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精神病法律知識

精神病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6-18 04:32:56

㈠ 法律上的精神病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地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中國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一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第三十六條 規定了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並設專章規定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用人單位、學校、醫務人員、監獄等場所,社區、家庭、新聞媒體、心理咨詢人員等在心理健康促進和精神障礙預防方面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第七十一條 提出加強對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提高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並按照規定給予適當的津貼。精神衛生工作人員因工緻傷、致殘、死亡的,其工傷待遇以及撫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第七十三條 精神障礙患者或者其監護人、近親屬認為行政機關、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患者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訴訟。賦予患者相關的司法救濟權,將司法手段作為保護患者人身權利的最後一道防線,是重要的「兜底」保障措施。讓患方成為提起訴訟的法律主體,是法治社會的進步,也將推動建立完善的溝通渠道。

㈡ 法律小常識:精神病患者可以結婚嗎

我國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精神病人的婚姻法,婚姻法中有規定精神病人結婚和離婚的相關事項。

精神病人結婚問題:

一、精神病人可以結婚

只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失常患者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失常患者在發病期間才禁止結婚,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失常患者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失常患者在病情穩定期間是允許結婚的。

1950年婚姻法曾規定,精神失常未經治癒者,禁止結婚,1980年婚姻法取消了這種提法。但很多宣傳材料在解釋「其他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時候,仍援引『精神失常未經治癒』一語,把它囊括在『真他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之中。這種籠統地說精神失常未經治癒者不能結婚是不妥當的。因為,並非任何的精神失常都能使公民喪失行為能力,很多精神病都是可以醫治痊癒的,當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後,自然是可以結婚的,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處於穩定緩解狀態,也可以結婚。

精神病人離婚問題:

一、精神病人可以離婚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精神病人能離婚。我國法律賦予公民婚姻自由權,公民有結婚的自由也有離婚的自由,精神病人離婚也不例外。

二、精神病人怎麼離婚

夫妻一方或雙方為精神病人時,不能協議離婚,只能去法院訴訟離婚。因為精神病人為法律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是無法表達自己意願的,若在此時處理離婚問題,其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為了妥善安排他們離婚後的生活、治療、監護等方面的問題,法律規定必須經過訴訟程序才能離婚。即使雙方自願或監護人同意辦理的協議離婚,也是法律不允許和無效的,當事人應依法通過訴訟程序才能解除婚姻關系。

三、精神病人辦理離婚的手續

根據我國法律對精神病人離婚的規定: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可依法判決准予離婚。

在精神病人辦理離婚方面,具體要考慮到以下幾種情況:

1.精神病人離婚中精神病人的認定

精神病人要區分情況,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是在其精神正常的情況下離婚應同正常健康人離婚一樣。在此方面人民法院一般會委託司法精神病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2.精神病人離婚的方式

在精神病人辦理離婚的時候,可向有關部門申請進行調解或直接去法院起訴離婚,在起訴離婚情況下,通常需要到被提出離婚當事人(即被告)所在地法院審理離婚案件。

在一般的離婚案件中,離婚訴訟必須由本人親自進行。但是,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情況,在審理精神病人離婚案件應當區別對待,如果是間歇性精神病,應當在其精神正常的時間進行訴訟,如果是無訴訟能力或者是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應由精神病人離婚案件中當事人父母、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有撫養關系的兄弟姐妹代為訴訟。

同時,我國法律規定,精神病人辦理離婚的時候,如果不能證明婚前隱瞞病情,而是婚後發病的話,或者在婚姻存續期間,一方當事人患病的,在對方有可能會要求支付扶養費或一定經濟補償。

四、與精神病人離婚的注意事項

1、對精神病人參加訴訟區別對待

在一般的離婚案件中,離婚訴訟必須由本人親自進行。但是,因精神病人的特殊情況,應當區別對待,如果是間歇性精神病,應當在其精神正常的時間進行訴訟,如果是無訴訟能力或者是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應由其父母、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有撫養關系的兄弟姐妹代為訴訟。

2、與精神病人離婚的材料准備

一方患精神病,另一方想起訴離婚,需要准備

①雙方須帶上各自的身份證明;

②雙方的結婚證;

③離婚訴狀及其附件;

④與案件有關的相關證據,能夠證明夫妻雙方感情破裂;

⑤人民法院需要的相關材料及有關證件。

㈢ 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的法律責任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3、被鑒定人是女性,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權遭到侵害時,對自身所受的侵害或嚴重後果缺乏實質理解能力的,為無自我防衛能力。

4、被鑒定人在服刑、勞動教養或者被裁決受治安處罰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其無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為無服刑、受勞動教養能力或者無受處罰能力。

㈣ 司法精神病鑒定標准和方法

法律分析:司法鑒定的標准:1、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

2、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

3、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

4、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

5、有程度不等的自製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症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

司法鑒定的方法:1、門診鑒定 2、鑒定人外出鑒定 3、鑒定人住院鑒定 4、缺席鑒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六條 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

第一百四十七條 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第一百四十八條 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㈤ 國家對精神病人政策有哪些

精神類殘疾人可享受貧困精神病殘疾人葯費補助。

補助對象條件需同時具備:

1、持有殘疾人證的精神病患者;

2、正在治療服葯的精神病患者;

3、持有低保證或者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出具貧困證明的精神病患者;

4、有精神疾病診斷證明和服葯發票。補助標准:每人每年500元基本精神葯物治療費用補助。

申請辦法:

凡符合補助對象的精神病患者,到戶口所在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與負責殘疾人工作者聯系,填寫貧困精神殘疾人葯費補助申請表,也可到戶口所在地殘聯辦理。

(5)精神病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精神病人的護理要點

精神病人的護理及防止復發的要點

一、首先病人及家屬要了解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和概念,提高自我防禦能力。

二、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和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更好的適應社會、家庭生活和工作。

三、樹立信心,消除思想顧慮和自卑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適應及自我調節能力。

四、嚴格按時按量遵醫囑服葯,不要認為病情輕了,好了,就擅自減、停服葯,要始終與醫生保持聯系,由醫生根據病情指導調整和減停服葯。

五、適當體育鍛煉及文娛活動,盡可能多幹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杜絕飲酒、控制吸煙、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態平衡。

六、許多病人秋冬或開春季節病情易反復,這與氣候變化,病人一時不能適應有關。因此,當季節轉換時,及時增添衣物,平時加強體質鍛煉,亦可防止或減少發病。

參考資料

網路:精神病

㈥ 刑事案件精神病鑒定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七十七條 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第八十條 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㈦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司法實踐表明,精神病人的分類不同,其犯罪特點也各有不同,刑法對精神病人的處理,主要依據以下五方面來處理。
一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明顯的突發性。
此特點與精神病人所患疾病有著密切的客觀聯系,即患者犯罪並非大腦神經意識主觀上所能自控所為,可以說是因發病而犯罪。因此精神病人犯罪普遍存在極強的突發性。眾所周知,特別是與精神病患者有一般接觸史或目睹過精神病人犯罪的人,對此類犯罪的特點並不陌生,也是一種對社會難以防範而又危害極大的一種犯罪形態。所謂突然就是完全排除規律性,什麼時間、地點、犯什麼罪都是無法預測確定的,讓人所始料不及的。例如:一完全喪失辨認和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失控後跑到一酒店廚房,都認為該精神病人是要索取食物,但對拿到面前的食物不僅毫無興趣,而是雙手抓起不管什麼物件就亂砍亂舞,導致酒店員工及就餐顧客死傷多人的嚴重刑事後果。
二是精神病人犯罪對象的不確定性。
司法實務證明,正常人犯罪除過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體的特定性。但精神病人犯罪則與之相反,主要表現不是客體而是犯罪對象。在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以及間歇性精神病人類型的犯罪尤為明顯,這也是與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特點的最大區別所在。此類犯罪的對象不分人還是動物,不分私有財產還是公共財物,不分時間、地點及環境等影響,犯罪者犯罪時旁若無人般的狂妄之極,其危害後果也是嚴重的,例如發生在2004年一客車上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案例,就足以證明此類犯罪的特點。一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客車運行中發病後,突然跳起吼叫並對陌生乘客大打出手,突發事件致使客車墜入山谷,造成車毀人亡的嚴重後果。三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規律性的特點。
此類精神病人犯罪多為間歇性精神病人及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即因發病時間間隔上一般有一定周期性規律,因而如果發病後犯罪相對就有一定規律性的特點。四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正常人所不能預見的嚴重犯罪後果的特點。
精神病人犯罪,特別是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其力度強度都是驚人的,在諸多精神病人犯罪案例中,有的能掀翻一輛轎車,有的連殺數人後幾個人都控制不住,其犯罪後果就更讓人無法估量。目前大多精神病人的家屬、監護人大都採取不同方式的強制性看管或跟蹤限制其行動范圍的做法,以防精神病人傷及無辜或自殘自殺。其中相當部分並未進行長期醫治,有些用繩捆、鏈鎖、籠關等做法並不可取,但為了預防精神病人違法犯罪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總比放任不管要好得多,也有值得理解的一面。
五是因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致使無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特點。
該特點符合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及間歇性精神病人發病時犯罪的精神病人。對此目前還未引起社會認識及足夠重視,警戒度也較為低,也還有不少人誤認為一味由精神病人的家屬或監護人承擔責任,起碼這種理解與認識是不全面不正確的,因此被侵害對象的重大損失不能得以救濟和附帶民事賠償是有法律根據的,反之則尚無法律根據。相關知識延伸閱讀: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具體是指什麼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是指精神障礙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後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又對這三級刑事責任能力規定了不同的責任承擔。其中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輕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輕度精神病、精神發育不全、神經官能症及病態人格的精神障礙者。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熱點內容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