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基礎法律知識結課論文

基礎法律知識結課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6-17 15:27:12

① 求法律基礎知識論文今天需要

淺談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知識課》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案例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課 應用
論文摘要:中等職業教學校《法律基礎知識》課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要注意恰當使用案例。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要注意案例應用於系統講授相結合,案例教學要與法規相統一,並精心設計案例的教學模式。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中職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而中職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學生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是使之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而案例教學對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關鍵在於如何合理安排並應用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釋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於激發學生對法律基礎課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獲得依賴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適時地引入案例,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條文比較枯燥,但學起來並不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新鮮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豐富。
(二)案例教學法符合一般性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對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規的規定既抽象又原則,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礎,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得抽象的規則具體化,原則的法律生動化。課堂上運用的案例有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徵,使學生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也恰恰為學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礎。因此,案例教學符合認識由感性到理性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三)案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法律基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處理和判斷有關問題時,能夠活學活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在教學中採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通過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法條指定的初衷,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含義。
三、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 根據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教材所闡述的基本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
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的興趣片面選擇一些熱點問題或現實性、針對性強但卻脫離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案例, 防止偏離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現象。應當在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 選擇成熟、典型、針對性強的案例, 盡量避免選擇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準的案例, 以免誤導學生。
(二)貼近現實生活。
許多學生對法律基礎課興趣不大。老師講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調劑學生情緒的平衡器,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貼近現實生活不夠, 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親切感。法律是在動態中運行的, 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選擇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包括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他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法律是一個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為主線, 各知識點和各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實踐中, 選擇案例應注意知識點與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結合。
四、案例教學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要考慮整個法律基礎 課的教學內容, 因為不是任何法律知識均可以採用案例教學法的, 案例教學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師應首先確定哪些教學內容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同時, 案例並不能代替系統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案例應與系統講授相結合, 分析案例必須服從於教學內容的需要,使之成為系統介紹法律知識的良性載體, 使學生在掌握系統知識的基礎上去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 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博得學生暫時的關注, 因此不能為了講案例而講案例。運用案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從而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應始終將教學目的貫穿於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否則可能會出現學生記住了案例的故事情節, 卻不甚了解或忘記了其中要說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礎。
課課時較短, 一般為32學時左右。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 教師一定要注意課時的安排, 所選擇的案例、所設計的問題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參考文獻:
[1]魏敏.淺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1(3)
[2]喬中國.」法律基礎」課案例分析教學法淺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 (3).

② 求大學生法律基礎論文,兩千字左右

輸入關鍵詞去幸福校園論文網里找找 能找到你想要的論文 你可以去試試 我就是在那找的 給你找一篇作為參考看看吧

[原文]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

③ 關於法律知識的論文300字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基本類別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④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圍繞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進行論述,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深刻

通過學習這本書,收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我明白了加強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學習,有助於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法律修養。

2、加強對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學習,有助於我們積極探討人生的具體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還有利於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我的新境界,有助於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並在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做一個高尚的公民,做一個擺脫了低級趣味的人,無愧於時代與民族的重託,真正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4)基礎法律知識結課論文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對大學生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培養學生做人的基本素質(如理想信念、創新精神、敬業精神、人格品質和心理素質等)的任務,在課程體系結構中起主導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基本內容和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學生修養和素質、落實高校德育目標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生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的主要渠道,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⑤ 中學生法律知識論文

要限度,應從防衛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全面衡量,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實際需要作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只要防衛在客觀上有必要,防衛強度就可以大於、也可以小於、還可以相當於侵害強度。適當說認為,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人的行為正好足以制止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而沒有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不應有的危害,並認為應將基本相適應說與必需說結合起來。
盡管理論上存在不同爭論觀點,但司法實踐上的傾向對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採取了較為嚴格的態度,使公民正當防衛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有鑒於此,新刑法第20條第2款與第3款,對正當防衛的限度採取了放寬的態度。
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是關於防衛過當的一般規定。我們認為,其中的「必要限度」,應以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為標准,易言之,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的,就是必要限度之內的行為。是否「必需」,應全面分析案件。一方面要分析雙方的手段、強度、人員多少與強弱、在現場所處的客觀環境與形勢。防衛手段通常是由現場的客觀環境決定的,防衛人往往只能在現場獲得最順手的工具,不能要求防衛人在現場選擇比較緩和的工具。問題在於如何使用防衛工具即防衛強度間題(包括打擊部位與力度)。對此應根據各種客觀情況,判斷防衛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應否控制防衛強度、能否控制防衛強度。另一方面,還應權衡防衛行為所保護的合法權益性質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即所保護的合法權益與所損害的利益之間,不能懸殊過大,不能為了保護微小權益而造成不法侵害者重傷或者死亡,即使是非殺死侵害人不能保護微小權益的情況下,也不能認為殺死不法侵害者是必需的。
以上說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的含義,但並非凡是超過必要限度的,都是防衛過當,只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是防衛過當。第一,輕微超過必要限度的不成立防衛過當,只是能夠被清楚、容易地認定為超過了必要限度時,才可能屬於防衛過當。第二,造成一般損害的不成立防衛過當,只是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重傷時,才可能屬於防衛過當。第三,不存在所謂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沒有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換言之,只是在造成重大損害的情況下,才存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問題;不存在所謂「手段過當」而「結果不過當」或者相反的現象;「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是防衛過當。第四,關於防衛過當的必要限度不適用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進行的防衛。
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可以認為,這是刑法關於無限度正當防衛的規定,即符合本規定的,絕對是正當防衛,不存在防衛過當的問題。其條件除了要求防衛人有防衛意識、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進行防衛外,最重要的條件是,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進行防衛。第一,對於非暴力犯罪以及作為一般違法行為的暴力行為,不適用上述規定,仍然存在防衛過當問題。第二,對於輕微暴力犯罪或一般暴力犯罪,不適用上述規定,只是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進行防衛,才沒有防衛過當問題。第三,並非對於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犯罪進行防衛的都適用上述規定,只有當這些暴力犯罪以及其他暴力犯罪,嚴重危及人身安全時,才適用上述規定。例如,行為人以搶劫故意採用麻醉方法取得他人財物的,屬於搶劫罪,但這種犯罪並非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對之進行防衛的,不適用上述規定。第四,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並不限於刑法條文所列舉的上述犯罪,還包括其他嚴重暴力犯罪,如搶劫槍支彈葯罪、劫持航空器罪;也不限於直接對人的身體行使有形力的暴力犯罪,如果對物行使有形力但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也屬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嚴重放火罪、爆炸罪等等。
三、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
如上所述,對於不屬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行為進行防衛的,才存在防衛過當問題;即對於不屬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進行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成立防衛過當。
防衛過當不是獨立罪名,對於防衛過當應根據其符合的犯罪構成確定罪名,而不能定所謂「防衛過當罪」、「防衛過當致人死亡罪」、「防衛過當致人重傷罪」等罪名。從刑法第20條關於防衛過當的規定來看,只是在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或者死亡時,才存在防衛過當問題;造成他人輕傷以及針對財產進行防衛的,不存在防衛過當問題。因此,對防衛過當確定罪名的關鍵,是如何正確認識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
關於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理論上有不同主張:第一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既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在防衛強度違反了自我約束性造成過當時,可以是過失與間接故意;在防衛行為違反了隨時隨地終止性的情況下,就是間接故意。第二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既可以是過失,也可以是間接故意,但不能是直接故意。第三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不能是故意。第四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我們傾向干第三種觀點。首先,防衛過當的行為人是在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合法權益,才實施防衛行為的;為了追求或者因為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而實施的行為,不可能是防衛行為,也不可能是防衛過當;只有出於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的防衛意識,但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防衛過當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時,才是防衛過當。其次,認為防衛過當可以是故意的觀點,混淆了刑法上的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的區別,混淆了防衛不適時與防衛過當的區別。防衛行為是「故意」實施的,但這是正當防衛的認識與意志,而不是犯罪的認識與意志;行為人只是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防衛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是法律所允許的結果,而不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希望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而不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防衛行為不是出於刑法上的故意,防衛過當也就不可能是故意的。不法侵害結束後,防衛人應停止防衛行為,如果出於某種原因繼續進行對不法侵害造成損害的,屬於防衛不適時,視情況成立故意犯罪、過失犯罪或意外事件,而不是防衛過當問題。防衛過當以符合正當防衛的前四個條件為前提,但在防衛過當案件中,並非前一半是正當防衛,後一半是防衛過當。如果前一半是正當防衛的話,後一半也是防

⑥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該怎麼寫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基礎上,全面討論了中國憲法、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國際法律制度、國際私法制度的基本規范和知識下面是有關道德思想的體會希望有所幫助:時間無情的在我們年輕的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不知不覺間,來到石家莊計算機職業學院將近一個學期了。在這段時間裡面,伴隨著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使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了迷茫,顯現出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

就在我們處在迷茫的時候,它走進了我們的身旁,更走進了我們的心間。它就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它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的疼愛我們;像老師一樣的關心我們;像朋友一樣的幫助我們。在它那盞明燈的指引下,我們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期,大步的邁向幸福的陽光大道。

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使我們形成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為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格者和接班人,打下了扎實的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意義重大而深遠。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連接社會的橋梁。我們應該追求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意識具有能動性,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而理想屬於意識范疇,科學的理想信念是當代大學生乘風破浪,搏擊滄海的燈塔和動力之源。是健康成長,成功就業和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柱。科學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做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人,指引大學生什麼樣的道路,激發大學生為什麼而學。大學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在為實現社會理想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是自身成才的需要,是國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要求,這些也可以被自己所吸取。

我們生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應該感到慶幸,但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繼續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做生生不息,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問題,它就是價值觀問題。價值觀是指關於價值的特殊觀念系統。進一步說,它是人們在處理價值問題,特別是那些普遍性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態度的總和。價值觀特有的形式,是人們頭腦中有關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統。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社會的經濟、政治、道德和文化領域,還是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著價值問題。人們如何理解和對待這些問題,內心深處究竟相信什麼、需要什麼、堅持和追求什麼,都是價值觀所特有的思想內容。社會意識歸根到底反映社會存在。人們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同他們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和條件相聯系的,是基於自身利益和需要的產物。正因為如此,作為人的有意識的選擇和追求,價值觀就有了自覺與盲目、真實與虛幻、先進與落後、正確與錯誤等性質和程度上的差別。一種價值觀是否科學、合理、先進,歸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麼樣的主體利益、條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人類歷史進步的趨勢相一致。

價值觀對主體的行為有著深層的導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總是像心目中的「坐標」、「天平」和「尺子」一樣,隨時都在起著價值判斷的作用,以確定自己行為的方向、態度和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生活,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精神面貌和行為取向。 因此,我們要重視價值觀問題,謝謝!

⑦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論文

論思想道德與法律有關

一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社會實踐選題報告
大學生戀愛心理調查與研究
如今,在大學的校園里,如果見不到情侶,那比在沙漠不到沙粒,在大海里見不到水滴還要讓人驚奇。無論是在隱蔽的花園里、樹林中,還是在大庭廣眾的操場邊、馬路旁,都能見到成雙成對的熱戀情侶相親相吻、相依相擁。戀愛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耀眼的風景。本文就將圍繞大學生男生戀愛心理方面的問題進行一些探析。
一,高校男生戀愛心理現狀及特點
1,動因復雜多樣 雖然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戀愛僅僅是一門選修課,但有可靠資料顯示,在大學生中,有78.9%的人戀愛過或是正在戀愛中。據我們從幾所高校的抽樣調查也顯示,僅僅有4.35%的高校男生不贊成大學生戀愛,8.7%的男生表示自己在大學不會談戀愛。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戀愛在大學里如此流行呢?換句話說,大學生戀愛的動因是什麼呢?經過調查分析,根據主觀方面的原因,我們把高校男生戀愛的動因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 情不自禁型 在校大學生已經成年或接近成年,隨著生理的發育成熟,心理上也逐漸顯示出接近異性的渴望,有人把這一現象叫做「異性吸引期」。這時如果遇上自己心儀的女孩,那男生就會發起「進攻」,來滿足心中那份情不自禁的感情的沖動。這種人,在與戀人的相處中往往表現的感情專一,充分尊重對方,且樂意為對方分擔困苦。在我們的調查中,因為這一動因而戀愛的男生約佔了44%以上,是所佔比例最大的一類。
(2) 務實型 高校的男生有的人選擇女友的標准就是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與共同的事業基礎。他們戀愛的目的就是要找一個志同道合得人,將來和她走向婚姻的殿堂,攜手走過這一生的風風雨雨。這種人,在戀愛中一般能做到學習刻苦,與戀人互相激勵,共同進步。這一類人在我們的調查中,佔了接近40%。
(3) 彌補型 大學生擺脫了高中的那種高壓,繁忙的抑鬱生活。來到大學,老師不再形影不離的管制著,家長更是隔了千山萬水,自由的生活再加上空閑的時間,一下子輕松下來。但是,正因為如此,大學生往往各自為政,特別是大一新生,人生地不熟,同學們相聚的時間明顯減少。所以大學生雖然生活在集體中,卻容易有孤獨寂寞的感覺,顯得空虛無聊。這時候,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找一個女朋友,用戀愛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出於這一目的而談戀愛的人在男生中大概佔了10%。
(4) 虛榮型 有很多人見周圍的人都已出雙入對,而自己還是光棍一個,就覺得很沒有面子,甚至覺得是一種恥辱。在他們的心目中,如果能贏得「系花」或是「校花」的芳心,那就是莫大的榮耀。這種人談戀愛完全是為了裝潢門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大概佔了5%。
(5) 好奇型 現在,有好多人在高中甚至是在初中都已經嘗試了愛情的滋味,再加上現代網路等媒體的宣傳,對大部分人來說,愛情已經不是神秘莫測的事了。但是,也有少部分在家長老師的嚴密監控下,尚還未涉足這一禁區。他們對這一神秘的領域充滿了好奇。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去戀愛。這約佔了1%。
2,火一般的熱情 一個男生一旦決定愛上一個女孩,那他自己的心靈全部空間就往往被她所佔據,朝思暮想,夢牽魂繞,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為了愛情,他們可以慷慨的付出一切。沒有什麼能比愛情更能讓人心甘情願的掏腰包了,在物質方面,他們可以一擲千金,甚至是傾家盪產,可以為了女友的一件首飾而省吃儉用一年。在精神方面,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學業,讓約會,跳舞,看電影等占據自己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做一個全職的戀人。與陸小曼熱戀中的徐志摩在日記中寫到:「昨天早上,你沒有給我打電話,從九時半到十一點,我簡直就像活抱著炮烙似的受罪,心那麼的跳,那麼的痛,也不知道為什麼」,「你肯不肯親手拿刀割開我的胸膛,挖出我那血淋淋的心留著,算是我給你最後的禮物吧」。這大概反映出了所有熱戀中男生的心聲吧。
3,強烈的佔有欲,要求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獲 戀愛中的男人願意付出一切,但同時也要求得到一切。他們要求自己的女朋友百分之百的屬於自己,就像自己的雙手絕對的屬於自己一樣。據我們的調查,近20%的男生希望自己的女友不接受別的異性的約會,75%的男生要求自己的女友在答應別的男人的約會之前先跟自己商量,只有5%的人能夠接受自己的女友不用徵求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約會,而有12%的人表示,如果發現自己的女朋友跟別的男人約會,會提出分手。幾乎所有的男生不希望自己的女朋友跟自己撒謊。他們認為,我拿全盤的愛給你,一團火熱的真情,整個的給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樣拿整個的,完全的愛給我。他們所要的是絕對的全部,因為他們所付出的也是絕對的全部。如果一對戀人中的女人對男人說:「我不想著你,是因為你就在我的身邊,何必再想?」那這個男生一定願意馬上死掉,從而去占據女友心靈空間的幸福。
4,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強,容易走上極端 由於種種原因,註定了大多數大學生的戀愛不會一帆風順,往往是一路坎坷和波折。在所難免的就要承受失戀的考驗。看到自己苦苦經營的愛情就要灰飛煙滅,不願面對這樣的事實,而走向極端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在失戀之後,沉浸於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自暴自棄,將自己的心從此冰凍塵封,發誓不再涉足愛情,「橫眉冷對秋波,俯首甘為光棍」。也有的人在失戀後,不再相信愛情的純潔,從而放盪無束,玩弄感情,心甘情願做一個情場的敗類。
5、性心裡不成熟 現今的社會已不是那個強調男女授受不清的時代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性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人說:這個時代是一個「性」趣盎然的時代。在這場波濤洶涌的性觀念改革朝中,雖然不能說大學生扮演了主力軍的作用,但起碼也是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軍。有資料此顯示:在大學男生中,有39.5%的人有過接吻,25.6%的人有過性愛撫,10.9%的人有過性交。我們的調查也表明,只有5.8%的大學男生表示自己不會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女朋友提出性要求。從生理上講,大學生已經發育成熟,但相應的性心裡卻不夠成熟。第一,大學生還無力承擔相關的責任。大學生都還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也沒有完全自立的能力。還沒有能力去接受性行為帶來的相關壓力,有人只顧一時沖動,偷吃禁果,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要承受很大的壓力。更有人一闖下禍,就束手無策,溜之大吉,這更是不負責任的可恥行徑。第二,大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改變,有很多人在社會的不良影響下,淪為性道德敗壞者。他們為了性而談戀愛,大搞「一夜情」,甚至去紅燈區玩「三陪」。這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帶來了損害,對社會更是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女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
1、自主性強
女大學生在戀愛問題上,個性突出,重感情、易沖動,不受傳統習俗的局限,在確定戀愛關系前,甚至在確定戀愛關系後,一般都不徵求雙方父母的意見,
2、戀愛動機簡單化
許多大學生在戀愛中沒有考慮到將來的結婚,不是清楚地自覺地意識到應選擇一個終身伴侶,他們戀愛,只是因為需要愛和被愛。
3、自控力與耐挫力較弱
女大學生一旦陷入熱戀之中,不往往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隨意放縱,缺乏理智的駕馭能力,對戀愛對象過份依賴,稍有波折就痛苦萬分。一旦戀愛受挫,即會情緒失控,無法自拔,對學習造成嚴重影響。
4、不成熟性與不穩定性
當前大學生的戀愛,呈現低年級化,人數呈上升趨勢。一年級就開始談戀愛的已不是個別現象,有的學生甚至一進校就談戀愛。這些低年級學生,由於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很多學生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和需要,還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對待戀愛問題上簡單、幼稚和不成熟。在擇偶標准上,往往重外表,輕內在。在戀愛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輕內容。在戀愛行為中,往往重過程,輕結果;重享樂,輕責任。這種戀愛問題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們在就學期間經濟上尚未獨立,戀愛過程中感情和思想易變,缺乏妥善處理戀愛中情感糾葛的能力,極易造成戀愛的周期性中斷,或對戀愛對象的選擇漂泊不定,戀愛的成功率很低。
多方努力,打造大學生健康的戀愛心理
大學生良好的戀愛心理的形成,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多管齊下,。學校要加強相關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家長要適時進行有益的引導,社會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規範文化市場,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嚴格自律做一個高尚的人。
1,端正戀愛的動機 真正的愛情是源於兩個人內心深處的彼此欣賞,她是高貴的、偉大的、神聖的。愛一個人,唯一的原因就是內心深處喜歡她,希望她能與自己畢生相伴。希望她能陪自己迎接人生的每一輪朝陽,送走每一天晚霞。因為愛她,所以愛她,寂寞絕對不能成為戀愛的理由。我們可以因為戀愛而不再寂寞,但戀愛絕對不是寂寞的產物。不僅如此,越是在寂寞的時候,我們越應該小心愛情,因為寂寞的時候,我們常常把不是愛情的東西當成愛情,一場錯誤的愛情卻會讓我們心酸不已。愛情更不是虛榮,從某一個角度講,愛情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和其他人沒有關系。能找到一個絕頂好的女朋友,那是你莫大的福氣,應該好好珍惜,但那絕對不是供你炫耀的資本,別人都已抱得美人歸,你還是孤身一人,那也決不是可恥的事。如果是為了所謂的面子,隨便找一個女朋友跟她談戀愛,那帶來的除了無窮的痛苦,就是無限的悔恨。有一首歌唱到:「因為愛,所以愛,感情不必拿來慷慨」。的確,在面對愛情的時候不妨吝嗇一點。我們不必去給別人施捨愛情,專心等待吧,等到那個真正值得讓你付出一切的人再來付出那一腔熱誠,「有花堪折方需折」哦。
2,把握分寸,不咄咄逼人 面對愛情,不認真不行,不付出更不行。但是,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愛和碳相同。一旦燒起來,就無法叫它冷卻.讓它任意燃燒,那就要把心燒焦.」愛情需要掌握火候,小心引火燒身,特別是大學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為了收獲愛情,而荒廢了學業,那無疑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最起碼,也要把二者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爭取愛情與事業的雙贏.另外,大學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傾家盪產只為博得紅顏一笑,用父母的血汗錢為自己的愛情買單,那都不是明智之舉.同時,還應該注意對方的感受,不要咄咄逼人,要留給對方一定的空間.
3,付出比索取更重要,對方的幸福是自己最大的滿足熱戀中的人不可以有太強的佔有欲.因為愛她,所以付出.付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對方因此而獲得幸福.有什麼事會比能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更快樂呢?你和女朋友之間,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她不可能百分白的屬於你.她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自由空間,你也需要有這個度量.愛情不是市場交易,不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則.在愛人面前,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適當的距離能產生無限的美.愛情是彼此獨立個性完美的結合,既融為一體又相互獨立.
4,失戀,是雨過天晴在你決定戀愛的時候,你同樣選擇了失戀的可能.失戀的後面是痛苦與煩躁,你是否能夠調整自己,是否能夠從挫折中找回自信,這些都必須考慮清除.否則,就等你成熟一點、堅強一點的時候再談戀愛吧.愛是一種能力,承受失戀同樣也是發展愛情的一種能力.分手並不可怕,因為它剝奪不了你愛的能力.你要感激曾經的愛,至少它讓你明白了什麼是愛,怎樣去愛,怎樣獲得愛.更不能用恨抹殺愛,畢竟自己曾經付出過,快樂過.「聚散皆是緣」,分手難免痛苦,但不必痛不欲生,用一顆平常的心去面對失戀,地球不會因為我的失戀而停止轉動,時針不會因為我的失戀而停止前行.東方,明天依舊分娩出朝陽.失戀了,但還得活著,雨過總是天晴.讓歲月撫平心靈的創傷,耐心等待下一站你美麗的天使到來.
5,樹立高尚的性觀念性是戀人之間的感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不可避免的話題.它是異性之間相互表達感情的一種最高形式,是嚴肅的、聖潔的,而不是隨便的、下流的.大學生處在生理發育成熟但心理發育不夠成熟的特殊階段.強烈的好奇心讓很多大學生輕率的對性作出嘗試,往往造成嚴重的甚至是悲劇性的後果.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無限的煩勞.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定要樹立健康、高尚的性觀念.
(1)、注重性安全隨著性解放的浪潮,艾滋病等大量通過性傳播的疾病,也像風暴潮一樣襲擊了人們.如今,婚前性行為已經被默認和接受,特別是年輕的大學生更是顯得前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就更因該潔身自好,嚴格自律,確保他人、自身的健康.
(2)、樹立性責任意識一個大學生應該明白,作為有行為意識,有高等智慧的人類,決不應該簡單的把性理解成一種享樂.性,在肉體接觸的同時,更是兩顆心、兩個靈魂的融合.大學生,特別是男生,應該理性的對待性行為.必須考慮到性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和自己所承擔後果的能力,必須對對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切不可因為一味的追求享樂,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更不可因為一時的沖動,而作出有損別人和自己的事情.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朝氣蓬勃、陽光明媚的季節,也是戀愛的黃金季節.當你遇上了那個讓你心動的人時就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聲吧.但要記住,只有用一顆健康積極的心澆灌愛情的幼芽,愛情才能開出美麗的花.
三、大學生戀愛存在的問題
1、單相思與愛情錯覺
單相思是指異性關系中的一方傾心於另一方,卻得不到對方回報的單方面的「愛情」。
愛情錯覺則是指在異性間的接觸往來關系中,一方錯誤地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意」,
或者把雙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誼誤認為是愛情的來臨。
愛情錯覺是單相思的另一種形式,它常會使當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
單相思與愛情錯覺都是戀愛心理的一種認知和情感的失誤。單相思使某些學生陷入痛苦的境地,處於空虛、煩惱,甚至絕望之中。處理不好對以後的戀愛婚姻生活都有消極的影響,因此,陷入單相思的大學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選擇。要想克服單相思和愛情錯覺,重要的是正確理解愛情的深刻含義,同時用理智駕馭情感,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可感情用事。
2、戀愛動機不端正
有些大學生的戀愛動機不是出於愛情本身,而是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孤獨或隨大流有從眾心理。這類學生在擇偶時很少把戀愛行為與婚姻結合起來考慮,缺乏責任感。還有極少數的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魅力,同時和幾位異性同學交往、周旋,搞多角戀愛,甚至和誰都不確定戀愛關系。
不道德的多角戀愛易引起紛爭、不幸和災難,也極易發生沖突,釀造悲劇,最終是對所有當事人都產生不良後果。
3、戀愛中的感情糾葛
三角戀愛、父母的反對、或周圍人的非議、戀人之間的矛盾、誤解和猜疑。
4、擇偶標准不切實際選擇對象理想化、虛榮心強。
5、失戀
失戀是指戀愛過程的中斷。
失戀帶來的悲傷、痛苦、絕望、憂郁、焦慮、虛無等情緒使當事人受到傷害。是
生中最嚴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戀所引發的消極情緒若不及時化解,會導致身心疾病。 四、培養健康的戀愛心理與行為
1、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1)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
在戀人的選擇上最重要的條件應該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業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體一致。應該是理想、道德、義務、事業和性愛的有機結合。
一般情況下,異性感情的發展是沿著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戀人這一線索發展的,當一個男性成為一個女生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時,愛情就可能降臨。在分享快樂和痛苦、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愛情就會產生和發展。
(2)擺正愛情與事業的關系。
大學生應該把事業放在首位,擺正愛情與事業的關系,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於談情說愛而放鬆了學習。因為學業是大學生價值感的主要支柱。當女大學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唯一時,愛情就是一株溫室中的花朵,嬌弱美麗卻經不起任何的打擊。當愛情成為女性唯一的存在價值時,她本人就會失去人格的獨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愛的理由。
多談談學習和工作,把戀愛行為限制在社會規范內,不致越軌,要使愛情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
3、培養愛的能力與責任
(1)迎接愛的能力。包括施愛的能力和接受愛的能力。一個人心中有了愛,在理智分析之後,要敢於表達、善於表達,這是一種愛的能力。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人面對別人的施愛,能及時准確地對愛作出判斷,並作出接受、謝絕或再觀察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愛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無從把握。大學生要具有迎接愛的能力,就應懂得愛是什麼,有健康的戀愛價值觀,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適合什麼。就應對自己對他人對萬事保持敏感和熱情,就應主動關心他人,熱愛他人。當別人向你表達愛時,能及時准確地對愛的信息作出判斷,坦然地作出選擇。能承受求愛拒絕或拒絕求愛所引起的心理擾亂。
(2)拒絕愛的能力。自己不願或不值得接受的愛應有勇氣加以拒絕。拒絕愛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在並不希望得到的愛情到來時,要果斷,勇敢地說「不」,因為愛情來不得半點勉強和將就。如果優柔寡斷或屈服於對方的窮追不舍,發展下去對雙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當的拒絕方式,雖然每個人都有拒絕愛的權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摯的感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自珍,同時是對一個人道德情操的檢驗。不顧情面,處理方法簡單輕率,甚至惡語相加,結果使對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傷害,這些做法是很不妥當的。
(3)發展愛的能力,培養愛的責任。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的力量只能在人類非性慾的愛情素養中存在。他的非性慾的愛情范圍愈廣,他的性愛也就愈為高尚。」發展愛的能力,並不是非要具體到對某一異性的愛,可以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愛。我們的親人、同學、朋友、祖國和人民,都值得我們去熱愛。發展愛的能力,就是要培養無私的品格和奉獻精神,要培養善於處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戀愛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糾紛,為戀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才能創造出幸福美滿的婚戀。
4、提高戀愛挫折承受能力
大學生的戀愛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而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波折是在所難免的。前面所提到
對戀愛實施自我剋制,國外稱之為「情緒管理」,這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是自我認定:戀愛與學業哪一個為先?第二是自我設計:未來與現在哪一個為重?第三是自我剋制:向自己承諾婚戀在畢業以後,主動參與文娛活勸,淡化自己的緊張感、積極投入到社交活動中,克服自己的寂寞感。只有把消耗在戀愛上的心理能量轉移、升華到學業當中去,紊亂的情緒才能得到平衡和康復。

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

親身經歷記憶最深刻

⑨ 我是大2的 今年的法律課完了 需要找一篇論文 要求寫 大學生與法律的 要求字數2000字左右

大學生與法律 「法律基礎」課是黨中央確定的一門在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課,必修課,在大學生中普及法律常識,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是加強高校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大學生知法,懂法,護法。在高校學生中也經常發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制觀念淡薄。 傳統觀念一般會認為,學歷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大學生或更高學歷的人即使犯罪,也是和計算機智能化聯系在一起的。但有一位有關人事指出,這種觀點與事實相差甚遠——「學歷與素質不成比例」。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人數逐年上升,而且以盜竊、故意傷害人為主。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區分局副局長金志海說:「校園里的浮躁讓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面對物質誘惑容易迷失,其中,以不正當,甚至違法犯罪的手段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迷失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的是屢見不鮮,就本校區而說,在剛開學不久,就有好幾次同學的手機被盜,存摺、現金被偷,有的甚至連別人剛買回的新衣物也不問自「取」。可見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很難與大學生掛鉤起來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那些低學歷,很早就出到社會混的人或是那些外來的民工才會干這些見不得光的事。但這事卻恰恰發生在大學生群中,而且經過校領導多次強調:這是違法行為,是不應發生在大學生上身上的。但校領導的重視,而學生卻不屑一顧,依然我行我素。 小市民的思想在大學生群中滋生著,不是大學生不懂法,因為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這課也有講到其中的細節,但這類事卻屢次發生,可見一個重要原因不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是因為法制觀念淡薄。其中有這樣一則這樣的報道:小文成績優異,順利考入某知名學府法律系就讀,曾經是父母引以為傲的掌上明珠。2005年,她卻因為盜取同學的筆記本電腦被刑事拘留。小文的家境條件非常好,但父母家教嚴格,以為筆記本電腦、MP3什麼的都是奢侈品,不允許小文買,可是周圍的同學一個比個 「現代化」,手機、筆記電腦、MP4、MP3樣樣俱全。最終,小文抵擋不住誘惑,把同學的筆記本電腦抱回家,一個讀法律系的學生可不能再說她不懂法了吧,但在面對誘人的物質時,她就迷失其中,急功近利,偏離了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小文她懂法,並且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但物質的誘惑使她失去控制,從而變成一個法制觀念淡薄的大學生。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不是大學生不懂法,而是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面對大學生頻頻出現犯罪的現象,一方面要求大學生提高法律的觀念 ,考入高校後逐漸接觸社會,要提高和加強社會經驗和判斷能力,遇事要冷靜,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預防大學生犯罪是一項長期並且系統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各個環節的配合,高校更是義不容辭。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科學學科。《法律基礎》是法學中的「法律入門」,它使我們充分認識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同時教導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安守本分,循規蹈矩,不做那些違法犯罪的事就等於懂得了法律。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當家做主。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人民是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又不允許人民超越法律法規之外,常言: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的監督,我們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又怎能持續繁榮下去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天子犯法也應與庶民同罪。 學習《法律基礎》使我受益匪淺,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法律法規都教導我如何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法律基礎》中對法學的有關原理和法律規定進行了概略敘述。其中很多東西都要記,死記硬背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在這里我介紹一種簡單輕松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看新聞和報紙,這些媒體傳播的消息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現實生活中,其中的一些有關法律的案件如果我們能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法律知識來加以分析和研究,必定會加深我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用找借口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與其把時間花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上,倒不如每天花上半個鍾細細閱讀一份有價值的報紙更有意義多了。 我們一定要從維護社會穩定,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去認識學習「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性,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四有」新人。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要有「大志向,大學問,大紀律,大修養」,學習法律知識就是我們向這「四大」中的「大紀律」邁進一個台階。為此,首先要明確法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學科。其中《法律基礎》是對法學有關原理和法規規定進行概述。學習它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正確樹立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能正確地行使公民權利,嚴格履行公民義務,自學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依法律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專門人才。其中,了解法的本質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所以法就具備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它能夠對人們的行為做出評價,預測,也能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對外方面發揮作用。成為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註:摘抄來的

記得採納啊

⑩ 請各位幫忙寫一篇有關於法律的論文,高中的,1000字左右,要精闢!

自己修改整理一下: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貫徹依法治國方針,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於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素養的普遍提高。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執行者,是依法行政的主體。因此,要真正地貫徹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方略,就必須使各級領導幹部確立法律意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通曉用法途徑,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切實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而對各級領導幹部提出的新要求。新時期,領導幹部在領導對象、領導內容、領導原則、領導手段、領導目標、領導方法等方面面臨著諸多變化,但歸根結底是民主法制建設方面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適應形勢要求,實現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轉變,是各級領導幹部面臨的新課題。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地方的法律規章,使其成為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以依法治國為龍頭,協調立法,依法行政,做好司法、普法、監督和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黨組織自覺地在憲法及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領導工作中的決策方式、議事規則、工作方法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等等。這些都體現了黨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事務的要求,相應地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任務對領導幹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多地學習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轉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依法履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領導職責,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管理經濟事務,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與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作斗爭,依法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處理涉外關系,無一能離開國際法律、法規、原則和慣例。不具備一定法律素養的領導幹部,是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的,是難以適應促進經濟發展任務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健全人民民主制度的本質要求。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要更好地體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善於發揮工、青、婦等組織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作用,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居(村)民自治等。做好這些工作需要領導幹部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同時,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領導對象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是越來越多的非公有經濟實體的出現,使得靠行政命令對其進行管理已難以奏效,必須靠法律引導和規范。二是群眾對權力的崇尚已轉變為對法律的遵守。三是社會生產關系的表述已在相當程度上顯示為法律關系,法律在人際關系中的協調規范作用越來越大。如果領導幹部不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就難以適應「三個代表」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領導幹部在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中肩負著重要責任。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高低、運用法律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繫到其能否廉潔公正、依法辦事,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減少和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直接關繫到其能否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因此,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不僅可以增強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自覺性,而且能夠學會運用法律手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以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團結。
領導幹部法律素養的構成包括領導幹部對法律意識的自覺強化、對法律條款的自覺學習、對自身言行的自覺約束、對依法行政的自覺貫徹等方面。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學好法,努力掌握履行領導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學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做保證,提高法律素養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各種必要的法律知識。
二是要用好法,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用好法是領導幹部不斷提高法律素養的有效途徑。各級領導幹部要在認真研究法、熟悉精通法的基礎上,在日常工作中自覺做到依法辦事,善於通過法律途徑實現領導目標。首先,要特別注意防止把黨的政策與法律對立起來,要充分發揮法在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其次,要善於處理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的「變」和制定法律法規工作中的「定」的關系,使現行法律體系的長期效應與短期效應更好地結合起來。再次,在對法律作評價和解釋時,要善於歷史、客觀、辯證要觀察和思考,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使法律手段的運用與其他手段的運用更為科學合理。

和諧社會 家庭先行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細胞,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最直接的聯系,家庭和睦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從構建和諧家庭著手,家庭才是和諧的「實踐地」,才是和諧的「先行者」。

現實生活中,不少不和諧因素都是從不和諧家庭產生和引發的,例如夫妻不和離異導致青少年精神空虛,人格形成不健全,違法犯罪嚴重;比如,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關系不好,產生各類矛盾糾紛問題;比如因父母與子女教育、代溝影響家庭成員溝通困難,互不關愛,親情冷漠等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

和諧家庭應該是有其具體標準的,主要概括起來有這幾條:家庭成員身心健康,能互相關心、關懷,家庭成員之間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家庭成員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有安身生存的一技之長;家庭子女能正常接受教育;家庭收入呈增長趨勢,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等等。而要達到這個和諧家庭的具體標准,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每個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法公民,這是構建和諧家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現今最普遍的三口之家來說,家庭關系主要是由婚姻關系和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組成的,而其中婚姻關系又是起關鍵決定作用的一環。如何通過婚姻來建立充滿活力和生氣的美好家庭,保證和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整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而發展。解放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一夫多妻」的夫權現象極為普遍,舊的婚姻制度壓抑了人民群眾尤其是婦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大障礙。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該部法律把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規定為我國的婚姻制度,並據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新婚姻制度的確立和實行,為打碎封建婚姻制度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武器,也為在我國普遍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提供了法律保障。

根據我國婚姻制度實踐經驗和婚姻家庭領域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又對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進行了修正。修正後增設的制度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的立法空白,豐富了婚姻立法的內容,進一步完善我國婚姻家庭法制。然而,在我們完善立法的背後卻隱藏著執法缺陷以及守法者的脫節,兩性關系不平等、「家庭暴力」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守法者的法律意識淡薄以及對婚姻立法宗旨的漠視。因此,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努力營造「和睦家庭」的和諧環境是構建平等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對於大多數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來說,更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增強依法維權的自主意識,提升自我實現的能力。

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包括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力義務。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包括互相扶養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不幹涉婚姻自由的義務等等。而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相比較尤其重要,因為未成年人善惡評價標准混亂,模仿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容易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最令人擔憂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有低齡化、暴力化的傾向。未成年人犯罪固然有自身文化低下、人格缺陷、沖動偏激等主觀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淡化,加之社會不良風氣的熏染,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因此,筆者認為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聯手,共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孩子的法制意識,樹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和諧家庭的建設,不僅需要提高家庭成員的法律素養,同時家庭成員之間還需要加強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這些是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權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全社會安定、文明和進步的需要。

熱點內容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