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責任只能追溯3年
1. 人生傷害責任追溯時間
法律分析:人身損害賠償追溯期是三年,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主張賠償時,應該在傷害發生三年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2. 請問一般刑事案件的法律追訴期是幾年
追訴時效是刑法規定的司法機關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有效期專限。犯罪已過法屬定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予起訴,或者宣告無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5年。二、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0年。三、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5年。四、法定最高刑為 無期徒刑、死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20年。如果20年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後,仍然可以追訴。
3. 法律規定超過追訴期限就不再追究法律責任,追訴期的年限是多少
法律里規定,超過追訴期限就不再追究法律責任。在刑法上叫做追訴時效專期限。
《刑法》
第八屬十七條【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追訴期限的延長】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條【追訴期限的計算與中斷】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4. 法律追溯時間如何規定
法律分析:追訴時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規定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已經超過刑法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果已經被追究了刑事責任,該案件應當予以撤銷。
法律依據:《刑法》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一)法定最高刑不 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二)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 的,經過10年;(三)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四) 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
5. 追溯時效的期限是多久
法律分析:時效分為兩種: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追訴時效,是指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有效期限的制度。超過法定追訴期限,司法機關或有告訴權的人不得再對犯罪人進行追訴,已經追訴的,應撤銷案件或不起訴,或終止審判。追訴時效完成,是刑罰請求權消滅的重要事由之一。行刑時效,是指刑事法律規定的,對被判刑的人執行刑罰有效期限的制度。犯罪人被判處刑罰後,只有在行刑時效期內,刑罰執行機關才有權對犯罪人執行所判處的刑罰。行刑時效期間內所判處的刑罰未執行,超過行刑的時效,便不能再對犯罪人執行所判處的刑罰。行刑時效完成,是刑罰執行權消滅的一項重要事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七條 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6. 追溯責任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產品責任險中的追溯期指的是因產品質量發生的損害,受害人可以在追訴期內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保險人只予負責在保險期間或規定追溯期(最長3年)內發生的產品責任事故而在保險期內提起的索賠。
法律依據:《產品責任保險條款》 第三條 在保險期間或保險合同載明的追溯期內,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列明的區域范圍內生產或出售的保險單中載明的產品或商品業務時,因存在缺陷導致意外事故,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或財產損失,由受害人或其代理人在保險期限內首次向被保險人提出索賠申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法律)應由被保險人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保險人按本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7. 新民法通則3年訴訟時效的追溯問題
《民法總則》將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延長為3年,適應了社會生活中新的情況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因此,最高院在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時,應該也會從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對訴訟時效制度的銜接作出相應的安排。在具體安排上,可能的做法有:
1.權利人在《民法總則》施行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和第一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2. 在《民法總則》施行前,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至《民法總則》施行之日尚未屆滿兩年的,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3. 在《民法總則》施行前,依據《民法通則》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雖已屆滿、但自屆滿之日起未超過六個月,或者其訴訟時效期間尚有剩餘不足一年時間,權利人在《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在《民法總則》臨沂律師劉行:服務熱線15163956391施行前,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民法總則》施行後,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5.在《民法總則》施行前,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民法總則》施行後,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從《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起計算。
上述安排,從第一種到第五種,對債權人的保護程度逐漸加強;其中第一種安排采訴訟時效制度不具有溯及力的觀點,第二、四、五種安排參考了最高院現行有效司法解釋的做法,第三種安排參考了我國台灣地區的做法,第四、五種安排採取了訴訟時效制度具有溯及力的觀點。
另外,考慮到生效法律文書的確定性和既判力,對2017年10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等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不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
面對《民法總則》及近期將要頒布的相關司法解釋,在過渡期間,債權人應當應對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權益?我們認為,債權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盡可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第一,在《民法總則》公布後,如果《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尚未屆滿的,盡量採取提起訴訟、向債務人提出要求或者取得債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證據等措施,使訴訟時效發生中斷;
第二,《民法總則》公布後,如果《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業已屆滿,但預計至2017年10月1日之前尚未滿3年的,在這此期間(即現在至2017年10月1日之前):
如果對債務人提取訴訟,那麼裁決作出時(比如說一審判決時)如果《民法總則》尚未實施,人民法院將依據《民法通則》裁判,債權人可能敗訴;如果裁決作出時(比如說二審判決時)《民法總則》已經實施,而最高法院未來司法解釋又採取有溯及力的規則,則債權人可能勝訴。也就是,法院裁判速度越快敗訴風險越大,裁判越慢則勝訴可能性更大。
如果對債務人進行催收,因《民法總則》尚未施行,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催收不能產生時效中斷到法律效果。
但是,1999年2月16日公布施行的《最高院關於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1999〕7號)規定,對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權,如果債務人在催收通知書上簽字蓋章的,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重新起算。因此,如果在此期間,能夠獲得債務人對催收通知的簽字蓋章,則未來無論是按《民法通則》還是按《民法總則》的規定,都能獲得對債權的強制保護。
第三,在《民法總則》頒布後,如果《民法通則》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已屆滿,但預計至2017年10月1日,3年訴訟時效期間也將屆滿的,這種情形,除非最高法院未來司法解釋規定,在《民法總則》頒布之後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尚未屆滿三年,債權人在此期間主張權利將引起訴訟中斷的效果,否則,除非符合前述法釋〔1999〕7號解釋的規定,否則無法挽回債權罹於時效的後果。
8. 刑事責任追溯期是多長時間
如果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達到刑事責任有五年的追溯期;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有十年的追溯期;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十五年的追溯期;為無期徒刑、死刑的,有二十年的追溯期。
【法律依據】
《刑法》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9. 產品責任訴訟時效2年還是3年
法律分析:根據法律的規定,產品責任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日起計算,超過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受害人便喪失了勝訴權;產品侵權損害要求賠償權期間為10年,自該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給第一個用戶或者消費者之日起計算,滿10年喪失請求賠償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