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團結法律知識
A. 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是什麼
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是: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的教育;
2、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的教育;
3、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
4、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教育;
5、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的教育。
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1、加強民族團結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
2、加強民族團結是維護各民族穩定的需要;
3、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
4、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B. 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我們個人應該怎麼做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每個中華兒女都要高舉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社會穩定。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促進者。
1、我們要自覺加強學習,增強認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通過學習,深化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認識,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不斷提高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定性。
通過學習,體會守望相助的豐富內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國大家庭里,才有我們各個民族的興盛和發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感。
2、我們要立足本職崗位,守正創新,以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每個人工作的崗位,都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舞台。
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扎實的工作、無私的奉獻、優異的成績,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要堅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在與其他民族同胞接觸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多說有利於民族團結;
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話,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穩定的事,做到不說傷害民族感情的話,不做不利於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事。
人人爭做民族團結的模範,個個爭當維護社會穩定的先鋒,點點滴滴,涓涓細流,終能匯聚成涵養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浩盪潮流。
3、我們要堅持原則、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嚴重踐踏,是對人民根本利益的嚴重損害。
是對國家安全的嚴重危害。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哪個民族,都要頭腦清醒,擦亮眼睛,認清各種分裂主義勢力的險惡用心和反動本質,不信謠、不傳謠,不受壞人挑撥煽動,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在危急關頭、關鍵時刻,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挺身而出。
敢於同各種分裂活動作斗爭,堅決捍衛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大廈,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建設。只要我們每一個人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促進者,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形成堅如磐石的團結,擁有堅無不摧的力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C. 什麼是民族團結呢
民族團結就是生活在一個國家的所有民族不分彼此,都在為了國家而努力工作奮斗,互相尊重,互相愛護,親如一家。
D. 民族政策常識有哪些
一、民族平等政策
1.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
2.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平等觀
(1)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不論大小,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解決民族問題、處理好民族關系的一個總原則。
3.黨和國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2)黨和國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幫助一切民族實現民族平等權利,對弱小民族的平等權利給予更多保護;④各民族履行相應的義務
4.我國民族平等的特徵
我國的民族平等具有權利的廣泛性、權利的真實性、權利的徹底性、權利的完整性、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等特徵。
5.民族平等是我國建立和諧社會、促進各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團結政策
1.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諧相處。它是處理我國民族關系的另一個總原則。
2.黨和國家的民族團結政策
民族團結作為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2)維護、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
(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
(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3.各民族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團結的意義)
(1)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條件,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基礎。(2)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
(3)各民族的團結合作,不僅推動了本民族的發展,而且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4.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之間的關系?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
②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③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也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最終目的。
5、 應當怎樣維護民族團結;
政府方面: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地制宜、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②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③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打擊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維護民族團結。
④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的心態,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珍惜、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
公民(青少年)方面:
①要熱愛祖國的民族大家庭,自覺擁護我國的民族政策;
②要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
③在學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和義務,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以實際行動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光榮義務:④積極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三、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1.地位: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
2.什麼是民族區域自治
(1)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2)我國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
(3)從我國各民族分布的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據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圍的大小,設立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旗)三級民族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證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權,以實現民族平等。
3.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的推行
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的推行經歷了實踐、確立和發展完善三個階段。
(1)實踐階段。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陝甘寧邊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成立了一些自治政權,進行了具體的實踐。1947年5月1日,誕生了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
(2)確立階段。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義制定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宣布了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則,這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指導原則和法律基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又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確定下來。
3、發展完善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44個少數民族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佔全國總面積的64.3%,總人口1.6億人。
4.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
第一,有助於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第二,有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三,有助於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第四,有助於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5.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主要內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和行使自治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主要內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行使自治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問題。
6.關鍵: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7.核心: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四、少數民族幹部政策
1.大力培養任用少數民族幹部包括各類專門人才,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是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2.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的方針政策
(1)自治機關的主要領導人主要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3.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的重要性
(1)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的需要;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需要;
(3)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五、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
1.黨和國家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方針政策;
(1)堅持自力更生與國家幫助相結合的原則;
(2)組織發達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加強橫向經濟聯系的方針;
(3)堅持因地制宜與優先照顧的政策;
2.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意義
(1)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繫到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2)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是消除各民族間發展上的差距,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根本途徑;
(3)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有助於充分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實現互利共贏;
(4)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是建設邊疆、鞏固國防的基本保證。
3.黨和國家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的政策與措施
(1)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科技事業的政策和措施
①重點培訓、培養少數民族科技人員;
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
③在民族院校增設緊缺專業,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和辦法培訓、提高現有的少數民族科技人員;
④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⑤建立和健全農村牧區的科技推廣體系,加強實用科技的普及、培訓和示範推廣;
⑥在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在民族地區建功立業;
⑦加強發達地區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科技事業的支援。
(2)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政策和措施
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強辦學活力;
②加快「兩基」步伐,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③進一步增強對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④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投入;
⑤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
⑥大力推進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
⑦積極推進民族教育手段現代化進程;
⑧大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和德育工作。
(3)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政策和措施
①抓住機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區文化建設;
②採取措施,加強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③做好重點文化工程建設,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全面發展;
④繁榮少數民族文藝創作,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⑤大力培養人才,加強民族地區文化隊伍建設;
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扶持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
⑦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增加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投入。
(4)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政策和措施
①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衛生隊伍建設;②從實際出發,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③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鄉基層衛生組織建設;④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⑤搞好對口支援工作,把幫助培養當地的衛生技術人員擺在首位;⑥為民族衛生工作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六、民族語言文字政策
1.民族語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構成工具之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創造活動的成果。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具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
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數量達80種以上,分別屬於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印歐等五個語系。
3.黨和國家的民族語言文字政策
黨和國家一貫堅持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堅持實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自由的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2)設立專門的機構;
(3)為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創造條件;
5.國家在少數民族中推廣普通話
七、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1.民族風俗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2.民族風俗習慣的特點:
(1)群眾性;
(2)民族性;
(3)區域性
3.黨和國家的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E. 民族團結應注意哪些
1·、自覺加強學習。要自覺加強學習,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
2、立足本職崗位。要立足本職崗位,以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3、堅持原則、明辨是非。要堅持原則、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4、積極引導青少年。要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引導各族青少年准確掌握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責任感,努力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5、社區責任。社區基層組織要把加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作出具體規劃安排,依託社區的各種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5、營造良好環境。社會要積極營造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的良好環境。
F.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社區和其他組織及公民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接受民族團結教育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民族團結教育是對公民進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內容的學習民族理論、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團結常識、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義務、增強維護民族團結責任的教育。
第四條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應當堅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實效、與時俱進的原則,使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
第五條 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響新疆社會穩定的主要危險是民族分裂主義。反對民族分裂,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公民的神聖職責和光榮義務。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族人民應當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和睦相處,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第六條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接受民族團結教育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領導,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全過程,將其作為考核、驗收創建精神文明單位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突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實踐性、時代性,適應各族群眾利益關系發展變化,豐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內涵,創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活動,增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感召力、親和力、影響力。
第八條 縣級以上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對在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作出顯著成績和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散布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論,不得收集、提供、製作、發布或者傳播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信息,不得實施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分裂的行為。
第二章 機構與職責
第十條 縣級以上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
(二)制定和組織實施民族團結教育規劃;
(三)組織、指導、督促和檢查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四)協調解決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五)總結和推廣民族團結教育經驗,表彰民族團結教育先進單位和個人;
(六)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其他事項。
第十一條 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負責本單位、本部門、本系統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結合本單位特點,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社區應當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加強本轄區內村(居)民和流動人口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城鄉基層組織和社區的有效平台,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做到千家萬戶。
第十二條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納入教育規劃,組織編寫適用於大中專院校、中小學的民族團結教育教材。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民族團結教育培訓,明確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責任,發揮教師在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主導、示範和表率作用。
學校應當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並將民族團結教育列入教育教學計劃,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學生成長成才的各階段,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幼兒園應當對學前兒童進行適合兒童特點的民族團結教育。
禁止任何人利用學校講台、講壇等陣地散布不利於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言論;禁止任何人傳播危害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擾亂公眾視聽的謠言。
第十三條 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充分運用文藝創作演出、博物館文物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群眾文化活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圖書閱讀等載體,廣泛開展以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文學藝術團體、院校應當創作體現時代精神,展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進步的文藝作品。
第十四條 新聞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涉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書籍、刊物進行審定,不斷推出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優秀出版物。加強對書刊編輯、印刷、出版、發行和音像電子出版製作、網路出版以及出版物市場的監督管理。
第十五條 司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民族團結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涉及民族團結方面的法律、法規列入普法規劃和年度普法計劃,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學會運用國家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堅決同各種違反國家法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作斗爭。
第十六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在會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社會組織編制繼續教育規劃、職業培訓和務工人員培訓計劃時,應當有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並將其納入考核范圍。
第十七條 民族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表彰活動,做好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的檢查、驗收工作,發現典型、總結典型、弘揚典型,使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先進事跡廣為人知、深入人心,發揮各類先進典型作用,用群眾身邊的人和事教育群眾,帶動群眾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民族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宗教人士及信教群眾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發揮愛國愛教宗教人士的作用,把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開展到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到信教群眾中。
第十八條 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對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禁止在名稱登記、商標注冊、廣告發布以及其他商業性活動中出現不利於民族團結的內容和行為。
第十九條 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各自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工會應當發揮聯系各族職工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好職工群眾的民族團結教育。
共青團應當重視做好青少年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結合青少年特點組織實施寓教於樂的各類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婦聯應當發揮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作用,做好婦女和家庭成員的民族團結教育。
工商聯應當指導、督促各商會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第二十條 報紙、廣播電影電視、經濟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門應當發揮媒體的社會宣傳和輿論引導作用,發揮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優勢,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法律法規、民族團結教育重大活動和民族團結教育典型事跡的宣傳報道,創作生產具有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專題報道、廣播影視節目和信息網路視聽節目,刊播民族團結教育公益廣告,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第二十一條 鐵路、公路、民航、衛生、旅遊、商務等部門應當把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開展到機場車站、商場醫院、街道廣場、旅遊景區等窗口行業和公共場所,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二十二條 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機構應當做好對民族團結理論和重大實踐成果的研究,為民族團結教育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支持。
第三章 內容與方式
第二十三條 民族團結教育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的教育;
(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的教育;
(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
(四)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教育;
(五)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的教育;
(六)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教育;
(七)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宗教演變史的教育;
(八)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勢力、反對宗教極端勢力、反對暴力恐怖勢力的教育;
(九)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十)有關民族團結教育的其他內容。
第二十四條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應當講求實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採取集中教育與經常教育、重點教育與普及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學習先進典型與弘揚先進精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增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說服力。
第二十五條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可以採取民族團結主題徵文、知識競賽、報告會、演講會、座談會、圖片展覽、板報、文藝演出、專題輔導等形式以及利用互聯網、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等傳播手段進行。
第二十六條 每年5月為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
每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月應當確定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做到以月促年。
第四章 保障與監督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正常開展。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長效機制,保障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
第二十九條 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領導負責制,作為領導班子、領導幹部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應當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對民族團結教育專、兼職師資力量的培訓。
第三十一條 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負責確定民族團結教育教材,教育、文化、新聞出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團結教育教材的編譯、出版、發行工作。
第三十二條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可以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革命歷史紀念館(址)、烈士陵園等場所進行,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示範單位。
第三十三條 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應當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年度考核制度,制定考核評估辦法,加強對民族團結教育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向有關單位提出批評和建議,有義務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予以制止和舉報。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泄露舉報內容,不得打擊報復舉報人。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社區和其他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民族團結教育領導機構通報批評,並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單位取消其相關榮譽稱號、評先評優資格;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處理:
(一)不按規定建立民族團結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的;
(二)民族團結教育考核不合格的;
(三)弄虛作假騙取榮譽稱號的;
(四)對幹部、職工及其他公民針對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提出的建議和批評不予重視的;
(五)不及時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矛盾和問題的;
(六)接到影響和破壞民族團結違法行為舉報後,不依法調查處理的;
(七)其他違反本條例規定的。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出現不利於民族團結言行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村(居)民委員會批評教育,責令改正;屬於國家公務人員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散布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言論,收集、提供、製作、發布或者傳播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信息,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仇恨,製造民族分裂,違反治安管理秩序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相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民族團結教育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弄虛作假、濫用職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其他行為,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有關部門分別給予處罰。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條 駐疆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參照本條例。
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G. 民族團結進步四項教育是指哪四項
法律分析:民族團結進步四項教育是指法律法規、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知識的教育。
法律依據:《中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H. 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1、反對壓迫。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最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各黨派之間的團結。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行為。
2、共同發展。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
3、維護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8)名族團結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I. 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
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從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答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