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醫學生應該具備法律知識

醫學生應該具備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6-14 05:13:27

⑴ 聯系實際,談談作為一名醫學生,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法律有哪些

實際上你作為一名醫學生,想講一些職業道德也很難,法律倒是能制約一下自己職業道德的話,你不要太過愛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些時候還是要憐憫一下老百姓。

⑵ 醫學生有必要了解法律知識嗎為什麼

當然有必要,每個人都需要了解一些法律常識

⑶ 醫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你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

摘要 (5)在臨床實習階段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臨床實習階段對於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最為關鍵學校的學習使學生獲得了扎實的專業知識而實習階段不僅要學習臨床技能還要塑造自身的醫學職業道德素質在臨床實踐中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以醫生的愛崗敬業和良好的職業素質為榜樣全面培養醫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

⑷ 如何加強醫學生的法律意識,杜絕臨床實踐中的衛生違法行為

增強法律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護理人員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當前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都極大地加強,醫護人員更應該知法、懂法、守法,自覺遵守法律,避免差錯事故和護理糾紛的發生. 2.2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護理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服務工作,面對人這一特殊的服務對象,任何的疏忽和閃失都會給患者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護士要對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認識和責任感,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學習,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服務好每一位患者,既要保護好自身的利益,更要保護和尊重患者的權利. 2.3加強護患溝通、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護患間的溝通,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對醫院的信任度,是減少和避免護理糾紛的重要環節.例如:有些兒童家長一來到醫院就要求馬上注射疫苗,並且說孩子小不能等,他們認為只要花錢,就應給予注射.我們耐心地向家長解釋,現在有些疫苗制劑是兩人份或多人份,開啟30min後失效,兒童互相之間應稍等一會,並且說明國家一類疫苗已經免費,我們不收取任何費用,取得家長的理解,減少糾紛的發生.再如:有的兒童注射吸附白百破疫苗後,出現局部紅腫、全身發熱等不良反應.針對這些,我們在注射疫苗前,先向家長說明有可能發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和如何處理,讓兒童家長先有思想准備,一旦出現時,能夠應對自如.同時也減少了不滿情緒和糾紛的發生. 2.4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技術水平護理工作是一項責任心重大的服務性工作,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必須要精通護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要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熟練掌握專業技術操作.如:在注射吸附白百破時,應先將葯物充分搖勻,在無菌操作下深部肌內注射,避免一個部位重復注射,應兩臂交替注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總之,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及患者的合法權益.並且要不斷學習新的護理理念、知識、技術來充實自己的頭腦,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練就精湛技術,再加上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恰當的溝通技巧,才能預防和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⑸ 請問醫學生學習法律應選擇哪些書籍比較合適,幫忙推薦幾本,謝謝

建議你去書店
買幾本普法類的書籍,如怎麼打民事官司,怎麼打交通肇事官司,怎樣打勞動官司等等。
至於出版社,就買大出飯社的,如法制出版社,最高法院出飯社等等。

⑹ 如何提高醫學生的法律素養1500字論文

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⑺ 醫學生要求具備那些素質

一、較高的政治素質

醫學生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要具有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奮斗終身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自覺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

二、高尚的道德品質

醫學生還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塑造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僅直接決定著醫學生今後的職業道德面貌,也是衡量其能否贏得患者和社會尊重的重要標准。

三、扎實的專業知識

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有著系統而豐富的理論體系。醫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與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系統而全面地掌握醫學理論知識是醫學生從事醫療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這就要求醫學生珍惜寶貴的在校時間,付出百倍的努力,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精通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



四、良好的身心素質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學生未來的職責和使命,這一職責和使命的實現離不開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五、較好的人文素養

醫學是關於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科學與技術,在性質上屬於自然科學的范疇。但人的健康與疾病不只是自然科學所能認識和解決,必然涉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從而醫學就具有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

⑻ 作為一名醫學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醫學專業知識
2,科研能力
3,臉皮能力,很多機會都是自己主動爭取的,還是個學生,不用有面子
4,有一個特長,想在學校過的好,看看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們,都是有一方面的特長,演講,主持,朗誦,還是辦活動。

⑼ 醫學生應該什麼思想道德素養與法律素質

首先,作為當代醫科大學生,我們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大學期間,同學們都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的理想信念來引導。我們要把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其次,我們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再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大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我們醫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後,我們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並且要增強法律意思,做一個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總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是一個人加強修養、完善自我的過程。我們醫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⑽ 作為醫學生從思想道德,法律角度論述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基於國家各種醫療制度和醫療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產生的抵觸情緒:醫學生選擇學醫的初衷大部分是懷著為人們服務,救死扶傷的信念。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醫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但當涉足醫學事業的時候,才發現國家的醫療體系和醫療法律基礎存在的問題。沒有完善是醫療法律基礎作為保障,襲醫事件時常發生,醫生自己的生命安全沒有保障。加之沒有良好的醫療體系,人們的看病問題均歸屬與醫生的問題,醫生在清白中蒙受著巨大的委屈,因此從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轉變為消極抵觸情緒。
醫學生經過幸苦、漫長的學習,換來人們的不理解很難接受:醫學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醫學知識的復雜性、綜合性和多樣性讓醫學生在這漫長的學習中受盡各種痛苦的折磨。工作後卻換來人們的故意誹謗甚至刁難,這給醫學生的心理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例如,2012年在哈爾濱醫大附院發生的「王浩事件」後,據網上調查數據顯示,居然後超過60%的網名對此很「高興」。社會思想道德的畸形,讓醫學生對未來的行醫充滿恐怖與害怕,有的醫學生甚至放棄醫學學習,選擇其他行業發展。
針對如今緊張的醫患關系,醫學生應該正確看待現實
掌握好醫學知識,擁有牢固的醫療技術:學醫,就是學習技術,行醫,就是運用技術。在醫學院校,很多學生因為醫學知識的枯燥、復雜就放棄刻苦鑽研。其危害就是在以後的醫生生涯中直接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危害。醫學技術,面對的是生命,沒有牢固的醫學知識,在行醫過程中就會發生醫療事故。2005年2月6日衛生部首次公布了對一批國家級大型醫療機構服務、費用狀況和綜合管理情況的調查結果,因技術水平欠缺而引發的醫療糾紛和事故佔17.56%。加強醫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學知識教育,又助於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的事件。

醫學生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醫學生只有具備醫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成為既有較高的診療技術,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濃厚人文底蘊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同時,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素質培養。1977 年由美國愛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恩格爾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即醫生不僅僅要把患者當作生物體進行治療,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當作一個社會人進行治療,既要從人與環境的關系中把握思考病因,又要從人的精神因索和器質性兩方面的聯系中把握病因,由此引出了新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另外,因此,在大學期間,醫學生轉變醫學模式,有促於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中心角色轉變,以此從患者心理對醫生留下好的印象,以積極配合治療過程。這種角色很好的轉變,勢必會大大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以構建良好的醫療服務環境。

學習法律知識,維護醫患雙邊權益:至今對與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法律定性仍然不明確。醫生會利用法律的缺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直接會間接的造成嚴重的危害,患者也會利用法律缺陷對醫生進行語言或行為的惡性攻擊。醫患雙邊由合作關系而轉變為對立態勢,在各方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但是至今在其他方面,中國的法律基礎是健全的,醫學生對基本法律的認知,會大大降低醫患沖突中一些嚴重的侵害行為。
據調查,中國醫學生的法律知識相當欠缺。88%的醫學生對醫生執業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感興趣,但幾乎沒有學生了解其中具體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但是有74%不知道臨床見實習階段所面對的法律問題。從調查數據明顯表現出醫學生對醫療糾紛、事故的法律問題認識不清。加強醫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很大程度上會減輕醫療糾紛事件的嚴重性。
培養醫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人際溝通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溝通,是個人與周圍人的心理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情、態度興趣、思想人格特點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應的過程[6]。在患者就醫過程中,患者與醫生的交流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有助於醫生准確診斷病情;另一發面也有助於患者對醫生的認同和理解。據調查,現實的情況並不樂觀。80%的醫療糾紛直接系因醫患溝通不良或障礙所致,即使其餘20%的醫療糾紛,也都與醫患溝通不到位密切相關[7]。醫生與患者之間基本上是處於一種主動——被動的關系,當然醫生絕大部分是處於主動角色,那麼對於處於被動角色的患者來說,在醫患合作關系暫時結束是,患者會覺得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以此便造成醫療糾紛和事故的發生。根據現實分析,醫患溝通不足或不良已經成為出根本制度以外的最嚴重人為因素。對於醫學生來說,醫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加強人際交往時的交流與溝通能力,那麼在以後的行醫過程中才會大大減少醫療是糾紛和事故的發生。

熱點內容
法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2025-01-26 15:28:09 瀏覽:521
地方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6 15:19:49 瀏覽:969
新民法典怎麼樣 發布:2025-01-26 15:04:13 瀏覽:156
2018年是否修訂了行政法 發布:2025-01-26 15:03:10 瀏覽:117
董海峰律師 發布:2025-01-26 14:52:10 瀏覽:249
深圳勞動法辭快工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26 11:30:32 瀏覽:699
離婚律師姚晨服裝 發布:2025-01-26 09:35:58 瀏覽:38
各國環境立法 發布:2025-01-26 08:53:53 瀏覽:830
社區綜合減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6 07:50:20 瀏覽:949
道德建設先行 發布:2025-01-26 06:47:04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