工,這是一種好現象,是職工維權社會化的表現。但從目前情況看,存在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工作不落實的狀況,看起來都在做、都在管,成效卻不理想、不到位,因而形成要「情況」的多,下功夫抓的少;做面上工作的多,認真探索的少;講難點問題的多,真正突破的少。農民工問題是一項新的工作,應該從開始或起點上就打好基礎,形成既統籌力量又有所分工,分工的目的是為了合作的工作格局,真正把農民工問題抓出成效。

㈥ 農民工的權利與義務

法律分析:1.平等就業和擇業的權利。即勞動者在就業是,不會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和排擠,在選擇職業和崗位時,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崗位。2.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獲得勞動報酬是每個勞動者的目的之一,也是維持生計的方式之一。勞動者在按照勞動者的要求付出勞動後,就有權利獲取相應報酬的權利。3.休息休假的權利。勞動者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不必從事生產和工作,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即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的安全衛生權利得以實現。5.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時代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要與時俱進才能不被社會淘汰。與時俱進的手段之一就是不斷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職業技能培訓是國家和用人單位對准備就有的勞動者,採用以培養和提高其職業技能為目的的技術業務知識、實際操作技能的教育與訓練措施,這是勞動者能夠順利就業的基本條件。6.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不論是城鎮職工還是農民工,在養老、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方面的權利應當是同等的。7.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始終是弱方,發生爭議後,其勞動權利的維護較難,甚至會因此失去工作。國家制定法律明確規定了勞動者的訴權,以維護勞動者在勞動爭議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實現其合法權益。8.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9.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10.完成勞動任務。11.提高職業技能。12.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13.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法律依據:《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㈦ 農民工在城鎮打工一年以上有什麼法律依據

對於你所提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有一條規定:「農村戶口在城裡連續居住一年以上,且主要生活來源於城市,可以按照城鎮居民標准對其進行賠償。」

㈧ 怎樣保護農民工的自身的合法權利,自身不受傷害

作為自己外出打工,應該是先雙方簽寫勞動合同書,其中包括相關法律條款進行雙方控制,雙方互利共贏,相互尊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條款顯示執行,保留雙方身份證復印件以防備用,走法律程序

㈨ 遼寧省農民工權益保護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和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農民工,是指到城市(含縣城)務工的戶籍在農村的勞動者。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我省行政區域內的農民工權益保護工作。第四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勞動保障、財政、建設、教育、衛生、安全生產監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公安、司法行政等有關行政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農民工權益保護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應當依法積極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第五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公平對待、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強化服務、完善管理的原則,將農民工的求職就業、子女入學、勞動安全、勞動衛生、社會保險等工作納入當地公共服務和管理范圍,為農民工進城就業提供幫助和創造條件。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應當做好組織農民工勞務輸出和留守子女權益保護等相關工作,為農民工提供服務。第六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完善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統籌協調農民工工作。第七條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歧視農民工,不得剝奪、限制農民工的就業權利,不得侵犯農民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得侵害農民工的勞動權益。
用人單位應當公平對待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第八條農民工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和工會組織投訴,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有關行政部門對農民工的投訴應當依法處理,不得推諉、拖延。對不屬於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投訴,應當轉送具體受理部門並書面告知投訴人。第二章就業服務第九條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把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就業工作納入本地區就業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統一就業政策,統一市場服務,統一資源管理的就業制度,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服務。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對農民工就業設置專門的登記項目和職業工種限制,不得對用人單位錄用農民工設置行政審批,不得干涉用人單位自主合法錄用農民工,不得設置針對農民工的收費項目。第十條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有組織地安排勞務輸出,並與輸入地的人民政府建立就業信息聯絡制度,對農民工進行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宣傳、指導,增強農民工遵紀守法和依法維權的意識。
農民工進入數量較多的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從實際需要出發,建設零工市場及其配套的服務設施,為農民工求職創造方便條件,並加強零工市場的環境衛生、疾病防治、權益維護、治安防範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和管理。第十一條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公共就業服務網路,發展各類就業服務組織和設施,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服務。
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
經營性職業中介機構為農民工提供職業中介服務的,應當公平合理收費,公開收費標准,並事前向農民工說明中介服務費的收退條件。第十二條勞動保障部門應當把農民工崗位技能培訓納入本地區職業培訓計劃,發展符合農民工需要的職業培訓項目。
建立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政府承擔的培訓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具體使用辦法由省勞動保障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第十三條勞動保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適合農民工參加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實際需要,對招用的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培訓費由用人單位承擔。第三章勞動用工第十五條用人單位招用農民工,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其建立勞動關系,並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用人單位與農民工建立勞動關系,應當依法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有關勞動報酬的合同條款,應當明確工資支付標准、支付形式、支付時間等內容。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農民工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其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熱點內容
道德經中的敬 發布:2025-01-27 12:33:28 瀏覽:427
江西省工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29:08 瀏覽:468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