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公平原則
❶ 如何正確理解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的意思: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使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補償,在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審判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依公平合理原則,判由雙方分擔損失。
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
1、受害人無法得到賠償,損失巨大需要填補
只有在窮盡其他歸責原則受害人仍無法得到任何賠償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是公平責任適用的前提條件。
公平責任原則建立上損害由受害人自我負擔、加害人負擔為例外的理念之上。關注重點在於受害人損失的分擔。同時,對受害人損失巨大需要救濟的理解,不應僅僅著眼於損失的絕對額度,而應將損失額與受害人自身經濟狀況的對比適當體現出來。
2、行為人、受害人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
行為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無過錯包括構成要件中行為要件的缺失、違法性阻卻事由的具備、因果關系的不具備、過錯責任原則下不具有過錯等。
如果行為人有任何可歸責的情形,就喪失了適用公平責任的條件。無論在一般侵權行為中,還是在特殊侵權行為中,只要侵權責任不成立,就意味著行為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沒有過錯,從而可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受害人對損害發生應無過錯。因自己過錯造成嚴重損害後果,不獨立自我承受損失,而尋求轉嫁給他人承擔的做法,是不合理與非正義的。對受害人沒有過錯應做廣義理解。即損害非因受害人自身因素導致,行為人的違法性阻卻事由、免責事由等與受害人無關。
3、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
受害人損失嚴重只說明了分擔的必要性,卻尚不足以說明讓行為人而不是其他人分擔的原因。行為人分擔損失的緣由在於,的確是由他造成了受害人損失。無論哪種情況,行為人與受害人損失之間始終存在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的存在,構成了由行為人分擔損失的正當性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沒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因果關系證明那樣嚴格,具有「條件性」即可,不必要求「相當性」。
4、公平責任只適用於造成財產損失案件
公平責任原則中的財產損失既可以是因財產受到侵害而產生,也可以因人身權益受侵害而產生。這種損失只能是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可得利益等皆不能獲得分擔。
這由公平責任類似於社會救濟的特性決定。精神損害賠償之所以不能適用公平責任,一方面在於其數額極不確定,另一方在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與撫慰功能都依靠於行為人行為的可歸責性。公平責任原則中行為人無過錯,無責任,自然不宜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1)法律責任公平原則擴展閱讀
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方法
實際情況在行為人雖無過錯但卻從致害活動中獲益的場合,分擔一定損失將成為獲利的成本之一。損害事實包括損害發生的原因、損害行為的性質、損害程度、損害利益的性質、損害對受害人的實際影響等。其中,行為人與受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❷ 公平原則是什麼
一、公平原則的概念
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指民法要求民事主體以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合理設定民事法律關系,均衡實現各方的民事利益。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
二、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民事主體有同等機會參與民事活動,行使和實現自己合法的民事權益。
(2)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
(3)民事主體合理承擔民事責任,在通常情況下適用過錯原則,責任與過錯的程度應相適應。雙方都無過錯的,應由雙方對損失合理分擔。
(4)當實際情況發生顯著變化已導致維持原法律關系效力顯失公平時,其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應得到相應的變更。
三、公平原則的意義
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保證私法自治原則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❸ 有關公平責任原則的說法正確的是什麼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
把一種價值理念作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的操作工具,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現象。公平責任原則要考慮「實際情況」。「實際情況」分別是損害程度、當事人的經濟狀況。
1、損害的發生及損害的程度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客觀前提。損害不僅包括受害人的損害,也包括加害人的損害,但在一般情況下,僅指受害人的損害。
2、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所要考慮的基本因素,此為公平責任原則的性質和目的所決定。也就是說,公平責任原則是要在無過錯的當事人之間分擔損失,那麼其首要考慮的必然是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如何。
(3)法律責任公平原則擴展閱讀
其他相關責任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也叫過失責任原則,它是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認定責任的准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民事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
亦稱客觀責任原則、危險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它是民法歸責原則中的一個特殊原則。主要含義是指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以及行為人的活動和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是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讓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❹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2)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侵害他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4)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6)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排污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
(7)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而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由雙方分擔損失。
❺ 民法典公平責任原則
法律分析:公平責任原則是指:1、民事主體有同等機會參與民事活動,行使和實現自己合法的民事權益。2、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3、民事主體合理承擔民事責任,在通常情況下適用過錯原則,責任與過錯的程度應相適應。雙方都無過錯的,應由雙方對損失合理分擔。4、當實際情況發生顯著變化已導致維持原法律關系效力顯失公平時,其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應得到相應的變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❻ 論民法中的公平原則
1,民法中抄的公平應該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民事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
(2)民事主體所應承擔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應當合理、平衡;
(3)民事主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平等;
(4)當民事主體法益收到侵害時所受到法律的保護力度應平等。
2,公平原則作為平衡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間權利義務的一種工具:
(1)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遵循公平原則;
(2)在權衡當事人間利益沖突時應遵循公平原則。
3,公平原則作為法律、民事法律所追求的價值,應該包括條件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兩方面。
(1)條件公平即指民事主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公平,不因其身份、地位的高低而享有不同的法律待遇,即「法律上無特殊人」的說法。
(2)過程公平指在處理民事法律關系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公平,所依照的法定程序設定公平。
(3)結果公平則指在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過程中,最終指向的法律責任和法律公平對於民事主體來說應該是公平的,這應當體現在相同的行為導致相同的後果,相同的行為承擔相同的責任的方面。
(4)公平原則中的條件公平是過程公平和結果的公平的保障和基礎,過程公平是實現結果公平的重要步驟,結果公平則是我們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最終追求。
❼ 公平責任原則是什麼意思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一般說來,在法律規范的結構中,價值理念不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把一種價值理念作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的操作工具,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現象。
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考慮「實際情況」。此處所稱「實際情況」,主要包括損害程度、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兩個因素。
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又稱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監護責任。」由此可知,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適用兩個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前者為基本的歸責原則,後者則是補充性的歸責原則。即損害發生後,首先推定法定代理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若法定代理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若法定代理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職責而沒有過錯,亦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是可以基於公平的考慮,適當減輕其責任。應當明確的是,依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可能是完全責任,也可能是補充責任。即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個人財產,則完全由法定代理人承擔賠償配責任;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個人財產,則首先應從其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法定代理人支付。有的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2條第2款的規定實際上確認了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公平責任。該款只是關於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規定,而且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盡管有公平的考慮,但這只是在其與法定代理人之間,而非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考慮公平。
實踐中往往存在著法定代理人的監護職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以致於認定法定代理人的過錯十分困難的情形。例如,三名幼女在放學回家途中做「摸瞎子」游戲時,一幼女將另一幼女撞到,造成其左臂肱骨上端骨折錯位,花費醫療費7000多元。本案發生於放學回家途中,學校和家長的責任處於不確定狀態,若認定學校一方或三名幼女的家長一方有過錯,則可能不利於對損害的公平承擔。因此對此類案件也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確定了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承擔公平責任。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司法解釋第156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可以責令受益人適當補償。」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在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情形下,存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兩種具體情況:其一,避險人為自己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避險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其二,避險人為第三人的利益採取避險行為,即受益人為第三人。在這兩種情況中,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避險人或受益人主觀上都不存在過錯,但如果依過錯責任使避險人或受益人完全免責,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因此,應由法官依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以求保護受害人利益,實現公平。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42條規定:「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侵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此種情形也屬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司法解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堆放物的性質與民法通則第126條所說的「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相似,確定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時,應首先適用第126條所採的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物品堆放人有過錯,如果物品堆放人證明其沒有過錯,即當事人均無過錯,而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的,則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來分擔責任。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條規定同樣體現了公平責任原則的要求。
以上五種情形屬於法律明文規定的,但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中各種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比如,司機甲駕駛汽車在公路上正常行駛,車輪下崩出一塊碎石,擊中行人乙的左眼,致其左眼球玻璃損傷,視力下降。本案中,司機甲與行人乙均無過錯,但事實上又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失,若完全由受害人承擔損失,明顯有違公平的理念,因此,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雙方分擔損失。公平責任原則的弊端-理論上的模糊性和實踐中的可能被濫用,要求對其予以明確限制;但矛盾的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長處又在於其靈活性,如果明確其適用不得超出法律規定的情形,就會使其失去活力,而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能拘泥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只要法官通過審查,排除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可能性,同時案件又符合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三個條件,就可以依據公平的理念予以判決。當然,公平責任原則的局限性是無法完全克服的,其前景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從中國公平責任原則的本質和功能看,它承擔的是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任務。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保險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將不斷完善,公平責任的適用范圍也將日趨縮小,最終可能會失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項獨立歸責原則的地位,而只體現為一種民事賠償標准,這是一種自然的回歸。」
❽ 法律上的公平原則具體指什麼呀
公平來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源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
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
2、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
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
公平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
1.立法者和裁判者在民事立法和司法的過程中應維持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
2.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參考內容
❾ 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責任分配原則,其責任分配的依據既不是行為,也不是特定事故原因,而是一種抽象的價值理念—公平。
《民法總則》第六條規定: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要秉持公平理念,公正、平允、合理地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公平原則體現了民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對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事活動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民法不可能對所有的民事關系毫無遺漏地進行規定,當民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出現時,可以運用公平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公平原則不僅僅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應當遵守的基本裁判准則。
(9)法律責任公平原則擴展閱讀: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幾種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
2、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
3、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5、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