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單位承擔法律責任的從業人員包括
❶ 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包括以下這些內容:1、物質保障責任。依法為從業人員提供勞動防護用品,並監督、教育其正確佩戴和使用。2、資金投入責任。3、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責任。4、規章制度制定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5、教育培訓責任。依法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取得相關上崗資格證書。6、安全管理責任。7、事故報告和應急救援的責任。按規定報告生產安全事故。8、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農村警務工作,推動平安鄉村建設;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應急廣播、食品、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責任。
❷ 安全生產法中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有哪些法律責任
❸ 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職責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指對本單位生產經營負全面責任,有生產經營決策權的人員,具體指的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其他生產經營單位的廠長、經理、礦長投資人等。
主要負責人的具體表現形式很多,根據習慣,凡是在單位負主要責任的領導在法律上統稱為主要負責人。不過,如何理解主要負責人的涵義,只能從本單位的性質,以及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上來具體確定主要負責人。
這個名詞具體所指的對象會因所在的行業的差異有細微的區別,所以應該參照該領域的法律和行業不成文的規則或是本單位的規定。
生產經營單位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進行安全培訓的從業人員包括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
生產經營單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的,應當將被派遣勞動者納入本單位從業人員統一管理,對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對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必要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接收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的,應當對實習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學校應當協助生產經營單位對實習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培訓,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未經安全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主要負責人、網路-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
❹ 我國安全生產違法責任主體有哪些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是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安全版生產權利、權負有安全生產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和公民。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1)有關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領導人、負責人。
(2)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有關主管人員。
(3)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
(4)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和安全生產中介服務人員。
❺ 安全生產法中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有哪些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社會保險的事項。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
第四十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第四十六條 從業人員有權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或者拒絕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第四十七條 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在前款緊急情況下停止作業或者採取緊急撤離措施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第四十八條 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第四十九條 從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第五十條 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第五十一條 從業人員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當及時予以處理。
第五十二條 工會有權對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進行監督,提出意見。
工會對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侵犯從業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發現生產經營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或者發現事故隱患時,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及時研究答復;發現危及從業人員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向生產經營單位建議組織從業人員撤離危險場所,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立即作出處理。
工會有權依法參加事故調查,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並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❻ 《安全生產法》中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應當承擔哪些
《安全生產法》明確賦予從業人員的權利有:
1、知情權;
2、賠償請求權 ;
3、檢舉權 ;
4、安全保障權;
5、獲得安全保障、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的權利;
6、得知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的權利;
7、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
8、緊急情況下的停止作業和緊急撤離的權利。
❼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包括哪些人如題 謝謝了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是取得工資或其他形式的勞動報酬的全部人員。包括在崗職工、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民辦教師以及在各單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員和港澳台方人員、兼職人員、借用的外單位人員和第二職業者。不包括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各單位的從業人員反映了各單位實際參加生產或工作的全部勞動力。
滿意請採納
❽ 我國安全生產違法責任主體有哪些
我國安全生產違法責任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1、有關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領導人、負責人;
2、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有關主管人員;
3、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
4、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和安全生產中介服務人員。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是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安全生產權利、負有安全生產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和公民。
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是指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在安全生產保障方面應當執行的有關規定。
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應當履行的工作職責,應當具備的安全生產條件,應當執行的行業標准,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如下:
1、設備設施保障責任;
2、資金投入責任;
3、安全生產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責任;
4、規章制度制定責任;
5、安全教育培訓責任;
6、安全生產管理責任;
7、事故報告和應急救援的責任;
8、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三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的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需的資金投入,由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予以保證,並對由於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後果承擔責任。
有關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專門用於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安全生產費用在成本中據實列支。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使用和監督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應急管理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意見後制定。
❾ 規定的從業人員包括
法律分析:從業人員指從事定的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各類人員。 包括各類單位在崗職工、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聘用的外籍人員和港、澳、台方人員、領取補貼的兼職人員、直接支付工資的勞務工以及個體從業人員、農村從業人員和非正規就業人員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其他負責人對職責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責。
第六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並應當依法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❿ 安全生產責任主體都有哪些
關於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1)有關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領導人、負責人。
(2)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有關安全監督主管人員。
(3)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
(4)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和安全生產中介服務人員。
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是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安全生產權利、負有安全生產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和公民。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支撐;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
2021年6月8日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提請會議審議,草案明確了平台經濟等新興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責任,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依法保障從業人員安全。對新興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不明確的,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業務相近的原則確定監督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