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和通知效力沖突
在同等時來間條件下,條例具有更自高的法律效力。
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條例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
通知,是運用廣泛的知照性公文。用來發布法規、規章,轉發上級機關、同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要求下級機關辦理某項事務等。
⑵ 論述法律效力的沖突的解決機制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⑶ 法律規范之間沖突怎麼處理
法律規范之間沖突的處理辦法:
1.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時,下一等級的法律規范自然無效,而無須有權機關作出明確宣布,即「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2.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屬於特別法與一般法、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特別條款與一般條款關系,而兩者之間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的規定,即「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如果同屬於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或者一般法、一般規定,一般條款,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即「新法優於舊法」或者「後法優於前法」。
3.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4.不同機關制定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規范之間的規定不一致的解決機制。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
而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遇到這一情況時,由最高人民法院報請國務院裁決或者解釋。
5.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3)法律效力和通知效力沖突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二條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四條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法律規范沖突通常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新法與舊法之間的沖突;
二是特別法與普通法之間的沖突;
三是同一位階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即處於同一效力層級的法律之間、行政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之間、部門規章之間的規范沖突;
四是下位法與上位法之間的沖突。
⑷ 關於辦法/通知/意見 哪個法律效力大
首先,辦法是由國務院制定的,是規范性文件。
第二,通知、意見是政府或者部門出示的非規范性文件。
如果從法律效力的角度看,辦法的效力較高。從實施力度的角度看,通知的效力較高。
⑸ 兩者之間在法律效力上那個高
後者。
法律規范的效力大於指導性通知。
⑹ 我國法律效力與法律沖突問題的處理規則是什麼
首先憲法最大,所有法律與憲法沖突均無效。
2:其次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在我國法律一般指全國人大的法律)。
3:再其次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
4:最低的就是部門規章(即國務院各部出台的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即地方人大出台的法規)和政府規章(省市人民政府的規章)。
5:同級的地方性法規大於政府規章,例如省人大法規大於省政府規章。上級的都高於下級的,不管是人大還是政府。
6:部門規章和省人民政府規章如果沖突由國務院決定。(因為國務院的部和省級別一樣,地方政府和國務院的部門的最高上級都是國務院,所有由國務院定奪)
7:部門規章和省級人大法規沖突,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省級人大法規就適用省級人大法規,如果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就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定奪。(因為國務院管不了省人大,所以從避嫌考慮,如果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的就交人大常委會定奪)
⑺ 通知的法律效力
應該是最後產生的通知
口頭通知應該有證人
⑻ 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我國法律、法規及規章等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發生沖突時,一般按照以下原則明確應當適用的法律。
(一)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78~80條)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是指效力位階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與效力位階較低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效力位階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如:憲法優於法律,法律優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優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優於本級政府規章和較大的市法規、規章等。
(二)新法優於舊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3條)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同一機關制定的效力位階相同且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在新法與舊法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新法的規定,如:《勞動法》第82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60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卻規定為1年,兩部法律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法律,其效力位階相同,但我們應當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新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關於申請仲裁的時效規定。
(三)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3條)
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是指同一機關制定的,效力位階相同且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在特別法與一般法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特別法的規定,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法律,其效力位階相同,都有關於勞動合同的規定,但有關勞動合同的法律問題,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時,才適用一般法《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的規定。
(四)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1條)
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是指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變通規定與其他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變通規定與其他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五)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詳見《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第3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暫行規定》第3條)
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是指法律解釋機關對法律、法規、規章等的解釋與被解釋的法律、法規、規章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法律文本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的規定優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⑼ 最法發的司法解釋,意見,及通知是否有法律效力
你好,在不和更高層級的憲法、法律、法規發生沖突 的情況下,最高法、最高檢的司法解釋等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⑽ 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省政府令有法律效力,國務院辦公廳的通知有法律效效力。政府部門發的通知通常講不是法律。但是還要區分情況,看哪一級的政府部門,如果中央政府部門就是國務院的部門的通知隸屬是行政規章(廣義的法律)。省以下的部門通知隸屬規范性的文件,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